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烫手饭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烫手饭碗,包括饭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饭碗本体分为内外两层,所述内外两层之间为中空,在内外层边缘连接处并在饭碗的上端为弧形圆滑过度,在饭碗外层上设置有拇指扣碗处;通过将饭碗设置中空并设置手指扣碗处,减少了饭碗热量的传递,减少了饭碗外层的热量,可以长时间握持饭碗而不烫手同时也便于握持饭碗,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利于饭碗之间的重叠,避免了因为饭碗重叠不当而跌落的优点。
【专利说明】
防烫手饭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生活用品,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防烫手的饭碗。【背景技术】
[0002]现如今的家庭中,经常喝汤或者煮粥之类的,而有时候汤以及粥要在热的时候喝味道更好一点或者有时候迫不及待的时候想喝却因为饭碗太烫没有把嘴巴汤着反被饭碗将手给汤着了。现在有些饮食店或者更多的是面店为了减少饭碗汤着顾客买一些在饭碗上添加了隔热层的饭碗,不过总感觉这类饭碗长时间使用后对身体不好。【实用新型内容】
[0003]鉴于存在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烫手饭碗,具有隔热不烫手且易于握持的特点。
[0004]—种防烫手饭碗,包括饭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饭碗本体分为内外两层,所述内外两层之间为中空,在内外层边缘连接处并在饭碗的上端为弧形圆滑过度,在饭碗外层上设置有拇指扣碗处。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将饭碗做成内外两层,中间做成中空,在盛装热粥或汤的时候,由于中空原因,热量传递到外层有限,造成饭碗外层不烫手,同时通过设置拇指扣碗处,可以不必将拇指放置在饭碗上端,避免了拇指与饭碗内的粥或汤接触的可能, 具有易于握持饭碗以及清洁的优点。
[0005]优选地:在所述饭碗外层中部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拇指扣碗处设置在环形凸台上。该结构特点主要是便于在多个饭碗重叠时,饭碗之间放置平稳,不会因为上下碗之间没有限位的凸台有时候上下碗放置不均衡而饭碗动倒西歪,并将拇指扣碗处设置在环形凸台上,利于握持。
[0006]优选地:在饭碗本体底端设置有凸出饭碗底部的饭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设置有多个手指扣碗凹槽,所述拇指扣碗处与多个手指扣碗凹槽上下相对应。将饭碗底部设置多个手指扣碗凹槽并与拇指扣碗处向配合,使得握持饭碗更加稳定。
[0007]有益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饭碗设置中空并设置手指扣碗处,减少了饭碗热量的传递,减少了饭碗外层的热量,可以长时间握持饭碗而不烫手同时也便于握持饭碗, 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并有利于饭碗之间的重叠,避免了因为饭碗重叠不当而跌落的优点。【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饭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防烫手饭碗,包括饭碗本体,所述饭碗本体分为内外两层1、2,所述内外两层之间为中空,在内外层边缘连接处并在饭碗的上端为弧形5圆滑过度,在饭碗外层2上设置有拇指扣碗处4。本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将饭碗做成内外两层,中间做成中空,在盛装热粥或汤的时候,由于中空原因,热量传递到外层有限, 造成饭碗外层不烫手,同时通过设置拇指扣碗处,可以不不必将拇指放置在饭碗上端,避免了拇指与饭碗内的粥或汤接触的可能,具有易于握持饭碗以及清洁的优点。
[0011]本实施列中:在所述饭碗外层中部设置有环形凸台3,所述拇指扣碗处4设置在环形凸台3上,环形凸台外径大于饭碗口的最大直径,并且饭碗内径比环形凸台下端的饭碗外层的外径要大,便于饭碗重叠且有间隙。该结构特点主要是便于在多个饭碗重叠时,饭碗之间放置平稳,不会因为上下碗之间没有限位的凸台有时候上下碗放置不均衡而饭碗动歪西歪,并将拇指扣碗处设置在环形凸台上,利于握持。
[0012]本实施列中:在饭碗本体底端设置有凸出饭碗底部的饭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设置有多个手指扣碗凹槽(图中没有画出),所述拇指扣碗处与多个手指扣碗凹槽上下相对应,这里相对应的意思是拇指扣碗处与手指扣碗处共同为一组上下握持,可以在环形凸台边上设置多个拇指扣碗处与饭碗底部的手指扣碗凹槽相配合,方便握持,也不用还需要针对姆指扣桃处来旋转饭桃便于握持。将饭桃底部设置多个手指扣桃凹槽并与姆指扣桃处向配合,使得握持饭碗更加稳定。
【主权项】
1.一种防烫手饭碗,包括饭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饭碗本体分为内外两层,所述内 外两层之间为中空,在内外层边缘连接处并在饭碗的上端为弧形圆滑过度,在饭碗外层上 设置有拇指扣碗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烫手饭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饭碗外层中部设置有环形凸 台,所述拇指扣碗处设置在环形凸台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烫手饭碗,其特征在于:在饭碗本体底端设置有凸出饭碗底 部的饭碗放置部,所述放置部上设置有多个手指扣碗凹槽,所述拇指扣碗处与多个手指扣 碗凹槽上下相对应。
【文档编号】A47G19/02GK205612204SQ201620107793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30日
【发明人】赵立泽
【申请人】赵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