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有排臭气装置的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卫生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排臭气装置的 坐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卫生间使用的坐便器是敞口的,人们在大便时释放的臭味 弥漫在卫生间内,气味令人难受和厌恶,严重的污染了室内的空气环
境。本发明人曾与2007年向国家申请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卫生间 排气装置",己授予专利权,专利号为200720022809. X,通过实际 应用,其排放臭气效果比较好,但其存在结构不合理,不美观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排臭气装置 的坐便器,其结构合理、产品更加美观,它能够将臭气及时排入下水
道,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坐便器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套排气装置,主要包括内有引风机的全封闭式腔体、进气 管、排气管,其特点是在坐便器的水箱内安装了一个内有引风机的 全封闭式腔体,其腔体上端局部与进气管上端相连通,进气管的下端 与水箱的疏水阀的下端相连通,腔体底端的排气口通过水箱底部的新 开孔引到水箱外部与排气管的上端相连通,然后,排气管下端通过坐 便器下部背面的新开孔直接进入下水道;在腔体与进气管连接口处设置有单向抑制阀门,当引风机工作时,单向抑制阀门张开,引风机停
止工作时,单向抑制阀门呈闭合状态;坐便器上设置有光电式感应开 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结构更加合理、产品更加美观,可
在使用时,自动将大便所产生的臭气同时排入下水道,为用户提供了 良好的卫生间室内环境,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排放臭气效果 好等优点。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坐便器,2.水箱,3.进气管,4.腔体,5.排气口, 6.排 气管,7.光电式感应开关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在坐便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排气装 置,主要采用引风机、进气管、排气管等配件,它是在坐便器1的水 箱2内安装了一个内有引风机的全封闭式腔体,腔体4上端局部与进 气管3的上端相连通,进气管3的下端与水箱2的疏水阀的下端相连 通,腔体4底端的排气口 5通过水箱2底部的新开孔引到水箱2外部 与排气管5的上端相连通,然后,排气管5下端通过坐便器1下部背 面的新开孔直接进入下水道;在腔体4与进气管3连接口处设置有单 向抑制阀门,当引风机工作时,单向抑制阀门张开,引风机停止工作 时,单向抑制阀门呈闭合状态;腔体4的底端排气口处引出有光电式感应开关7线路,在坐便器1的一侧设置有光电式感应开关7。
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本实用新型的引风机使用了低压电动机, 市电通过变压器或开关电源的变压器进行隔离,这样万一装置漏电 时,也能确保使用者不会感到触电。并使用光电式感应开关7控制引 风机电动机的旋转与否。
使用时,只要有使用者坐在坐便器1上,光电式感应开关7便会 自动接通引风机电动机的电源,引风机电动机就带动风翅转动,使引 风机的进风口处产生真空吸力,该真空吸力足以打开单向抑制阀门, 使坐便器1内的臭气通过进气管3、腔体4和排气管6直接抽入下水 道。
当使用者大便完毕冲水起身后,光电式感应开关7关闭,引风机 电动机断电停止转动,风翅也随之停止转动,真空吸力消失,单向抑 制阀门自然下垂关闭,完成了坐便器l内腔与下水道的隔离,下水道 的臭气不会通过排气管6、腔体4和进气管3倒流回卫生间。
本实用新型可在使用时,自动将大便所产生的臭气同时排入下水 道,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卫生间室内环境。
权利要求1、带有排臭气装置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在坐便器的水箱内安装一个内有引风机的全封闭式腔体,腔体上端与进气管上端相连通,进气管的下端与水箱的疏水阀的下端相连通,腔体底端的排气口通过水箱底部的新开孔引到水箱外部与排气管的上端相连通,然后,通过坐便器下部背面的新开孔直接进入下水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排臭气装置的坐便器,其特征在 于在腔体与进气管连接口处设置有单向抑制阀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排臭气装置的坐便器,其特征在 于在坐便器上设置有光电式感应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排臭气装置的坐便器,属卫生设备领域,它是在坐便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套排气装置,其特点是在坐便器的水箱内安装了一个内有引风机的全封闭式腔体,其腔体上端局部与进气管上端相连通,进气管的下端与水箱的疏水阀的下端相连通,腔体底端的排气口通过水箱底部的新开孔引到水箱外部与排气管的上端相连通,然后,排气管下端通过坐便器下部背面的新开孔直接进入下水道,在腔体与进气管连接口处设置有单向抑制阀门,坐便器上设置有光电式感应开关,当用户使用时,坐在坐便器上,光电式感应开关就马上自动接通电源启动引风机,将大便所产生的臭气同时排入下水道,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卫生间室内环境。
文档编号E03D9/05GK201310123SQ200820173710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2日
发明者李井春 申请人:李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