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面雨水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历史上,借助湖泊、河流、湿地的自然系统,中国城市一直能够很好地解决内涝问题。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湖泊及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中大量混凝土建设及地面硬质化,导致暴雨来临时,道路不透水,从而很快形成地表径流。而城市公园的数量远远不够,降雨基本没有蓄、滞、渗的空间。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就会形成城市内涝。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以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雨水系统构建为基本原则,通过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结合,在保证城市排洪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的则是“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处理”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面雨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壁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且该壳体通过进水口收集外界的雨水,所述壳体内设有水泵,所述壳体外壁的进水口的进水端处接设有第一过滤器,该壳体内壁对应进水口的出水端通过管道与水泵连接,该进水口与水泵之间设有第二净化器,所述壳体内还设有补水箱,该补水箱通过管道接设有多向阀,该多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口、水泵、排污口接通,所述壳体内还设有药丸投加器,该药丸投加器通过投放管接设在水泵与多向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器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过滤网、渗透板以及接设在第一过滤网倾斜向下位置的集污箱,从而达到可以过滤从带有件垃圾比如尼龙袋等。
进一步地,所述补水箱内设有液位计,从而可以监测补水箱内的水位情况,当补水箱内水位高于外界水池水位时,增大外界水池的进水量。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顶部铰接有顶盖,该壳体与顶盖之间采用液压杆支撑连接,从而可以轻松打开顶盖,安全支撑起顶盖,便于安全操作、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采用聚丙烯树脂材质制成,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净化器包括砂缸和石英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集完整的过滤、循环、排污、投药、消毒系统为一体,针对雨水后期处理开发的深度进水设备,完成储存雨水的深度过滤,并能对预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雨水出现变质,本发明设计合理,符合市场需求,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净化器的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地面雨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该壳体1的壁上设有进水口2、出水口3和排污口4,所述壳体1通过进水口2收集外界的雨水,安装时,将壳体1的进水口2与小区、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场所的地下储水5接通,该进水口2与地下储水5之间接设有第一过滤器6,用于过滤地下储水5中含有的大颗粒污染源,所述第一过滤器6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过滤网6-1、渗透板6-2以及接设在第一过滤网6-1倾斜向下位置的集污箱6-3,地下储水5的水经过第一过滤网6-1、渗透板6-2后,大颗粒污染源进入集污箱6-3,过滤后的水从进水口2进入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水泵7,所述进水口2通过管道与水泵7接通,该水泵7与进水口2之间接设有第二净化器8用于净化水质中的微小污染物,该第二净化器8包括砂缸和石英砂,为了保证过滤效果,第二净化器8的滤速设置为25m³/h,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补水箱9,为了实时监测补水箱9内水位情况,所述补水箱9内设有液位计,当补水箱9内水位高于地下储水5的水位室,对地下储水5进行补水,所述补水箱9通过管道接设有多向阀10,该多向阀10还通过管道分别与出水口3、水泵7、排污口4接通,为了进一步达到对水质进行消毒净化的效果,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药丸投加器11,该药丸投加器11通过投放管接设在水泵7与多向阀10之间,另外,为了便于观察和维护,所述壳体1的顶部铰接有顶盖12,该壳体1与顶盖12之间采用液压杆13支撑连接,使得可以轻松打开顶盖12,安全支撑起顶盖12,同时,所述壳体1采用聚丙烯树脂材质制成,用于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减少地面污染。
本发明集完整的过滤、循环、排污、投药、消毒系统为一体,针对雨水后期处理开发的深度进水设备,完成储存雨水的深度过滤,并能对预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雨水出现变质,本发明设计合理,符合市场需求,适合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