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解闩的锁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549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自动解闩的锁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动解闩的锁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直接旋转门内把手,便能将门锁解开的锁体。
使用于冲浴场所或类似门的锁具,除了必须能由门内侧上锁或开锁,以及由门外侧便能开锁外,还应具备直接旋转门内把手就可达到开锁的功能。这样,在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从门的内侧或外侧将门锁迅速解开。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可自动解闩的锁体包括一个设在门板上的内套盘、一个装设在内套盘上具有转动轴的内把手、套装于内把手转轴上的一个解闩板与一个驱动板,当内把手被转动时,可带动解闩板先作转动,进一步带动驱动板作转动,在该驱动板上衔接一支转轴杆,该转轴杆的另一端可连动一个外把手,而于该内套盘上设有一闭锁杆,该闭锁杆具有一第一部位,一第二部位,在第一部位上具有一作用面,并且在该解闩板上具有至肖一倾斜的作用面,在该驱板上具有一凹槽,而且该驱动板可接受装置于内套盘上的闭锁杆的控制,以形成卡合或放松的状态,当闭锁杆被设置在卡合该驱动板的状态,当外把手作旋转运动,其相互位置关系为该闭锁杆的第一部位作用面啮合。该解闩板的具有倾斜的作用面上,以及该闭锁杆的第二部位的一部分啮合在驱动板的凹槽中,且可进一步地限制衔接在该驱动板上的转轴杆作转动,并且阻止外把手产生转动,当旋转内把手时,可带动解闩板作转动,使解闩板同时推动闭锁杆沿其轴向产生位移,此时,该驱动板处于可转动的放松状态,以允许内把手进一步带动该解闩板、该驱动板、该转轴杆以及该外把手等作旋转运动。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自动解闩的锁体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解闩板元件倒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闭锁状态的上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闭锁状态沿图3的4—4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解锁状态时的上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解锁状态时沿图5的6—6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自动解闩的锁体,包括内侧锁体、一外侧锁体及一锁闩机构,其中有关外侧锁体与锁闩机构大致与以往构造相同,在此不加描述,本实用新型主要重点在于内侧锁体的改进,现举出一种较佳具体实施例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
图1、2所示为内侧锁体的立体分解图,其包括一个内把手(或内握把)11、一个内套盘12、一个盘状弹簧14、第一扣环15、第二扣环17、一支转轴杆16、一个解闩板21、一个驱动板22、一个闭锁杆23、一个盖板25以及一个固定螺丝26。
该内把手(或内握把)11有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第一端111为一个转轴,其可伸入内套盘12内并于其周缘间隔设置有第一环沟113与第二环沟117,第一环沟113可供前述第一扣环15卡入,第二环沟117可供前述第二扣环17卡入,第一端111的端面沿转轴轴线中心向内有一个孔114,该孔114可供前述转轴杆16插入,并于径向的直径相对的位置设有两个凹槽115。第一端111与邻接第二端112的位置处具有一个端面116,该端面116用以限制把手11凸出内套盘12的距离。该第二端可衔接一个具有曲线设计的把手或一个圆球形的握把。
该内套盘12为一个盘状体,其上有一个凹室121,凹室121内设有一个孔122,该孔122可供前述内把手11的第一端111插入,凹室121的周缘设有两个凸柱123、124及一个凸块125,并于两凸柱123、124的中心位置各设有一个通孔126、127,两通孔126、127可供螺丝(图中未示出)通过,该凸块125设有一个固定螺丝孔128及一个凹室129,该凹室129与一个通孔130相连通,以装置前述的闭锁杆23。
该盘状弹簧14安装于前述内套盘12的凹室121内并套入内把手11第一端111的外侧。盘状弹簧有第一端141及第二端142,第一端141、第二端142分别抵触于前述内套盘12的凸柱123、124上。
