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领域。特别适用于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沿海地区正在开拓多种新型水源来替代传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例如引黄水、引江水、海水淡化水等。其中,除了传统地表水以外,海水是沿海城市选择替代水源的重要选择。因此,随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水淡化水的利用将成为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多水源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给水管网多为铸铁管和钢管,耐腐蚀性较差。淡化水是软水,pH、碱度、硬度都很低,基本不具备缓冲能力,当海水淡化水进入给水管网后会破坏管道内的化学平衡, 不可避免的对管道造成腐蚀,导致供水水质超标。世界上大规模利用海水淡化水的国家通常采用非金属管材输配淡化水,并对海水淡化水进行适当的后处理,调节淡化水的碱度、硬度等方式来提高水质的化学稳定性。然而,由于在我国大规模更换管材成本太高以及投资和占地无法进行改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急需一种新型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来缓解我国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现状。因此,将淡化水作为另一种水源,与自来水掺混后输配不仅能够改善淡化水的水质稳定性,而且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现状,是我国沿海地区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成功采用这种方式输配淡化水的例子很少。由于自来水原水的来源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既有管网腐蚀程度较为复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运行过程中,保障市政管网水质安全的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实际淡化水输配的例子很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方法,以解决上述难题,通过对淡化水与自来水按照适宜比例掺混,并在掺混前后分别对海水淡化水与掺混水投加烧碱进行适当的PH值调质,以此提高水质的化学稳定性,实现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的安全稳定输配。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技术,它由管网实验、水质模型的建立和实际生产运行三个部分组成,用于对海水淡化水和自来水的掺混管网水进行化学稳定性控制,以保障掺混后管网水的安全稳定输配。其中,由1,进行管网试验,确定掺混比及pH调质范围。
搭建小型试验管网来模拟实际管网,通过对比自来水和淡化水各掺混及PH值调质条件下铁及浊度的变化趋势,初步确定最佳掺混比及PH值调节范围。2,建立水质模型以实验管网试验数据为基础,来建立预测管网水质模型。水质模型以铁的释放速率或浊度的变化速率为因变量,其余各项指标为自变量。铁的释放速率计算公式如下
500xRxc
权利要求
1. 一种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是由管网实验、水质模型的建立和实际生产运行三个部分组成1)进行管网试验,确定掺混比及PH调质范围模拟实际管网,搭建小型试验管路,淡化水与自来水的掺混比例从1 1到1 5,同时以纯海水淡化水与纯自来水为参照,管网水的停留时间为12小时,每间隔1 2个小时取样一次,水样检测指标包括浊度、总铁、PH值、溶解氧、碱度、硬度、电导率、全盐量、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通过对比各掺混比条件下浊度变化速率与铁释放的速率,确定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的最佳掺混比;然后在以最佳的掺混比为基础,采用NaOH和HCl将管网水的pH值分别调节至6. 5,7. 5,8. 0,8. 5,符合由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通过对管网水样浊度和总铁浓度的监测,确定该掺混比条件下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的在管网中输配的最佳PH值,最佳输配pH值;2)建立水质模型以实验管网试验数据为基础,建立预测管网水质模型以浊度的变化速率为因变量建立的模型,方程如下公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水淡化水与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搭建小型试验管网来模拟实际管网,确定掺混比及pH调质范围。然后,以实验管网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管网水中铁释放速率和多种水质指标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模型,用来预测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后管网水的水质和对控制管网水中铁的释放提供技术措施。最后,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成功运用于天津国投北疆电厂生产的海水淡化水进入汉沽市政管网中输配的示范工程,成功实现了淡化水与自来水进行掺混进入市政管网。该发明实现了淡化水和自来水掺混后的管网水的水质稳定性的控制,同时实现了淡化水和自来水掺混进入市政管网技术方法的创新。
文档编号E03B1/02GK102535578SQ2012100456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7日
发明者张宏伟, 田一梅, 董琪, 赵鹏, 黄纯凯 申请人: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