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7864发布日期:2020-07-29 01:1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开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轨道交通已遍布各大城市。许多地铁站规划建设在老城区,老城区的道路较窄、场地小,市政管线建设较早,没有统筹安排,因此,修建轨道交通时市政管线的保护成为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高压电力隧道具有尺寸大、自重大的特点,迁改高压电力隧道对城市的用电影响极大,而且迁改的难度大、成本高、风险高。为了避免迁改,敷设电力隧道时,一般采用原位悬吊的保护方式。与横穿车站主体结构的电力隧道相比,沿车站纵向敷设电力隧道的原位保护方法涉及范围更广,对车站施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用贝雷架悬吊管线的保护方式,会导致车站工程造价增加,经济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电力隧道原位悬吊保护方式对车站施工影响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结构简单,简化施工流程,降低工程造,而且保证了电力隧道及车站施工安全。

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包括若干横向钢连梁、纵向钢连梁、格构柱和可拆卸式临时立柱;所述纵向钢连梁至少为两条,平行设置,若干条所述横向钢连梁设置于两条纵向钢连梁之间,且所述横向钢连梁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纵向钢连梁;所述纵向钢连梁下方固定有用于支撑所述纵向钢连梁的格构柱;所述临时立柱的上端设有插孔,所述格构柱插接固定于所述临时立柱的插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钢连梁上设有与所述电力隧道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电力隧道卡接于所述横向钢连梁的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孔的深度为3~4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所述横向钢连梁平行设置,相邻两条所述横向钢连梁之间的距离为0.8~1.2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钢连梁与所述纵向钢连梁通过螺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向钢连梁与所述格构柱为角焊缝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钢连梁为63a工字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条所述纵向钢连梁为两条63a工字钢拼接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构柱为4l200×20角钢式格构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格构柱上固定有用于支撑所述格构柱的临时立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临时立柱的直径为1100~1300mm;相邻两个所述临时立柱之间的距离为5~7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尤其适合用于对沿半幅盖挖地铁车站纵向敷设的电力隧道进行原位保护,无需悬吊电力隧道,施工方便、工程造价低,降低了施工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1所述电力隧道保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00、电力隧道;200、横向钢连梁;300、纵向钢连梁;400、格构柱;500、临时立柱;600、车站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包括若干相互平行且均位于电力隧道100下方的横向钢连梁200,横向钢连梁200上设有卡槽,电力隧道100底部卡接于卡槽内,相邻两条横向钢连梁200的间距为1m,横向钢连梁200选用63a工字钢;

横向钢连梁200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一条纵向钢连梁300,纵向钢连梁300用于支撑横向钢连梁200,纵向钢连梁300选用双拼63a工字钢;

纵向钢连梁300下方固定有格构柱400,格构柱400为4l200×20角钢式格构柱,4l200×20角钢式格构柱具有强度大、耐腐蚀,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优点;纵向钢连梁300与为4l200×20角钢式格构柱为角焊缝连接;

格构柱400下方设有临时立柱500,临时立柱500上端设有深度为3.5m的插孔,格构柱400的下端插接于插孔内与临时立柱500固定连接,临时立柱500的直径为1.2m,相邻两个临时立柱500之间的距离为6m,临时立柱500的承载力高,可以承担车站盖板600上方的回填土以及地面荷载。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以下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施工临时立柱500,在临时立柱500上端插入格构柱400,开挖土方至电力隧道100下方,在格构柱400上方安装纵向钢连梁300,在纵向钢连梁300之间安装横向钢连梁200,使用螺栓将横梁钢连梁200和纵向钢连梁300固定连接,如此,电力隧道100稳固地支撑于横梁钢连梁200上方,后续可继续开挖基坑施工车站盖板600。

通过以上施工过程,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施工简便化,从而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横向钢连梁、纵向钢连梁、格构柱和可拆卸式临时立柱;所述纵向钢连梁至少为两条,平行设置,若干条所述横向钢连梁设置于两条纵向钢连梁之间,且所述横向钢连梁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纵向钢连梁;所述纵向钢连梁下方固定有用于支撑所述纵向钢连梁的格构柱;所述临时立柱的上端设有插孔,所述格构柱插接固定于所述临时立柱的插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钢连梁上设有与所述电力隧道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电力隧道卡接于所述横向钢连梁的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深度为3~4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横向钢连梁平行设置,相邻两条所述横向钢连梁之间的距离为0.8~1.2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钢连梁与所述纵向钢连梁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连梁与所述格构柱为角焊缝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钢连梁为63a工字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单条所述纵向钢连梁为两条63a工字钢拼接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构柱为4l200×20角钢式格构柱。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立柱的直径为1100~1300mm;相邻两个所述临时立柱之间的距离为5~7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隧道保护结构,涉及建筑工程领域。该电力隧道保护结构,包括若干横向钢连梁、纵向钢连梁、格构柱和可拆卸式临时立柱;所述纵向钢连梁至少为两条,平行设置,若干条所述横向钢连梁设置于两条纵向钢连梁之间,且所述横向钢连梁两端分别连接固定于纵向钢连梁;所述纵向钢连梁下方固定有用于支撑所述纵向钢连梁的格构柱;所述临时立柱的上端设有插孔,所述格构柱插接固定于所述临时立柱的插孔内。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简化施工流程,降低工程造,保证电力隧道及车站施工安全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洋;刘生平;杜志涛;李少友;郭洋洋;有智慧;金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31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