该解闩板21为一个板体,于其板体的中央设有一个孔211,该孔211具有二径向向内设置的凸块215,用以卡入前述的内把手11的第一端111(转轴)的两凹槽115中,以供内把手11转动时带动解闩板21一起旋转作动。周边缘具有一辐射向外的凸出面212,可提供内把手11转动一角位移后,其恰可顶到内套盘12的凸柱123或凸柱124,以防止内把手作进一步转动。在前述凸出面212的相对的位置,于板体的周缘上设有V型槽,用以形成二倾斜的作用面216,当解闩板21旋转作动时,其可推动前述闭锁杆23产生沿闭锁杆轴向移位。该解闩板21于板体的周围具有两个轴向设置的第一驱动面213及第二驱动面214,第一驱动面213、第二驱动面214分别与前述的盘状弹簧14的第一端141、第二端142相邻靠,使前述的内把手11转动解闩板21后,因受弹簧力的作用具有自动回复原来位置的功效。而且,当内把手11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位移后,第一驱动面213、第二驱动面214,其中一个可顶到内套盘12的凸块125,以防止内把手11作进一步转动。
该驱动板22为一个板状体,其板体的中间具有一个孔221、该孔211具有与前述转轴杆16横断面相似的形状,一般为方形,该孔221可供前述的转轴杆16通过,并于邻近所述孔221的板体上设有二对称的弧形槽222,弧形槽222可供前述的内把手11的第一端111卡入,而且允许驱动板22可对内把手11的第一端111作一小角度的转动位移量,并于其板状体的周缘设一个凹槽224,该凹槽224于锁体闭锁时,其恰与该解闩板21上所具有两倾斜的作用面216的—V型槽成对正布置,以啮合闭锁杆23;以及其具有两个沿轴向设置的驱动面226,每一个驱动面226分别与前述的盘状弹簧14的第一端141、第二端142相邻靠,使驱动板22具有良好的定位作用。
该第一扣环15为一个环状体,其与前述的驱动板22相邻而套入于内把手11的第一环沟113上;而第二扣环17设置于驱动板22与解闩板21之间,并卡设把手11的第二环沟117上。
该转轴杆16为一个杆状体,其一端插置于前述驱动板22的孔221中,而另一端可运动外把手(图中未示出)。
该闭锁杆23为一个杆状体,该杆状体有第一端231及第二端236,第一端231穿过前述内套盘12的凸块,125的通孔130而突出于所述内套盘12的外部,以供闭锁时按压,第一端231与第二端236之间具有第一部位233与第二部位234,在第一部位233与第二部位234之间具有一个凹槽,该凹槽设置有一个扣环235,第一部位233具有一个作用面232。第一端231与第二端236之间的部分设置于前述内套盘12的凸块125的凹穴129内,并以一盖板25覆盖,该盖板25具有一个孔251,可供固定螺丝26穿过,而与内套盘12的螺丝孔128相螺合,进而将其锁固在内套盘12的凸块125上,该盖板25具有一个通孔252,以允许闭锁杆23的第二端236穿过,提供使用者从门外侧,以杆状物穿入外套盘(图中未示出)上预设的孔,可推动闭锁杆23的第二端236,使闭锁杆23恢复到原先未被压下的位置,并借由前述扣环235可与凹穴129的内壁产生磨擦定位,使闭锁杆23保持于预定的位置上。
整体组合如图3、4所示,当需要在门内侧闭锁时,只要将该闭锁杆23压下,使闭锁杆23的第一部位233的作用面232恰与解闩板21的具有两倾斜作用面216的V型槽互相啮合,而且该闭锁杆23的第二部位234的一部份恰与驱动板22的凹槽224互相啮合,以使闭锁杆23限制驱动板22的转动,进而限制插置在驱动板22上的转轴杆16与外把手(图中未示出)的转动,使前述的锁闩机构(图中未示出)未能被联动开锁。
当需要在门内侧解锁时,只要将图3、4所示状态的内把手11旋转以带动解闩板21作转动,借由解闩板21的两倾斜作用面216的一个可推顶前述闭锁杆23的第一部份233的作用面232,使闭锁杆23产生从其第二端236朝向第一端231方向作轴向移动,此时该闭锁杆23的第二部位234与前述驱动板22的凹槽形成不啮合的状态,而恢复到原先未被压下的位置,以形成如图5、6所示的状态,当内把手11再继续转动,内把手11会进一步带动解闩板21、驱动板22、转轴杆16以及外把手(图中未示出)一同转动,并进而带动前述的锁闩机构(图中未示出),而达到自动解锁的功效。
权利要求一种可自动解闩的锁体,其特征在于内套盘上设有一可转动内把手,该内把手的转轴上套设有一解闩板、一驱动板,在该驱动板上衔接一转轴杆,该转轴杆的另一端可连动一外把手,而于该内套盘上设有一闭锁杆,该闭锁杆具有一第一部位、一第二部位,在第一部位上具有一作用面,并且在该解闩板上具有至少一具有倾斜的作用面,在该驱动板上具有一凹槽;外把手作旋转运动,其相互位置关系为该闭锁杆的第一部位作用面啮合在该解闩板的具有倾斜的作用面上,以及该闭锁杆的第二部位的一部分啮合在驱动板的凹槽中;内把手旋转带动该解闩板,驱动板,转轴杆作转动,该闭锁杆产生轴向位移让该闭锁杆的第二部位与该驱动板的凹槽形成不相互啮合。
专利摘要一种可自动解闩的锁体,主要涉及一种锁体的内套盘上设一个可转动的内把手,在该内把手的转轴上套设有一个解闩板及一个驱动板,而于内套盘上另设有一个闭锁杆,该闭锁杆可与该驱动板相啮合以限制外把手之转动,该解闩板可推顶该闭锁杆产生轴向位移,使闭锁杆与该驱动板不产生相互啮合,以允许外把手作转动。
文档编号E05B3/00GK2228944SQ9520515
公开日1996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14日
发明者郭清传, 邱铭祥, 赖振文 申请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