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99099发布日期:2024-03-25 18:4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1、液体加热容器通常包括壶身组件和电源底座组件。壶身组件包括壶身和发热盘,壶身内盛放液体或汤汁,发热盘对壶身内的液体或汤汁加热。

2、现有技术中,为了监测液体或汤汁溢出,通常会设置防溢针,但是如果采用玻璃壶身,不便于开孔安装防溢针,而且防溢针的探针面积较小,防溢监测会有延迟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加热容器中防溢针的监测延迟和失效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中,包括:

3、壶身;

4、壶底盖,所述壶底盖和所述壶身之间形成容纳腔;

5、短路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短路监测部件至少包括金属材质的短路部,所述短路部用于在有液体接触时发生短路,以形成防溢保护回路。

6、本申请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设置有短路监测部件,该短路监测部件可以是设置在容纳腔中的两个或几个金属部件,其上能接触到液体或汤汁的部位是短路部。短路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容纳腔中的一个金属部件中的不同部分,还可以是主体是非金属的部件上具有金属材质的部分,来作为短路部。如果壶身内有汤汁溢出,滴流到壶底盖内,会导致短路监测部件的至少短路部由于有液体的接触而发生短路,短路监测部件所在的回路形成通路,形成防溢保护回路,进而安全系统会发出报警或断电保护,由此形成了液体加热容器的防溢保护。本申请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短路监测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防溢针而导致的防溢检测不及时和失效的问题。

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加热管、反射罩和散热罩;

8、所述加热管、所述反射罩和所述散热罩均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

9、所述加热管用于对所述壶身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0、所述反射罩设置在所述加热管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加热管;

11、所述散热罩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下方;

12、其中,所述短路监测部件包括所述反射罩和所述散热罩。

13、上述方案中,直接利用用于反射热量的反射罩和用于散热的散热罩作为短路监测部件,从而无需额外安装短路监测部件,节约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布置空间。

1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反射罩包括第一主体部和沿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周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部;

15、所述散热罩包括第二主体部和沿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周向设置的第二固定部;

16、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17、上述方案中,反射罩和散热罩在外边缘处连接,一旦汤汁进入到壶底盖中,能够快速地将反射罩和散热罩短路。

1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设置有防震绝缘套。

19、上述方案中,在液体加热容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即使有震动,由于防震绝缘套的设置,也能够避免反射罩和散热罩发生短路。

2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面之间的间距a满足0.5mm<a<10mm。

21、上述方案中,该间距a如果小于0.5mm,一旦装配精度不够高,就会极容易发生误短路。该间距a如果大于10mm,可能需要液体或汤汁的溢出量比较大时,才会出现短路。

2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顶面之间的间距a为2mm。

23、上述方案能在不影响装配的情况下,还能够准备地感知液体或汤汁的溢出。

2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保温板;

25、所述保温板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二主体部之间。

26、上述方案通过设置保温板,能够将发射罩内的高温气流进行阻挡,防止热量快速散失。保温板还能够吸收和储蓄热量,减缓高温气流直接流向壶底方向,避免壶底盖内的零部件或内部引线发生熔融和碳化的问题。

2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壶身的外侧壁设置两个感应片,两个所述感应片位于所述壶身的不同高度。

28、上述方案中,两个位于不同高度的感应片,利用高度差来监测壶身内的液位,能够形成液体加热容器的第二重防溢保护。当液位低于高度较低的感应片,系统会发出报警,还能防止液体加热容器干烧。

2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外周,所述反射罩还包括向上倾斜的挡墙。

30、上述方案中,挡墙沿第一固定部的外周设置,使挡墙形成360°的环状,无论各个角度都能将液体或汤汁接住,防止液体或汤汁穿过反射罩继续向内溢流。

3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外周,所述散热罩还包括向上倾斜的导引墙。

32、上述方案中,导引墙沿第二固定部的外周设置,使导引墙形成360°的环状,无论各个角度都能将液体或汤汁接住,防止液体或汤汁穿过散热罩继续向内溢流。而且,导引墙与挡墙形成360°的配合,无论各个角度有汤汁滴落,都会滴在反射罩和散热罩之间,进而发生短路。

3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加热管(5)、反射罩(41)和散热罩(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41)包括第一主体部(411)和沿所述第一主体部(411)的周向设置的第一固定部(4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1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2)之间设置有防震绝缘套(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12)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2)的顶面之间的间距a满足0.5mm<a<1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412)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固定部(422)的顶面之间的间距a为2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保温板(9);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壶身(1)的外侧壁设置两个感应片(2),两个所述感应片(2)位于所述壶身(1)的不同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固定部(412)的外周,所述反射罩(41)还包括向上倾斜的挡墙(4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固定部(422)的外周,所述散热罩(42)还包括向上倾斜的导引墙(423)。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壶底盖和短路监测部件。其中,壶底盖和壶身之间形成容纳腔,短路监测部件设置在容纳腔内,短路监测部件至少包括金属材质的短路部,短路部用于在有液体接触时发生短路,以形成防溢保护回路。本申请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短路监测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防溢针而导致的防溢检测不及时和失效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8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