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更具体的地说,涉及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缺水,影响了居民生存、生活。缺水一方面导致田地干旱,地下水位下降,人均用水量不足,另一方面因过度开挖地下水,破坏了当地的地下水、地质生态。同时,每到多雨季节,很多地方雨洪泛滥,宝贵的雨水资源很可惜地流失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一方面是缺水,一方面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反而造成内涝。以现有的低层房屋建筑为例,通常在屋顶周檐处设有雨水天沟,雨水天沟上接有 通向地面的用于雨水排放的雨落管,通过雨落管,雨水排放到地面,这种屋面的洁净雨水未得到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在雨季用户可以收集洁净的雨水,停雨之后用户可以进行利用,能大幅节约水源,缓解缺水紧张,并利于生态环保。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包括立管和一个圆形的水箱,所述立管包括一个进水口和上下两个出水口,下出水口插入地下卵石体,上出水口接入所述水箱。进一步,所述水箱顶部设有溢流管,底部设有水龙头。进一步,所述系统还包括砖砌垫层,用于放置水箱。进一步,所述下出水口呈45度插入地下卵石体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地下卵石体,初期的脏雨水先流入地下卵石体中,存满后,后期的洁净雨水开始注入水箱,收集后的洁净雨水可以供用户灌溉或绿化、浇洒等,有效节约水资源,保障用水水质,缓解缺水矛盾,利于生态保护。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包括立管2和一个圆形的水箱3,所述立管2包括一个进水口和上下两个出水口,下出水口插入地下卵石体6,上出水口接入所述水箱3。所述水箱3顶部设有溢流管,底部设有水龙头。所述系统还包括砖砌垫层4,用于放置水箱3。所述下出水口呈45度插入地下卵石体中6。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包括立管2,直径75mm或100mm,进水口连接屋面1,在高I. 95m处有上出水口流入水箱3 ;砖砌垫层4比地面5高0. 3m,用来放置水箱3,水箱3为3立方米,直径I. 5m,高I. 7米,圆形,水箱3顶部有溢流管,底部有水龙头。立管2下出水口呈45度,由房体向外插入地下卵石体中。 地下卵石体6的尺寸为ImX ImX Im的I立方米,由3_5cm大小卵石构成。位于地下0. 7米以下,土方开挖基槽成型后,直接灌入卵石即可。卵石体具有贮存初期较脏雨水并在后期使其缓慢渗入地下的作用,同时补充地下水并改善地质生态环境。降雨时,屋面初期的脏雨水先流入地下卵石体6,地下卵石体6能存0. 3立方米的水量;地下卵石体6存满后,后期的洁净雨水就开始由上出水口流入圆形水箱3,圆形水箱3能存3立方米的水量;收集后的洁净雨水可以供用户灌溉或绿化、浇洒等。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地下卵石体,初期的脏雨水先流入地下卵石体中,存满后,后期的洁净雨水开始注入水箱,收集后的洁净雨水可以供用户灌溉或绿化、浇洒等,有效节约水资源,保障用水水质,缓解缺水矛盾,利于生态保护。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和一个圆形的水箱,所述立管包括一个进水口和上下两个出水口,下出水口插入地下卵石体,上出水口接入所述水箱。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顶部设有溢流管,底部设有水龙头 。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砖砌垫层,用于放置水箱。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水口呈45度插入地下卵石体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面雨水弃流渗透收集系统,包括立管和一个圆形的水箱,所述立管包括一个进水口和上下两个出水口,下出水口插入地下卵石体,上出水口接入所述水箱。本实用新型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地下卵石体,初期的脏雨水先流入地下卵石体中,存满后,后期的洁净雨水开始注入水箱,收集后的洁净雨水可以供用户灌溉或绿化、浇洒等,有效节约水资源,保障用水水质,缓解缺水矛盾,利于生态保护。
文档编号E03B3/02GK202559610SQ20122020075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8日
发明者王俊岭, 张雅君, 冯萃敏, 李俊奇 申请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