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包括有首尾依次连接且分别以直角弯折的四个L形模块以及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地沟模块,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下端的位置开设有管道接口,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开设有地沟接口,位于最前的地沟模块搭接于地沟接口,地沟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污水收集槽沿地沟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该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的组成部件均为模块化结构,只需按施工需求进行拼装即能完成,从而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避免了因污水渗漏而污染环境以及避免了浪费粘土资源,同时还具有隐蔽性更好、排水迅速的优势。
【专利说明】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井转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市政基础建设工程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的一个个楼盘、居住小区、景观园林、市民广场、街心花园平地而起,得到了空前高速的建设与发展,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又是城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议题,楼盘、小区、园林、广场、又离不开雨污排放,在纵横交错的排放管道中,排水管、沟及排水口、排水井的各种施工形式应运而生。现有的市政排水系统中,大多是用砖块砌沟体,再用水泥砂浆进行粉抹面层,往往只粉抹沟内表面,这种施工方式速度慢、完工周期长、污水易渗漏且污染环境、浪费粘土资源。同时,现有的市政排水系统中,大多是由地沟配合篦盖的形式实现的,不仅隐蔽性差,而且篦盖容易丢失,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该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的组成部件均为模块化结构,只需按施工需求进行拼装即能完成,从而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避免了因污水渗漏而污染环境以及避免了浪费粘土资源,同时还具有隐蔽性更好、排水迅速的优势。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包括有首尾依次连接且分别以直角弯折的四个L形模块以及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地沟模块,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下端的位置开设有管道接口,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开设有地沟接口,位于最前的地沟模块搭接于地沟接口,地沟模块设有空腔,地沟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污水收集槽沿地沟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6]优选地,地沟模块的顶部向上延伸出两个护板,污水收集槽位于两个护板之间。
[0007]优选地,L形模块的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尖端部,该L形模块的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狭槽,后一 L形模块的第一尖端部位于前一 L形模块的第一狭槽之内且二者通过结构胶粘合。
[0008]优选地,管道接口为锥形接口且其位于L形模块之外的开口直径大于位于L形模块之内的开口直径。
[0009]优选地,管道接口位于L形模块之内的开口直径为300mm。
[0010]优选地,管道接口连接有直径为300mm的圆形PVC管道。
[0011 ] 优选地,相邻两个地沟模块相互榫接。
[0012]优选地,地沟模块的两个侧板的首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凸块,该地沟模块的两个侧板的尾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凹口,后一地沟模块的方形凸块位于前一地沟模块的方形凹口之内。[0013]优选地,地沟模块的底板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尖端部,该地沟模块的底板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狭槽,后一地沟模块的第二尖端部位于前一地沟模块的第二狭槽之内。
[0014]优选地,相邻两个地沟模块的连接处通过结构胶粘合。
[001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中,四个L形模块拼接成排水井结构,拼接后的地沟模块的端部穿过L形模块并且与排水井相连通,同时,地沟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该污水收集槽作为污水口且与地表平齐,使得地表处形成缝隙式污水口,地面的污水通过该污水收集槽收集至地沟模块之内,该结构的排水井转接装置中,通过污水收集槽替代了传统的水井篦盖,避免了因篦盖丢失而带来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隐蔽性更好、排水迅速。该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的上述组成部件均为模块化结构,所以,只需按施工需求进行拼装即能完成,从而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其相比现有的采用砖块砌成的地沟以及污水井而言,无需考虑砖块缝隙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了因污水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还避免了因使用大量砖块而浪费粘土资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8]图3为四个L形模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19]图4为管道接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地沟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相邻两个地沟|吴块的连接关系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002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 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结合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有首尾依次连接且分别以直角弯折的四个L形模块I以及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地沟模块2,至少一个L形模块I靠近其下端的位置开设有管道接口 13,至少一个L形模块I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开设有地沟接口 12,位于最前的地沟模块2搭接于地沟接口 12,地沟模块2设有空腔,地沟模块2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200,污水收集槽200沿地沟模块2的长度方向延伸。上述L形模块I和地沟模块2均是预制的,在施工时,只需将各模块拼接即可,由于地沟接口 12位于管道接口 13的上方,所以地沟模块2所收集的雨水可流入四个L形模块I组成的排水井之内,再由连接于管道接口 13的PVC管道3排放至更具规模的污水收集、处理场所,污水收集槽200作为污水口且与地表平齐,也就是说,在地表处形成缝隙式污水口,使得地面的污水通过该污水收集槽200收集至地沟模块2之内,其优势在于隐蔽性好、排水迅速。
