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6923发布日期:2020-04-17 18:20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开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桥台的基坑开挖常采用较缓的坡面达到自稳的效果,然而这种做法占地较大,土方的开挖量也很大,在一些周边地物(如房屋等)较多的地段,由于基坑的开挖往往会影响其它建筑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解决开挖过程基坑主体内部和表面土质松弛,承受力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包括开挖形成的基坑主体、锚杆钻孔、锚杆本体和钢筋网;

所述基坑主体的坡面上喷射有初混凝土层,所述锚杆钻孔从初混凝土层延伸穿入至基坑主体内部,所述锚杆本体设置在所述锚杆钻孔中;

所述钢筋网安装在所述初混凝土层表面,所述钢筋网内部浇筑有混凝土且在钢筋网的表面设有终混凝土层。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包括两层以上的钢筋网片层,相邻两层所述钢筋网片层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钢筋网片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的竖钢筋和多条相互排列的横钢筋,所述竖钢筋和所述横钢筋通过加强筋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钻孔与基坑主体的坡面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初混凝土层的厚度至少为10cm,所述锚杆钻孔的孔深至少为2m,直径至少为8cm,所述锚杆本体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螺纹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本体与锚杆钻孔之间填充有水泥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初混凝土层+锚杆+钢筋网+终混凝土层的临时支护结构对基坑主体进行防护,在基坑主体表面设置初混凝土层及在内部设置锚杆,在后续的开挖过程可以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张开及扩展,从而能够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和内部松弛现象;在初混凝土层上设置钢筋网和混凝土层,能起到抗拉作用,可实现对坡面的支挡,进一步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松弛现象,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也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1、坡面;2、锚杆钻孔;3、锚杆本体;4、钢筋网;5、初混凝土层;6、终混凝土层;7、水泥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采用初混凝土层+锚杆+钢筋网+终混凝土层的支护结构对基坑主体进行防护,在基坑主体表面设置初混凝土层及在内部设置锚杆,在后续的开挖过程可以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张开及扩展。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包括开挖形成的基坑主体、锚杆钻孔2、锚杆本体3和钢筋网4,所述基坑主体的坡面1上喷射有初混凝土层5,所述锚杆钻孔2从初混凝土层5延伸穿入至基坑主体内部,所述锚杆本体3设置在所述锚杆钻孔2中;

所述钢筋网4安装在所述初混凝土层5表面,所述钢筋网4内部浇筑有混凝土且在钢筋网4的表面设有终混凝土层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1)从天然地面开始,分层分段向下开挖,每次开挖段落长度不大于5米,开挖深度不大于2米,形成已开挖的基坑主体;(2)对已开挖的基坑主体坡面1喷射c20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厘米,混凝土初凝后形成初混凝土层5;(3)在坡面1上钻设锚杆钻孔2(垂直于坡面1),孔深不小于2米,孔的直径不小于8厘米;(4)在锚杆钻孔2内放入锚杆本体3,锚杆本体3可以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精轧螺纹钢筋;(5)在初混凝土层5的坡面1安装钢筋网4;(6)采用砂浆封闭孔口,并预留注浆孔;(7)待砂浆强度达到其设计强度后,对孔洞进行压力注浆(压力不小于1.5mpa);(8)对坡面1进行第二次喷射混凝土,形成终混凝土层6。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初混凝土层5+锚杆本体3+钢筋网4+终混凝土层6的临时支护结构对基坑主体进行防护,在基坑主体表面设置初混凝土层5及在内部设置锚杆本体3,在后续的开挖过程可以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张开及扩展,从而能够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和内部松弛现象;在初混凝土层5上设置钢筋网4和钢筋网4内部浇筑的混凝土,能起到抗拉作用,可实现对坡面1的支挡,进一步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松弛现象,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也较小。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网4包括两层以上的钢筋网4片层,相邻两层所述钢筋网4片层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钢筋网4片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的竖钢筋和多条相互排列的横钢筋,所述竖钢筋和所述横钢筋通过加强筋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结构的钢筋网4强度高,能起到抗拉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钻孔2与基坑主体的坡面1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初混凝土层5的厚度至少为10cm,所述锚杆钻孔2的孔深至少为2m,直径至少为8cm,所述锚杆本体3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螺纹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锚杆本体3与锚杆钻孔2之间填充有水泥浆7。

实施例1

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包括开挖形成的基坑主体、锚杆钻孔2、锚杆本体3和钢筋网4,所述基坑主体的坡面1上喷射有初混凝土层5,所述锚杆钻孔2从初混凝土层5延伸穿入至基坑主体内部,所述锚杆本体3设置在所述锚杆钻孔2中;

所述钢筋网4安装在所述初混凝土层5表面,所述钢筋网4内部浇筑有混凝土且在钢筋网4的表面设有终混凝土层6。

所述钢筋网4包括两层以上的钢筋网4片层,相邻两层所述钢筋网4片层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钢筋网4片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的竖钢筋和多条相互排列的横钢筋,所述竖钢筋和所述横钢筋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锚杆钻孔2与基坑主体的坡面1垂直。所述初混凝土层5的厚度至少为10cm,所述锚杆钻孔2的孔深至少为2m,直径至少为8cm,所述锚杆本体3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螺纹钢筋。所述锚杆本体3与锚杆钻孔2之间填充有水泥浆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通过采用初混凝土层+锚杆+钢筋网+终混凝土层的临时支护结构对基坑主体进行防护,在基坑主体表面设置初混凝土层及在内部设置锚杆,在后续的开挖过程可以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张开及扩展,从而能够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和内部松弛现象;在初混凝土层上设置钢筋网和钢筋网内部浇筑的混凝土,能起到抗拉作用,可实现对坡面的支挡,进一步减轻开挖过程基坑主体的表面松弛现象,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也较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挖形成的基坑主体、锚杆钻孔、锚杆本体和钢筋网,所述基坑主体的坡面上喷射有初混凝土层,所述锚杆钻孔从初混凝土层延伸穿入至基坑主体内部,所述锚杆本体设置在所述锚杆钻孔中,所述钢筋网安装在所述初混凝土层表面,所述钢筋网内部浇筑有混凝土且在钢筋网的表面设有终混凝土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包括两层以上的钢筋网片层,相邻两层所述钢筋网片层之间通过加强筋连接,所述钢筋网片层包括多条相互平行排列的竖钢筋和多条相互排列的横钢筋,所述竖钢筋和所述横钢筋通过加强筋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钻孔与基坑主体的坡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混凝土层的厚度至少为10cm,所述锚杆钻孔的孔深至少为2m,直径至少为8cm,所述锚杆本体为直径不小于25mm的螺纹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本体与锚杆钻孔之间填充有水泥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开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坑开挖的临时支护结构。包括开挖形成的基坑主体、锚杆钻孔、锚杆本体和钢筋网,所述基坑主体的坡面上喷射有初混凝土层,所述锚杆钻孔从初混凝土层延伸穿入至基坑主体内部,所述锚杆本体设置在所述锚杆钻孔中,所述钢筋网安装在所述初混凝土层表面,所述钢筋网内部浇筑有混凝土且在钢筋网的表面设有终混凝土层。本实用新型采用初混凝土层+锚杆+钢筋网+终混凝土层的临时支护结构对基坑主体进行防护,在基坑主体表面设置初混凝土层及在内部设置锚杆,在后续的开挖过程可以抑制微裂缝的产生、张开及扩展。

技术研发人员:林上顺;周宏伟;秦礼友;林长庚;林永捷;叶世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4.03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