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藻消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6734发布日期:2020-07-29 01:1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蓝藻消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生态治理领域,涉及一种蓝藻消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造成我国大部分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体中负荷了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使得夏季水体蓝藻爆发。蓝藻会将水面覆盖,阻碍水体复氧,同时大量蓝藻细胞死亡腐败,会消耗水体溶解氧,使得水体发臭,并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通常采用化学处理和机械打捞处理等方法来清除蓝藻,化学处理是指投放化学药剂进行杀藻,在短时间内快速清除蓝藻,但是采用这种方法,难以根除蓝藻。机械打捞是指利用打捞船人工打捞蓝藻,然后对蓝藻进行处理,这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彻底地清除蓝藻,但耗时耗力,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自动、高效地收集蓝藻的蓝藻消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包括上部开口的立方形箱体,所述箱体通过箱盖盖合;所述箱体左、右侧各固定有一高度可调的浮筒;所述箱体前侧开有横向且为矩形的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下沿位于液面下方1~2cm;所述箱体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向上抽出、用于过滤蓝藻的可抽拉滤层;所述箱体内最后侧位置固定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进水口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向下伸至所述箱体底部,所述潜水泵出水口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从所述箱体后侧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左、右侧各固定有四个l形支架,l形支架的短段与所述箱体焊接相连,同侧的四个l形支架呈矩形布置,两两上下相对;两浮筒上分别套有两固定箍,各固定箍上、下端均垂直焊有螺杆;各l形支架上均开有与螺杆对应匹配的第二通孔,各固定箍上、下端的螺杆与对应的上下相对的两l形支架通过螺母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可抽拉滤层为上部开口、内设空腔的扁立方形结构,由不锈钢网板拼焊而成,可抽拉滤层内填充孔隙为1μm的多孔纤维;所述箱体内开设有多个与可抽拉滤层一一对应匹配的u形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u形卡槽宽3cm,相邻的u形卡槽间间隔10cm。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前侧沿着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下沿还间隔均匀地向下开有若干矩形的第二进水口,出水口整体呈齿形。

进一步地,第二进水口高为10cm。

进一步地,潜水泵的数量为两个,且两潜水泵均通过底座架高,所述底座焊接在所述箱体内侧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长1m,宽1m,高50~60cm;所述底座长70cm,宽15cm,高1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消减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带有蓝藻的水经进水口进入箱体内,蓝藻被可抽拉滤层拦截吸附,藻水分离后的水经潜水泵抽取并排出至河道中,排水过程带动河道水体扰动,可抽拉滤层可向上抽出进行更换,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蓝藻消减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消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侧视图;

附图标记:1-箱体,101-u形卡槽,102-第一进水口,103-第一通孔,104-箱盖,105-第二进水口;2-浮筒,3-底座,4-潜水泵,5-固定箍,6-螺杆,7-l形支架,8-第一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10-可抽拉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消减装置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蓝藻消减装置,包括上部开口的立方形箱体1,箱体1左、右侧各固定有一高度可调的浮筒2。

结合图3和图4,箱体1前侧开有横向且为矩形的第一进水口102,第一进水口102与箱体1前侧面等长,且第一进水口102的下沿位于液面下方1~2cm。此外,箱体1前侧沿着第一进水口102的下沿还间隔均匀地向下开有若干矩形的第二进水口105,使得出水口整体呈齿形,第二进水口105高为10cm。箱体1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向上抽出、用于过滤蓝藻的可抽拉滤层10。本实施例中,可抽拉滤层10的数量为4个,可抽拉滤层10为上部开口、内设空腔的扁立方形结构,由不锈钢网板拼焊而成,可抽拉滤层10内填充孔隙为1μm的多孔纤维。箱体1内开设有4个与可抽拉滤层10一一对应匹配的u形卡槽101,u形卡槽101宽3cm,相邻的u形卡槽101间间隔10cm,可抽拉滤层10自上而下插在对应的u形卡槽101上。

箱体1内最后侧位置固定有潜水泵4,且潜水泵4的数量为两个,两潜水泵4均通过底座3架高,底座3焊接在箱体1内侧底部。底座3的上端面开有与两潜水泵4相对应的连接螺孔,两潜水泵4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3上。两潜水泵4进水口均连接有第一连接管8,第一连接管8向下伸至箱体1底部,两潜水泵4出水口均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箱体1后侧开有两个与第二连接管9匹配的第一通孔103,两第二连接管9分别从箱体1后侧的两第一通孔103穿出。本实施例中,两第一通孔103等高,且两第一通孔103均高于第一进水口102。箱体1长1m,宽1m,高50~60cm。底座3长70cm,宽15cm,高10cm。箱体1通过箱盖104盖合,参见图3。