[0024]本实施例中,地沟模块2的顶部向上延伸出两个护板201,污水收集槽200位于两个护板201之间,由于护板201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地沟模块2可以埋藏于地表之下,护板201穿过地表层并且护板201的顶部与地表平齐,使得地表处形成缝隙式污水收集口。[0025]关于L形模块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L形模块I的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尖端部10,该L形模块I的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狭槽11,后一 L形模块I的第一尖端部10位于前一 L形模块I的第一狭槽11之内且二者通过结构胶粘合。上述结构中,四个L形模块I拼接成方形排水井,其中,V形设置的第一尖端部10和第一狭槽11在水平方向具有卡合作用,再通过结构胶粘合之后,使得排水井的整体结构更具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6]结合图1、图3及图4所示,为了更加牢固地将PVC管道3连接于管道接口 13,管道接口 13为锥形接口且其位于L形模块I之外的开口直径大于位于L形模块I之内的开口直径。管道接口 13位于L形模块I之内的开口直径优选为300mm,该管道接口 13连接有直径为300_的圆形PVC管道3,该PVC管道3用于连接至市政管网或雨水收集系统。施工时,将外部PVC管道3的端部插入该管道接口 13,并通过呈锥形的管道接口 13配合该PVC管道3而形成推拔式连接,使得L形模块I与PVC管道3的连接关系更加紧密。
[0027]结合图1、图5及图6所示,关于地沟模块2的具体结构,相邻两个地沟模块2相互榫接,且相邻两个地沟模块2的连接处通过结构胶粘合。其中,采用榫接的优点在于,施工过程中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拼接多个地沟模块2。
[0028]相邻两个地沟模块2的榫接结构中,地沟模块2的两个侧板的首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凸块21,该地沟模块2的两个侧板的尾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凹口 20,后一地沟模块2的方形凸块21位于前一地沟模块2的方形凹口 20之内,地沟模块2的底板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尖端部22,该地沟模块2的底板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狭槽23,后一地沟模块2的第二尖端部22位于前一地沟模块2的第二狭槽23之内。
[0029]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相邻两个地沟模块2的连接关系采用榫接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地沟模块2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连接方式而实现依次连接,两个地沟模块2的连接处也可以选用密封胶等材料而实现密封,从而避免污水渗漏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0030]上述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的施工流程为:首先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准备预制的L形模块I和地沟模块2,在施工现场把安装地沟、排水井的位置、标高、进行定位、放线,然后进行地面开挖,开挖的深度、坡度、平行度要符合规范标准要求,在开挖好的沟底对素土层进行有序逐一夯实,然后采用C20混凝土在沟的底部铺垫一层50mm厚的基层,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因沟体受外界的重力碾压而下沉渗漏产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混凝土基层的铺垫坡度、平整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经过24h的凝固时间后,便可按照放样的位置将多个地沟模块2依次铺装,由于相邻两个地沟模块相互榫接,所以铺装时只需在两个地沟模块2的连接处涂抹结构胶使二者能牢固的粘接在一起,当地沟铺设到排水井位置时,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开挖且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同时也要把井底部的素土夯实,再浇一层80mm厚的c20混凝土垫层,接着就可以将四个L形模块I拼接成的排水井安放在混凝土垫层上,此时应当注意排水井底层PVC管道3的管口方向和上层地沟模块2的开口位置,地沟模块2与L形模块I的接口要吻合的粘接在一起,二者的高低落差可以用增减垫层厚度来调整,而排水井每层的L形模块I的左右契口对接缝只要经结构胶粘接后就能够牢固连接成一体。之后,在护板201的两侧回填一定高度的素土层,同时要将素土捣实加以对地沟模块2进一步固定,这时可按铺设大理石或花岗岩程序进行铺设,铺设40mm左右厚的水泥和细砂的拌合垫层,在按常规铺贴花岗岩要求在花岗岩背面涂抹一定厚度的粘贴层进行铺贴,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铺贴面层前,对花岗岩或大理石一定要刷石材防护剂,这对今后铺贴质量的观感效果是有力的保证。
[003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中,四个L形模块I拼接成排水井结构,拼接后的地沟模块2的端部穿过L形模块I并且与排水井相连通,同时,地沟模块2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200,该污水收集槽200作为污水口且与地表平齐,使得地表处形成缝隙式污水口,地面的污水通过该污水收集槽200收集至地沟模块2之内,该结构的排水井转接装置中,通过污水收集槽200替代了传统的水井篦盖,避免了因篦盖丢失而带来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隐蔽性更好、排水迅速。该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的上述组成部件均为模块化结构,所以,只需按施工需求进行拼装即能完成,从而提高了施工速度,缩短了施工周期,其相比现有的采用砖块砌成的地沟以及污水井而言,无需考虑砖块缝隙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了因污水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还避免了因使用大量砖块而浪费粘土资源。
[0032]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首尾依次连接且分别以直角弯折的四个L形模块以及首尾依次连接的多个地沟模块,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下端的位置开设有管道接口,至少一个L形模块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开设有地沟接口,位于最前的地沟模块搭接于地沟接口,所述地沟模块设有空腔,该地沟模块的顶部开设有与其空腔相连通的污水收集槽,所述污水收集槽沿地沟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沟模块的顶部向上延伸出两个护板,所述污水收集槽位于两个护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模块的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尖端部,该L形模块的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一狭槽,后一 L形模块的第一尖端部位于前一 L形模块的第一狭槽之内且二者通过结构胶粘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口为锥形接口且其位于L形模块之外的开口直径大于位于L形模块之内的开口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口位于L形模块之内的开口直径为30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接口连接有直径为300mm的圆形PVC管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地沟模块相互榫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沟模块的两个侧板的首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凸块,该地沟模块的两个侧板的尾端分别形成有方形凹口,后一地沟模块的方形凸块位于前一地沟模块的方形凹口之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沟模块的底板首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尖端部,该地沟模块的底板尾端形成有V形设置的第二狭槽,后一地沟模块的第二尖端部位于前一地沟模块的第二狭槽之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隙式排水井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地沟模块的连接处通过结构胶粘合。
【文档编号】E03F5/04GK203583642SQ201320582162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谢浩森 申请人:深圳市致道景观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