一种悬浮筷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89920发布日期:2023-09-17 00:51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浮筷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餐具,具体为一种筷子头不与桌面接触且悬浮筷子。


背景技术:

1、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用于将食物夹起并送入口中,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在用餐过程中,人们经常会由于交谈或其他原因,中途将筷子暂时放置在一边。如果将筷子直接搁在桌子上,筷子夹菜端将直接与就餐时的桌面接触,严重影响筷子使用时的清洁卫生。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利用筷托或碗碟等物品来辅助支撑起筷子的夹菜端,以保证餐具使用时的卫生洁净,但这样会增加额外的餐具,使得后续的餐具收拾和清洗更加麻烦。

2、此外,现有的筷子结构简单,整根筷子没有明显的抓握标注点或明显的触感引导区,对初学者或者不同饮食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使用起来有很大的困惑和阻碍,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用筷习惯。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悬浮筷子,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浮筷子,该悬浮筷子可以在不使用筷托等辅助物品的情况下筷子夹菜端自行悬浮在桌面上不与桌面接触,同时筷子的外形便于初学者或者不同饮食文化的外国人进行学习如何正确使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浮筷子,包括筷子主体,所述的筷子主体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的上半部与所述的下半部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的上半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的下半部的长度,所述的上半部的截面周长大于所述的下半部的截面周长,所述的上半部表面靠近所述的凹陷部设置有粗糙部一。

3、优选的,所述的上半部与所述的下半部一体成型。

4、优选的,所述的下半部端部设置有粗糙部二。

5、优选的,所述的筷子主体由木材、竹子、硬塑料、软塑料、陶瓷、硅胶、金属、动植物根茎或骨骼材料制作而成。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上半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下半部的长度,且上半部的截面周长大于下半部的截面周长即上半部较粗下半部较细,当筷子放在桌面上时,筷子的重心在上半部,则上半部的表面与桌面接触,从而实现筷子的下半部自行悬浮在桌面上与桌面平行且不与桌面接触,以保证夹菜端的卫生洁净。

8、(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上半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下半部的长度,上半部表面靠近凹陷部的位置设置有粗糙部一,使用时将一根筷子的凹陷部搭在无名指指头上,另一根筷子的凹陷部搭在中指指头上且食指搭在上方夹住,再将拇指放在粗糙部一上靠近食指指甲,通过凹陷部和粗糙部一的定位,可以更加牢固地抓握着力点,从而更加稳固地使用筷子,同时可以作为抓握标注点和触感引导区,使得初学者或者不同饮食文化的外国人更快更好地掌握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用筷习惯。

9、(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半部端部设置有粗糙部二,使得筷子端部的摩擦力增大,从而能够更好地夹住较光滑和细小的食物,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技术特征:

1.一种悬浮筷子,包括筷子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筷子主体包括上半部(1)和下半部(2),所述的上半部(1)与所述的下半部(2)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3),所述的上半部(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的下半部(2)的长度,所述的上半部(1)的截面周长大于所述的下半部(2)的截面周长,所述的上半部(1)表面靠近所述的凹陷部(3)设置有粗糙部一(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半部(1)与所述的下半部(2)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半部(2)端部设置有粗糙部二(2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筷子主体由木材、竹子、硬塑料、软塑料、陶瓷、硅胶、金属、动植物根茎或骨骼材料制作而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浮筷子,属于餐具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筷子主体,所述的筷子主体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所述的上半部与所述的下半部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的上半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的下半部的长度,所述的上半部的截面周长大于所述的下半部的截面周长。本技术通过设置有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衔接处设置有凹陷部,上半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下半部的长度,且上半部的截面周长大于下半部的截面周长即上半部较粗下半部较细,当筷子放在桌面上时,筷子的重心在上半部,则上半部的表面与桌面接触,从而实现筷子的下半部自行悬浮在桌面上与桌面平行且不与桌面接触,以保证夹菜端的卫生洁净。

技术研发人员:侯贝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侯贝舸
技术研发日:20221207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