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水发电系统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为了增加引水量,通常采用多条平行布置的引水隧洞进行引水,引水隧洞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要对引水隧洞进行检修,保证引水隧洞的正常使用,在检修时,检修人员从检修通道进入到引水隧洞内对引水隧洞进行检修,目前,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第一种方式,直接利用在开挖引水隧洞时形成的施工隧洞,在施工隧洞与引水隧洞的连接部位设置封堵检修门将引水隧洞封闭,这种布置方式虽然不需要额外设置检修支洞,但所需封堵检修门的数量较多,在每条引水隧洞两侧都需要设置封堵检修门,而封堵检修门的设计、制造施工难度大,成本较高,而且在检修靠山里侧的引水隧洞时,需要放空靠山外侧的引水隧洞,并开启靠山外侧的封堵检修门,检修很不方便,另外,在引水隧洞运行过程中,由于引水隧道内水外渗或地下水,造成施工隧洞积水,位于两条引水隧洞之间的施工隧道内的积水无法排出,在打开封堵检修门时,位于两条引水隧洞之间的施工隧道内的积水涌出,给检修作业造成很大的不便。第二种方式,在引水隧洞下方设置检修支洞,检修支洞通过内部检修竖井或斜井与引水隧洞连通,并在内部检修斜井或竖井与引水隧洞的连接部位设置封堵检修门将引水隧洞封闭,在检修支洞上还连接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水洞,这种布置方式虽然减少了封堵检修门的数量,但是由于检修支洞处于引水隧洞下方,在引水隧洞运行过程中,由于引水隧道内水外渗或地下水,会造成检修支洞内积水,需要增设排水洞,而排水洞的施工成本较高,使得整个检修通道的施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施工成本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包括开挖引水隧洞时形成的施工隧道,将位于两条引水隧洞之间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检修平洞,还包括上部检修支洞,上部检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所在的位置,上部检修支洞通过外部检修井与外部检修平洞连通,上部检修支洞通过内部检修井与引水隧洞连通,在外部检修井与引水隧洞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上设置有封堵结构进一步的是,在外部检修井与引水隧洞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上设置外部检修封堵门形成所述的封堵结构。进一步的是,所述上部检修支洞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的最高运行水位。进一步的是,当上部检修支洞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的最高运行水位时,所述内部检修井内安装有内部检修封堵门。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检修封堵门设置在内部检修井与上部检修支洞的连接部位。进一步的是,所述上部检修支洞倾斜设置,上部检修支洞与外部检修井相连的一端所在位置低于检修支洞另一端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的是,所述内部检修井的底部设置有内部检修平洞,内部检修井通过内部检修平洞与引水隧洞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检修通道的上部检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所在的位置,并将上部检修支洞与外部检修平洞连通,而外部检修平洞是由现有的施工隧洞形成的,上部检修支洞内的积水能够沿着外部检修平洞自动流到外界,因此,不需要专门设置排水洞就能够达到排积水的目的,能够大大降低节约施工成本,而且,检修人员对某一条引水隧洞进行检修时,无需放空其它的引水隧道,能够直接对需要检修的引水隧道进行检修,方便检修作业。由外部检修封堵门形成的封堵结构,在检修靠近外部检修封堵门的引水隧洞时,可以直接打开外部检修封堵门,对引水隧洞进行检修,方便快捷。当上部检修支洞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的最高运行水位时,上部检修支洞直接通过内部检修井与引水隧洞连通,不需要设置封堵检修门,检修封堵门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当上部检修支洞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的最高运行水位时,在内部检修井内安装内部检修封堵门,是为了防止引水隧洞内的水沿着内部检修井冒出,淹没检修支洞。将内部检修封堵门设置在内部检修井与上部检修支洞的连接部位,是为了防止在内部检修井内生成积水,便于检修人员进行检修作业。将上部检修支洞倾斜设置,便于将上部检修支洞内的积水流出。在内部检修井的底部设置内部检修平洞,便于检修人员的检修作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引水隧洞1、外部检修平洞2、上部检修支洞3、外部检修井4、外部检修封堵门5、内部检修井6、内部检修封堵门7、内部检修平洞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该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包括开挖引水隧洞1时形成的施工隧道,将位于两条引水隧洞1之间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检修平洞2,还包括上部检修支洞3,上部检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2所在的位置,上部检修支洞3通过外部检修井4与外部检修平洞2连通,上部检修支洞3通过内部检修井6与引水隧洞1连通,在外部检修井4与引水隧洞1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2上设置有封堵结构。