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1483发布日期:2020-03-31 16:17阅读:1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



背景技术:

雨水井是现有的市政规划中收集道路上雨水的建筑结构。

通常雨水收集井都是用砖砌井,一方面在环境管控严峻的形式下,不利于环境管控,而且一个小砖砌井在工程上容易损坏,需要重复维修,浪费材料和人工,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包括井体、底座和井盖,所述井体整体呈圆柱形环状结构,安装在底座上,井盖安装在井体上;所述底座整体呈圆台形结构,底座内部中空,与井体内腔相互连通,在底座的侧面、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与井体内腔相互连通;所述井体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均安装在井体内壁上,且均与井体内腔紧密贴合,第一过滤板设置在第二过滤板上方;所述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孔、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孔直径为第二过滤孔直径的110%~130%。

优选的,所述底座顶部设置有第一沉槽,底部设置有底板,井体与第一沉槽相互配合,设置在第一沉槽中;所述第二出水管安装在底板上,底座侧面设置有出水槽,第一出水管固定在出水槽外部,与出水槽相通。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通槽,第二出水管与通槽相互配合,且设置在通槽中;在第二出水管顶端设置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井盖下侧设置有第二沉槽,在井体顶面均匀镶嵌有滚珠,井体与第二沉槽相互配合,设置在第二沉槽中。

优选的,所述井盖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长条状的漏水孔,在漏水孔两侧设置有标记铭牌。

优选的,所述井体侧壁开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间隔设置,且均匀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槽槽底设置在井体的三分之二高处,第二安装槽槽底设置在井体的三分之一高处;所述第一过滤板、第二过滤板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分别配合设置在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中均设置有导杆,在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上分别设置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导杆分别从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中穿过,且与之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板中间部位设置有导流块,导流块为凸块,在导流块中间部位固定有拉环;所述第二过滤板上设置有与导流块、拉环相同的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井体为一体化结构,在制造时通过模具铸成,从而避免了传统砖砌易损耗的缺陷;同时整个收集井结构分为底座、井体和井盖,三者相互独立,安装较为简便,且免除了后期维护维修,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井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井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过滤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井体;11、第一安装槽;12、第二安装槽;13、导杆;14、滚珠;2、底座;21、第一出水管;22、第二出水管;221、限位块;23、第一沉槽;24、底板;25、通槽;26、出水槽;3、井盖;31、第二沉槽;32、漏水孔;33、标记铭牌;4、第一过滤板;41、导流块;42、拉环;43、第一限位块;44、第一导槽;45、第一过滤孔;5、第二过滤板;51、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成品雨水收集井,包括井体1、底座2和井盖3,所述井体1整体呈圆柱形环状结构,安装在底座2上,井盖3安装在井体1上;所述底座2整体呈圆台形结构,底座2内部中空,与井体1内腔相互连通,在底座2的侧面、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出水管21、第二出水管22,第一出水管21、第二出水管22与井体1内腔相互连通;所述井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均安装在井体1内壁上,且均与井体1内腔紧密贴合,第一过滤板4设置在第二过滤板5上方;所述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孔45、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孔45直径为第二过滤孔直径的110%~130%。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2顶部设置有第一沉槽23,底部设置有底板24,井体1与第一沉槽23相互配合,设置在第一沉槽23中;所述第二出水管22安装在底板24上,底座2侧面设置有出水槽26,第一出水管21固定在出水槽26外部,与出水槽26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24上设置有通槽25,第二出水管22与通槽25相互配合,且设置在通槽25中;在第二出水管22顶端设置有限位块221。

进一步的,所述井盖3下侧设置有第二沉槽31,在井体1顶面均匀镶嵌有滚珠14,井体1与第二沉槽31相互配合,设置在第二沉槽31中。

进一步的,所述井盖3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长条状的漏水孔32,在漏水孔32两侧设置有标记铭牌33。

进一步的,所述井体1侧壁开有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间隔设置,且均匀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槽11槽底设置在井体1的三分之二高处,第二安装槽12槽底设置在井体1的三分之一高处;所述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分别对应设置有第一限位块43、第二限位块51,第一限位块43、第二限位块51分别配合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第二安装槽12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中均设置有导杆13,在第一限位块43、第二限位块51上分别设置第一导槽44和第二导槽,导杆13分别从第一导槽44和第二导槽中穿过,且与之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板4中间部位设置有导流块41,导流块41为凸块,在导流块41中间部位固定有拉环42;所述第二过滤板5上设置有与导流块41、拉环42相同的结构。

工作原理:在具体实施安装的时候,通过先固定底座2,确定安装位置,之后将井体1卡在第一沉槽23中,将井盖3的第二沉槽31卡在井体1上,从而完成安装;同时,将第一出水管21、第二出水管22分别连接对应的管道,便于水的排出。

第二出水管22设置在通槽25中,能够在通槽25中上下滑动,从而在底部空间不足时,调整底部管道的位置;底座2设置为圆台状,上大下小,底部接触面更大,更加稳定;在其内部平行设置有两块过滤板,且上部第一过滤板4的第一过滤孔45直径为第二过滤板5的第二过滤孔的110%~130%;上部过滤孔更大,故而能够粗略的将雨水中的杂物根据尺寸进行分类,分别留在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上。

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限位块43、第二限位块51卡在第一安装槽11、第二安装槽12中,且通过导杆13穿过其对应的导孔,限制住其位置,避免偏转,保证水平;在第一过滤板4中间部位设置有导流块41,导流块41设置为凸面,便于导流,同时在导流块41上设置拉环42,方便使用者扣住拉环42拉动第一过滤板4;第二过滤板5的结构与其相同,工作原理亦相同。第一安装槽11槽底设置在井体1的三分之二高处,第二安装槽12槽底设置在井体1的三分之一高处,两块过滤板分别处于井体1的三等分点,且第一过滤板4设置在第二过滤板5上方。

在井盖上设置长条状32的漏水孔32,便于排水;同时,漏水孔32两侧设置有标记铭牌33,便于标记尺寸、位置等信息,便于后期维护、整修。

整个井体1、底座2、井盖3为一体化结构,在制作时通过模具进行加工,在使用时通过拼装完成;较传统的砖砌而言,布设更加方便,且更加环保、节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