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压键式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密码锁技术领域。
目前普通锁皆采用机械结构形式,其构造由锁体、锁芯和转子构成,在锁芯内装有内外弹子,由压力弹簧拨动弹子,由外部的板形钥匙按缺口的位置和相对应的弹子决定锁头的开启,其缺点是所有的锁芯结构大体相同,钥匙形式相仿,保密性差,防撬性能不好,开启锁的钥匙结构极为简单、仿造容易,所以防范效果不佳。
为解决以上结构锁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以密码和机械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将锁芯的弹子按园周分布,与钥匙键钮相对应时才可开启,从而达到安全防范,防撬性能好,使用方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这样实现的在圆形锁体内装有一个园柱形的锁芯,在锁芯的靠近外园的园周上均匀安有5~16键簧,每个键簧的上部为外弹杆下部套有外弹杆弹簧,每个外弹杆下面为内弹杆,在内弹杆下端装有内弹杆弹簧,每个键簧上下弹杆安放在锁芯的一个圆孔内,锁芯下端为细的园柱体,由锁体下部空腔内伸出,柱体下部垫有垫片,上面由固定片卡牢,在端头处铆有拨杆,拨杆与柱体保持同心,在锁体外侧装有固定螺母,下端装有固定螺栓,以固定锁体用。在锁盒内,与拨杆对应的地方装有园形拨片,拨杆前端插入园形拨片的中心长孔内,在拨片上铆有连杆,连杆另一端铆在带有锁舌的滑动板上,滑动板两侧装有回力弹簧,在锁盒一侧,与滑动板平行装有自动锁杆,在此锁杆中间横穿有自动锁杆卡头,卡头前端恰好伸入园形拨片旁边的缺口内,在锁盒顶端装有内锁卡头,卡头里端伸入园形拨片对应缺口内,其外端固定有拨动旋钮,与锁相对应的钥匙为园盘形(如图3所示),园盘的上面为标码刻度,下面为长短不等的固定园柱,此钥匙园柱恰好与锁芯的外弹杆的位置相对应。其工作原理是当钥匙对准密码后从锁体上面插入,由于钥匙上面的组合柱体一一插入锁体的外弹杆的孔内,外弹杆下移,迫使内弹杆下移,所有内弹杆和外弹杆的交接面恰在锁体与锁芯的交接面上,锁芯才可以旋转,与锁芯固定在一起的拨杆同样旋转,拨片被拨动,带锁舌的滑板内移,锁被开启。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比较有如下优点本装置为机械锁和密码锁两者的结合,机械锁采用新型压键结构,结构新款,保密性强,防撬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给出。
图1为压键式密码锁锁芯结构原理图图2为压键压密码锁锁盒结构原理图图3为压键式密码锁钥匙结构图图4为压键式密码锁钥匙投影图图5为压键式密码锁锁芯投影图锁的结构由
图1知,(1)为锁体,呈圆柱体,锁体中间为锁芯(11),锁芯(11)中间,本实施例在锁芯的园周安有8个键簧,键簧中(2)为外弹杆,下面套有外弹杆弹簧(3),每个外弹杆下面对应一个内弹杆(4),内弹杆下面为内弹杆弹簧(5),在锁体(1)外面为安装紧固螺帽(6),在下部装有固定螺栓(9),以固定锁体用。锁芯(11)下面(7)为垫片,(8)为固定卡片,以固定锁芯(11)不被拨出,锁芯(11)下面固定有拨杆(10),拨杆(10)伸入锁盒内的拨片(12)的长方孔内,(14)为连杆,(13)为带锁舌的滑动板,拨片(12)旋转,通过连杆(14)带动锁舌向内移动,决定锁的开启,其中(17)为自动锁杆,(15)为回力弹簧,(16)自动锁杆卡头,锁杆可单独完成锁的功能,(18)为内锁卡头,在室内可以将锁锁死,锁完后,钥匙也无法开启。由图3知,(19)为锁的钥匙结构,下面柱体与锁的外弹杆键钮对应,由于下面柱体长短不同和上面密码决定了锁的严格保密性。
权利要求1.一种含有锁体和锁芯的压键式密码锁,其特征在于在园形锁体(1)内装有一个园形锁芯(11),在锁芯(11)靠近外园的园周上均匀安有5~16个键簧,锁芯(11)下端的柱体上铆有拨杆(10),拨杆(10)下端伸入锁盒内园形拨片(12)的长方孔内,拨片(12)通过连杆(14)与带锁舌的滑动板(13)连接,与锁相对应的钥匙为圆盘形。
2.按权利要求1所述之压键式密码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之每个键簧的上部为外弹杆(2),下部套有外弹杆弹簧(3),每个外弹杆的下面为内弹杆(4),内弹杆下端装有内弹杆弹簧(5)。
3.按权利要求1所述之压键式密码锁,其特征在于锁的钥匙为园盘形(19),园盘的上面为标码刻度,下面为长短不等的固定园柱,此园柱恰好与锁芯(11)的外弹杆(2)的位置相对应。
专利摘要本装置为压键式密码锁,属于机构密码锁技术领域。其结构是在圆形锁体内装有一个圆形锁芯,在锁芯内圆周分布5~8键簧,每个键簧内放有内外弹杆和内外弹杆弹簧,在锁芯下部固定有拨杆,拨杆下端插入圆形的拨盘内,拨盘通过连杆与带锁舌的滑动板连接,本结构锁的钥匙为一圆盘形,上面为标码刻度,下面为长短不等的固定圆柱,圆柱与键簧相对应,只有钥匙圆柱与锁簧配合才能开启,其优点是结构新颖,机械锁与密码锁结合,保密性强,防撬性能好。
文档编号E05B37/20GK2110681SQ9121098
公开日1992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2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2日
发明者张清林 申请人:张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