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声移门组件及隔声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63941发布日期:2025-02-06 17:44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声移门组件及隔声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隔声移门组件,还涉及一种隔声房,可用于狭小空间的隔声。


背景技术:

1、隔声房广泛应用于车间噪声治理工程,搭建隔声房将产生噪声设备置于隔声房内,降低设备发出的噪声对生产环境的影响。隔声房一般由钢结构、吸隔声顶板、吸隔声墙板、隔声门、观察窗、消声风道构成。

2、有些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工人只需对流水线进行巡视,发现流水线出现故障后进行故障处理即可。这类流水线的设备布置大都比较密集,单个设备运行时噪声不是很高,但多个设备同时运行噪声叠加后车间噪声很大。比如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的卷烟分包车间,单条开箱生产线运行时噪声约75db(a),车间内几十台卷烟开箱、分装设备同时运行,导致车间内的噪声超过85db(a)。为了降低车间内的噪声,计划对生产线上的主要噪声源做吸隔声处理,降低这些声源辐射到车间内的噪声。

3、另外,这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卷烟包装卡在传送带上的情况,需要人工排除故障。因此该车间需要工人在生产线边进行巡视。由于设备多,车间布局紧凑,设备之间人行过道的宽度不足1米(约0.8米),搭建隔声房后要求隔声房侧面任一区域都能被方便地打开以便对生产线进行维护,单套设备长度5.5~6米。因此,传统的推拉式隔声门以及隔声卷闸门受限于狭小的空间以及操作便利性无法满足这样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隔声移门组件,解决了如何将隔声房应用于狭小空间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声移门组件,将空间分隔为外空间和内空间,包括:

4、上导轨;

5、下导轨,所述下导轨与所述上导轨相对应地延伸;

6、外侧隔声移门,所述外侧隔声移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可滑移地结合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

7、内侧隔声移门,所述内侧隔声移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可滑移地结合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所述内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分别位于内侧和外侧,所述内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外侧隔声移门能够在滑移过程中将所述上导轨与所述下导轨之间的空间封闭或留出缺口;

8、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之间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之间还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磁吸条和第二磁吸条。

9、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条覆盖在所述第一磁吸条表面,所述第二密封条覆盖在所述第二磁吸条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隔声移门滑移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一磁吸条,所述内侧隔声移门滑移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密封条和所述第二磁吸条。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之间相贴紧时是过盈配合。

12、优选地,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均设置有两个以上。

13、优选地,所述下导轨中设置有可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若干滚轮,所述滚轮沿着所述下导轨的延伸方向分布,且所述滚轮设置有外侧和内侧两排,所述外侧隔声移门的下端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的下端分别搭置在外侧一排的所述滚轮上和内侧一排的所述滚轮上。

14、优选地,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上均设置有三个在内外方向分布的立板,相邻所述立板之间形成有嵌槽,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的上端和下端嵌设在所述嵌槽内。

15、进一步地,相邻所述立板的相对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密封条,所述第三密封条与所述外侧隔声移门或所述内侧隔声移门的端部之间是过盈配合。

16、优选地,所述外侧隔声移门和/或所述内侧隔声移门上还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侧和外侧透光板,所述三层结构包括内侧、外侧、中间透光板且所述中间透光板是非平行放置的方式。

17、还提供一种隔声房,采用前述的隔声移门组件作为隔声房的部分侧面结构。

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9、本实用新型的隔声移门组件及隔声房,由于隔声移门组件包括外侧隔声移门、内侧隔声移门,可以在移开外侧隔声移门或内侧隔声移门后,工作人员对生产线进行操作和维护,这适用于狭小空间。且由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可实现隔声房内的隔声。由第一磁吸条和第二磁吸条可实现外侧隔声移门和内侧隔声移门之间的定位和吸附。



技术特征:

1.一种隔声移门组件,将空间分隔为外空间和内空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条(5)覆盖在所述第一磁吸条(7)表面,所述第二密封条(6)覆盖在所述第二磁吸条(8)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滑移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密封条(5)和所述第一磁吸条(7),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滑移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密封条(6)和所述第二磁吸条(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条(5)和所述第二密封条(6)之间相贴紧时是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均设置有两个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轨(2)中设置有可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若干滚轮(9),所述滚轮(9)沿着所述下导轨(2)的延伸方向分布,且所述滚轮(9)设置有外侧和内侧两排,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的下端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的下端分别搭置在外侧一排的所述滚轮(9)上和内侧一排的所述滚轮(9)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轨(1)和所述下导轨(2)上均设置有三个在内外方向分布的立板(10),相邻所述立板(10)之间形成有嵌槽(11),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和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的上端和下端嵌设在所述嵌槽(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立板(10)的相对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密封条(12),所述第三密封条(12)与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或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的端部之间是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隔声移门(3)和/或所述内侧隔声移门(4)上还设置有观察窗(13),所述观察窗(13)为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所述双层结构包括内侧和外侧透光板,所述三层结构包括内侧、外侧、中间透光板且所述中间透光板是非平行放置的方式。

10.一种隔声房,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隔声移门组件作为隔声房的部分侧面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一种隔声移门组件及隔声房,将空间分隔为外空间和内空间,包括:上导轨;下导轨,下导轨与上导轨相对应地延伸;外侧隔声移门,外侧隔声移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可滑移地结合于上导轨和下导轨;内侧隔声移门,内侧隔声移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可滑移地结合于上导轨和下导轨,内侧隔声移门和外侧隔声移门分别位于内侧和外侧,内侧隔声移门和外侧隔声移门能够在滑移过程中将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的空间封闭或留出缺口;外侧隔声移门和内侧隔声移门之间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外侧隔声移门和内侧隔声移门之间还设置有相对应的第一磁吸条和第二磁吸条。适用于狭小空间的隔声。

技术研发人员:易炬,谢海圣,刘畅,谭鑫,徐秋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01
技术公布日:2025/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