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8452发布日期:2020-07-07 14:3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中使用钢壳围堰或钢壳沉井基础时,往往需要在钢壳内填充混凝土以增强其承载能力或刚度,一般会采用导管来进行水下混凝土的填充。

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水下混凝土的填充过程中,由于钢壳围堰或钢壳沉井的两层钢壳5之间间距较小,内外壁板上按一定间距布置有水平板3,内外水平板3之间密集地布置有多个水平连接杆件4,空间狭小受限,而在导管上存在着如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连接套箍13等直径较大的外凸部分,在安装下放、拆除提升过程中,导管上的外凸部分常常与水平板3或水平连接杆件4相抵触,导致导管下放不顺或提升困难,严重时甚至卡死造成无法下放或提升,使得混凝土浇筑被迫中断,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设计一种不易卡住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避免在钢壳围堰、钢壳沉井内安装下放、拆除提升过程中出现卡挂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包括:

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导管首尾相连的连接接头、连接套箍,导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悬挂导管的打捎卡箍,所述连接接头、打捎卡箍和连接套箍的直径均大于导管本体的直径;

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打捎卡箍均套设于所述导管本体上的连接接头与连接套箍之间位置处,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及设置于所述套管本体两端的过渡部,套管通过所述过渡部与导管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套管本体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打捎卡箍和连接套箍,且套管本体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之间的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套管本体的内壁与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过渡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间隙与两个过渡部上的通孔连通形成导水通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通孔为栅格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打捎卡箍与所述连接接头之间的距离小于打捎卡箍与所述连接套箍之间的距离,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打捎卡箍与所述连接套箍之间位置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套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打捎卡箍、连接套箍留有一段间距。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过渡部为锥形过渡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过渡部的锥度不小于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导管本体上套设套管,来避免导管在钢壳围堰、钢壳沉井内安装下放、拆除提升过程中出现卡挂的现象,只需满足套管本体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打捎卡箍和连接套箍,且套管本体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之间的间距的条件即可,结构简单易行,不改变施工现场的施工机具设备和工艺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水下混凝土填充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与水平板、水平连接杆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导管本体,11—连接接头,12—打捎卡箍,13—连接套箍,2—套管,21—套管本体,22—过渡部,3—水平板,4—水平连接杆件,5—钢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套管2。

所述导管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导管首尾相连的连接接头11、连接套箍13,导管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悬挂导管的打捎卡箍12,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的直径均大于导管本体1的直径;所述套管2与所述打捎卡箍12均套设于所述导管本体1上的连接接头11与连接套箍13之间位置处,套管2包括套管本体21及设置于所述套管本体21两端的过渡部22,套管2通过所述过渡部22与导管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套管本体21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且套管本体21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3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导管本体1上套设套管2,来避免导管在钢壳围堰、钢壳沉井内安装下放、拆除提升过程中出现卡挂的现象,只需满足套管本体21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且套管本体21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3之间的间距的条件即可,结构简单易行,不改变施工现场的施工机具设备和工艺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水下混凝土填充的施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套管本体21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即表示无论套管2如何套设在导管本体1上,只需套管本体21的外表面与导管本体1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大于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的外表面与导管本体1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套管本体21的内壁与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过渡部22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间隙与两个过渡部22上的通孔连通形成导水通道;套管本体21的内壁与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之间的间隙与外界连通,使得施工过程中水能自由进出套管2,减轻浮力作用,也避免水渗入套管2内提升导管的重量。进一步,所述通孔为栅格孔;便于在过渡部22上批量开设,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接头11之间的距离小于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套箍13之间的距离,所述套管2套设于所述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套箍13之间位置处;在简化导管结构的同时加强其防卡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管的结构还可以有其它的形式,使打捎卡箍12与套管2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进一步,所述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打捎卡箍12、连接套箍13留有一段间距;套管2距打捎卡箍12距离要满足现场导管打捎平台安装要求高度,套管2另一端距连接套箍13距离要满足不影响连接套箍13完全退出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过渡部22为锥形过渡部;所述过渡部22的锥度不小于1:2;根据实际施工过程中既有导管分节长度和打捎卡箍12位置来确定,以满足施工需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导管首尾相连的连接接头(11)、连接套箍(13),导管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悬挂导管的打捎卡箍(12),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的直径均大于导管本体(1)的直径;

套管(2),所述套管(2)与所述打捎卡箍(12)均套设于所述导管本体(1)上的连接接头(11)与连接套箍(13)之间位置处,套管(2)包括套管本体(21)及设置于所述套管本体(21)两端的过渡部(22),套管(2)通过所述过渡部(22)与导管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套管本体(21)在径向上外凸于所述连接接头(11)、打捎卡箍(12)和连接套箍(13),且套管本体(21)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3)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本体(21)的内壁与所述导管本体(1)的外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过渡部(22)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间隙与两个过渡部(22)上的通孔连通形成导水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栅格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接头(11)之间的距离小于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套箍(13)之间的距离,所述套管(2)套设于所述打捎卡箍(12)与所述连接套箍(13)之间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打捎卡箍(12)、连接套箍(13)留有一段间距。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2)为锥形过渡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2)的锥度不小于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下混凝土填充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其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多个导管首尾相连的连接接头、连接套箍,导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悬挂导管的打捎卡箍,连接接头、打捎卡箍和连接套箍的直径均大于导管本体的直径;套管,其与打捎卡箍均套设于导管本体上的连接接头与连接套箍之间位置处,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及设置于套管本体两端的过渡部,套管通过过渡部与导管本体固定连接,套管本体在径向上外凸于连接接头、打捎卡箍和连接套箍,且套管本体的长度大于相邻两层水平板之间的间距,涉及建筑施工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行,不改变施工现场的施工机具设备和工艺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提高了水下混凝土填充的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赵成贵;袁琪超;贾维君;和乐;马超;李旭;朱新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0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