在引水隧洞1运行的过程中,由于上部检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2所在的位置,而且由于上部检修支洞3与外部检修平洞2连通,而外部检修平洞2是由现有的施工隧洞形成的,上部检修支洞3内的积水能够沿着外部检修平洞2自动流到外界,因此,不需要专门设置排水洞就能够达到排积水的目的,能够大大降低节约施工成本,而且,当检修人员需要对某一条引水隧洞1进行检修时,无需放空其它的引水隧道1,只需将需要检修的引水隧洞1内的水放空,检修人员从外部检修平洞2进入后,沿着外部检修井4进入到上部检修支洞3内,然后顺着上部检修支洞3到达需要检修的引水隧洞1上方,沿着内部检修井6即可到达需要检修的引水隧洞1内,进而对引水隧洞1进行检修,能够直接从外界进入到需要检修的引水隧道1内进行检修作业,使检修作业方便快捷。所述外部检修井4、内部检修井6可以是竖井也可以是斜井。当上部检修支洞3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运行水位时,上部检修支洞3直接通过内部检修井6与引水隧洞1连通,不需要设置检修封堵门,检修封堵门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难度。当上部检修支洞3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运行水位时,为了防止引水隧洞1内的水沿着内部检修井6冒出,淹没检修通道,在内部检修井6内安装了内部检修封堵门7。内部检修封堵门7可以设置在内部检修井6内的任意位置,通常为了避免在内部检修井6内生成积水,便于检修人员进行检修作业,所述内部检修封堵门7设置在内部检修井6与上部检修支洞3的连接部位。所述封堵结构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譬如,可以采用混凝土直接将该部分通道封死,也可以采用堵头的形式将该部分通道封堵,作为优选的方式是在外部检修井4与引水隧洞1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2上设置外部检修封堵门5形成所述的封堵结构。[0018] 另外,为了便于将上部检修支洞内的积水流出并且流尽,通常将所述上部检修支洞3倾斜设置,上部检修支洞3与外部检修井4相连的一端所在的位置低于上部检修支洞3另一端所在的位置。再者,为了便于检修人员的检修作业,所述内部检修井6的底部设置有内部检修平洞8,内部检修井6通过内部检修平洞8与引水隧洞1连通,内部检修平洞8可以利用原有的施工隧洞改造而成,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施工成本。
权利要求1.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包括开挖引水隧洞(1)时形成的施工隧道,其特征在于将位于两条引水隧洞(1)之间的施工隧洞封堵,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检修平洞O),还包括上部检修支洞(3),上部检修支洞(3)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2)所在的位置,上部检修支洞( 通过外部检修井(4)与外部检修平洞( 连通,上部检修支洞 (3)通过内部检修井(6)与引水隧洞⑴连通,在外部检修井⑷与引水隧洞⑴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2)上设置有封堵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外部检修井(4) 与引水隧洞(1)之间的外部检修平洞(2)上设置外部检修封堵门(5)形成所述的封堵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检修支洞(3)的底部高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运行水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当上部检修支洞 (3)的底部低于引水隧洞(1)的最高运行水位时,所述内部检修井(6)内安装有内部检修封堵门(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检修封堵门(7)设置在内部检修井(6)与上部检修支洞(3)的连接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检修支洞( 倾斜设置,上部检修支洞( 与外部检修井(4)相连的一端所在的位置低于上部检修支洞( 另一端所在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检修井 (6)的底部设置有内部检修平洞(8),内部检修井(6)通过内部检修平洞(8)与引水隧洞 (1)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降低施工成本的用于多条引水隧洞的检修通道。该检修通道,包括未封堵的施工隧洞形成外部检修平洞,还包括上部检修支洞,上部检修支洞所在的位置高于外部检修平洞所在的位置,上部检修支洞通过外部检修井与外部检修平洞连通,上部检修支洞通过内部检修井与引水隧洞连通。该检修通道不需要专门设置排水洞就能够达到排积水的目的,能够大大降低节约施工成本,而且,这种布置方式的检修封堵门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降低了施工的难度,也方便进行检修作业,另外,对其中某一个引水隧洞检修时不会影响其它引水隧洞的正常运行。适合在引水发电系统领域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E02B9/02GK202323897SQ2011204602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8日
发明者刘友全, 彭玮, 樊菊平, 陈子海, 陈绍英 申请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