结合图2,箱体1左、右侧各固定有四个l形支架7,l形支架7的短段与箱体1焊接相连,同侧的四个l形支架7呈矩形布置,两两上下相对。两浮筒2上分别套有两固定箍5,各固定箍5上、下端均垂直焊有螺杆6。各l形支架7上均开有与螺杆6对应匹配的第二通孔,各固定箍5上、下端的螺杆6与对应的上下相对的两l形支架7通过螺母紧固连接。

使用时,带有蓝藻的水经进水口进入箱体1内,蓝藻被可抽拉滤层10拦截吸附,藻水分离后的水经潜水泵4抽取排出至河道中,排水过程带动河道水体扰动。通过调整箱体1两侧的两浮筒2的高度,使第一进水口102下沿位于液面下方1~2cm,可提高蓝藻收集效率。定期打开箱盖104,对箱体1内的蓝藻进行清理,对附着有蓝藻的可抽拉滤层10进行更换。可抽拉滤层10上附着的蓝藻可通过冲洗的方式去除,进而,可抽拉滤层10可重复使用。

需要指出,潜水泵4的供电通过在河岸上设置供电箱,然后,在供电箱上接出供电线并引至潜水泵4位置进行供电,箱体1上开设供电线穿过的通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开口的立方形箱体(1),箱体(1)通过箱盖(104)盖合;箱体(1)左、右侧各固定有一高度可调的浮筒(2);箱体(1)前侧开有横向且为矩形的第一进水口(102),第一进水口(102)的下沿位于液面下方1~2cm;箱体(1)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向上抽出、用于过滤蓝藻的可抽拉滤层(10);箱体(1)内最后侧位置固定有潜水泵(4),潜水泵(4)进水口连接有第一连接管(8),第一连接管(8)向下伸至箱体(1)底部,潜水泵(4)出水口连接有第二连接管(9),第二连接管(9)从箱体(1)后侧穿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1)左、右侧各固定有四个l形支架(7),l形支架(7)的短段与箱体(1)焊接相连,同侧的四个l形支架(7)呈矩形布置,两两上下相对;两浮筒(2)上分别套有两固定箍(5),各固定箍(5)上、下端均垂直焊有螺杆(6);各l形支架(7)上均开有与螺杆(6)对应匹配的第二通孔,各固定箍(5)上、下端的螺杆(6)与对应的上下相对的两l形支架(7)通过螺母紧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可抽拉滤层(10)为上部开口、内设空腔的扁立方形结构,由不锈钢网板拼焊而成,可抽拉滤层(10)内填充孔隙为1μm的多孔纤维;箱体(1)内开设有多个与可抽拉滤层(10)一一对应匹配的u形卡槽(1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u形卡槽(101)宽3cm,相邻的u形卡槽(101)间间隔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1)前侧沿着第一进水口(102)的下沿还间隔均匀地向下开有若干矩形的第二进水口(105),出水口整体呈齿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水口(105)高为1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潜水泵(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潜水泵(4)均通过底座(3)架高,底座(3)焊接在箱体(1)内侧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蓝藻消减装置,其特征在于,箱体(1)长1m,宽1m,高50~60cm;底座(3)长70cm,宽15cm,高1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蓝藻消减装置,其中,箱体左、右侧各固定有一高度可调的浮筒,箱体前侧开有横向且为矩形的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的下沿位于液面下方1~2cm。箱体内沿着水流方向设有若干可向上抽出、用于过滤蓝藻的可抽拉滤层。箱体内最后侧位置固定设有潜水泵,潜水泵进水口连接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向下伸至箱体底部,潜水泵出水口连接有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从箱体后侧穿出。本实用新型的蓝藻消减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带有蓝藻的水经进水口进入箱体内,蓝藻被可抽拉滤层拦截吸附,藻水分离后的水经潜水泵抽取排出至河道中,排水过程带动河道水体扰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蓝藻消减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松;江月;房斌;许婷;王梅娟;郭浩;魏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檀生态修复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3
技术公布日:2020.07.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