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9513发布日期:2024-01-23 10:58阅读:16来源:国知局
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总地涉及烹饪器具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煲体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1、已有的诸如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等的烹饪器具,通常在内锅的底部内侧设置加热装置用于给内锅加热,由于加热装置设置在煲体的内部,使得用户不能直观地获知产品的内部结构,即便该处结构发生的坏损,若不拆开全部煲体,则不能确定坏损位置,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较差。

2、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所述煲体包括:

3、内锅;和

4、底加热组件,所述底加热组件包括:

5、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底部,所述线圈盘为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

6、底加热装置,所述底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线圈盘背向所述内锅的一侧,用于对所述内锅的底部加热,所述底加热装置为电磁线圈和/或远红外加热元件。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透过透明、半透明或者局部透明的线圈盘便可直接观察到底加热装置等相关结构,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提高用户体验感。

8、可选地,煲体还包括热反射件,所述热反射件连接至所述线圈盘,且位于所述底加热装置的远离所述内锅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底加热装置的热量向所述内锅反射。

9、根据本方案,通过在底加热装置的外侧设置热反射件,将热反射件与内锅之间的热量向内锅反射,使内锅受热更加均匀,提高烹饪器具的加热效果和保温效果。

10、可选地,所述底加热装置包括所述电磁线圈和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所述电磁线圈盘绕设置于所述线圈盘,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热反射件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

11、根据本方案,在热反射件和电磁线圈之间设置远红外加热元件,能够更好地对内锅加热;热反射件将远红外加热元件的辐射热量向内锅反射,能够减少热量散失,使内锅受热更均匀,提升对内锅的加热效果和保温效果。

12、可选地,所述热反射件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向外并向上延伸,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环绕形成容纳部;

13、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容纳部。

14、根据本方案,热反射件可以作为远红外加热元件的支撑结构,能够较好地包围远红外加热元件和内锅;热反射件的底壁和侧壁朝向内锅设置,将远红外加热元件的辐射热量向内锅反射,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和保温效果。

15、可选地,所述热反射件的底壁构造为具有缺口的环形;并且/或者

16、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为具有缺口的环形。

17、根据本方案,热反射件和远红外加热元件的缺口侧方便底加热装置的接出端的引出。例如该缺口处可以设置电源板组件,便于底加热装置与电源板组件的电连接。

18、可选地,所述热反射件的厚度为0.01mm~3mm。

19、根据本方案,热反射件的厚度较小,重量较轻,并不会显著增加煲体的总重量。此外热反射件可以选择高反射热能材料或光能材料,以提高热量反射的效果,减少热量散失。

20、可选地,所述线圈盘构造为具有凹陷部的圆盘状构件,所述内锅的至少底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且/或者

21、所述线圈盘的壁厚t满足:1mm≤t≤4mm。

22、根据本方案,线圈盘能够起到支撑和固定内锅的效果。线圈盘的壁厚尺寸范围能够在保证线圈盘强度的同时,使得线圈盘易于加工成型,并且能够节省材料成本。

23、可选地,所述热反射件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线圈盘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齐的第二连接孔。

24、根据本方案,热反射件通过连接孔与线圈盘实现定位和连接。

25、可选地,所述热反射件和所述线圈盘之间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有用于卡持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的卡接部,所述固定架还包括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齐。

26、根据本方案,远红外加热元件通过固定架连接至热反射件。

27、可选地,所述电磁线圈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所述漆包线的绝缘外包件,所述绝缘外包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构件;并且/或者

28、所述电磁线圈的绕线方式为单层缠绕、双层叠绕和多层叠绕中的至少一种。

29、根据本方案,采用ih线圈作为加热装置,加热效率高且能精准控温。此外,绝缘外包件也具有反射热量的效果,能够将从内锅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反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内锅的保温效果;可以形成单层线圈、双层线圈、多层线圈或这些层线圈的组合,适用于对内锅底部具有不同加热需求的多种类型烹饪器具。通过设置绕线扣,便于固定线圈;通过设置卡线扣,便于固定线圈的引出端。

3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煲体;以及

32、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以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技术特征:

1.一种煲体,用于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20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反射件(240),所述热反射件(240)连接至所述线圈盘(221),且位于所述底加热装置的远离所述内锅(210)的一侧,用于将所述底加热装置的热量向所述内锅(210)反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加热装置包括所述电磁线圈(222)和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所述电磁线圈(222)盘绕设置于所述线圈盘(221),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位于所述热反射件(240)与所述电磁线圈(22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件(240)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壁倾斜向外并向上延伸,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环绕形成容纳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件(240)的底壁构造为具有缺口的环形;并且/或者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件(240)的厚度为0.01mm~3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21)构造为具有凹陷部的圆盘状构件,所述内锅(210)的至少底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且/或者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件(240)具有第一连接孔(241),所述线圈盘(221)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41)对齐的第二连接孔(221a)。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反射件(240)和所述线圈盘(221)之间设置有固定架(224),所述固定架(224)形成有用于卡持所述远红外加热元件的卡接部(224a),所述固定架(224)还包括第三连接孔(224b),所述第三连接孔(224b)与所述第一连接孔(241)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222)包括漆包线和包裹所述漆包线的绝缘外包件,所述绝缘外包件构造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构件;并且/或者

1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煲体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煲体包括内锅和底加热组件,底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底加热装置。线圈盘设置于内锅的底部,线圈盘为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底加热装置环绕内锅设置于线圈盘,用于对内锅的底部加热,底加热装置包括电磁线圈和/或远红外加热元件。用户在取出内锅后,透过透明、半透明或局部透明的线圈盘可直接观察到底加热装置,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假设该处结构发生坏损,无需将整个煲体拆开,即可快速确定是否发生坏损,有利于用户高效检查该处结构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刘进,彭军,黄家建,罗江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