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属于水利水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水电站、水库中,需要筑坝进行挡水。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由于能就近取材、更好的适应地形地质条件、抗震性能好、经济性好等优势,常被采用。但是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由于防渗主体为沥青混凝土心墙,位于坝体的中心,一旦损坏,不易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沥青混凝土心墙的自愈能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的上游护坡、上游堆石料、上游过渡料、反滤料、黏土、沥青混凝土心墙、下游过渡料、下游堆石区、下游护坡,且上游护坡、上游堆石料、上游过渡料、反滤料、黏土、沥青混凝土心墙、下游过渡料、下游堆石区、下游护坡均从坝底向上延伸到坝顶。
进一步地,所述反滤料由不同粒径的非粘性土构成。反滤料的作用是滤土排水,既能防止坝体的被保护土不随渗流水析出,又能保证渗透水通畅排出,使坝体的渗流能量得以释放,达到排水减压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下游堆石区的下方设置有反滤排水区,所述反滤排水区从所述下游过渡料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游护坡的底部。反滤排水区中也设置有反滤料,其保护的对象是坝基的土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自愈,有效的节约成本;
2、能较好的适应地形,维持坝体的稳定;
3、有效地提高心墙的防渗性能和安全裕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示意图。
图中:沥青混凝土心墙1、下游过渡料2、黏土3、反滤料4、上游过渡料5、上游堆石料6、上游护坡7、下游护坡8、反滤排水区9、下游堆石区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自愈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该坝体从上游往下分别为:上游护坡7、上游堆石料6、上游过渡料5、反滤料4、黏土3、沥青混凝土心墙1、下游过渡料2、下游堆石区10、下游护坡8。
反滤料4由1~3层不同粒径的非粘性土构成,功能是滤土排水,要求既能防止坝体的被保护土随渗流水析出,又能保证渗透水通畅排出,使坝体的渗流能量得以释放,达到排水减压效果。
底部反滤排水区9功能与反滤料4相似,与其不同的是其保护的对象是坝基的土壤。除心墙外的其他基础,为减少开挖,可直接建于覆盖层上,通过设置1m高左右的反滤排水区9既可以实现防止覆盖层中的细颗粒带入下游堆石区10,又可以顺利的排出坝体内部的积水,提高坝体的稳定性。
沥青混凝土心墙1上游采用黏土3,当沥青混凝土心墙1出现裂缝时,黏土3被带入沥青混凝土心墙1中,从而实现防渗体的“愈合”。此种结构有别于黏土心墙土石坝,黏土心墙土石坝所需的黏土工程量往往比较大,而本发明所需的黏土要少的多。当黏土3对沥青混凝土心墙1进行“治愈”时,反滤料4又可带入黏土3中,从而实现对黏土3的补充。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补充方式,实现防渗体的自愈,从而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防渗性能和安全裕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局限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设置的上游护坡(7)、上游堆石料(6)、上游过渡料(5)、反滤料(4)、黏土(3)、沥青混凝土心墙(1)、下游过渡料(2)、下游堆石区(10)、下游护坡(8),且上游护坡(7)、上游堆石料(6)、上游过渡料(5)、反滤料(4)、黏土(3)、沥青混凝土心墙(1)、下游过渡料(2)、下游堆石区(10)、下游护坡(8)均从坝底向上延伸到坝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料(4)由不同粒径的非粘性土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堆石区(10)的下方设置有反滤排水区(9),所述反滤排水区(9)从所述下游过渡料(2)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游护坡(8)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