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5256发布日期:2020-08-07 17:09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航道驳岸,作为一种常见的航道护岸结构形式,在内河航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当既有航道驳岸发生损坏变形时,加固形式通常采用板桩墙加固、双木桩加固或者排桩幕墙加固法对原航道护岸进行加固,所需要的施工时间较长,施工难度较大,故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具有减少混凝土用量并大幅缩短施工时常和施工难度的效果。

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包括连接在原航道护岸上的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卸荷板和现浇护岸,所述卸荷板为预制,所述卸荷板连接在现浇护岸与原航道护岸之间,所述卸荷板垂直于原航道护岸设置,所述卸荷板的宽度大于原航道护岸顶壁的长度,所述现浇护岸远航道一侧填充有回填土;

所述卸荷板内设置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由卸荷板顶壁穿出并穿设于现浇护岸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卸荷板内开设有加固槽,所述加固槽的槽口开设于卸荷板的顶壁上,所述现浇护岸的底壁一体成型有加固部,所述加固部通过加固槽的槽口与加固槽嵌合在一起,所述卸荷板与原航道护岸之间通过底浆层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现浇护岸近航道一侧与卸荷板之间的夹角为86°,所述现浇护岸另一侧与卸荷板之间的夹角为11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原航道护岸与卸荷板和现浇护岸的高度之和为350cm,所述卸荷板远离现浇护岸一端与现浇护岸之间的距离为70cm,所述卸荷板的厚度为25c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现浇护岸的顶端连接有压块,所述回填土的上表面与压块顶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现浇护岸为c30混凝土护岸。

在进行航道加固时,首先将原航道护岸上方发生形变损坏的部分进行拆除,将预制的卸荷板置于原航道护岸顶端并通过底浆层固定,卸荷板上沿竖直方向预留孔,预埋钢筋通过预留孔穿设在卸荷板内,在卸荷板顶端浇筑现浇护岸,现浇护岸底端进入加固槽内形成加固部,现浇护岸凝固后在定顶端安装压块并在其远航道一侧填充回填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原航道护岸上方安装由卸荷板和现浇护岸构成的加固组件,能够有效缩短工期和施工难度;

2.通过开设在卸荷板顶壁的加固槽以及与现浇护岸一体成型的加固部,使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连接更为稳定;

3.通过现浇护岸两侧与卸荷板之间的夹角为86°和113°的设置,与航道内水位以及回填土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结构更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中,1、原航道护岸;11、预埋钢筋;12、底浆层;2、加固组件;21、卸荷板;211、加固槽;22、现浇护岸;221、加固部;3、回填土;4、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包括连接在原航道护岸1上的加固组件2,加固组件2包括卸荷板21和现浇护岸22,卸荷板21为预制,卸荷板21连接在现浇护岸22与原航道护岸1之间,卸荷板21的设置高度与航道内常水位高度相同。卸荷板21垂直于原航道护岸1设置,卸荷板21的宽度大于原航道护岸1顶壁的长度,现浇护岸22远航道一侧填充有回填土3。

如图1和图2所示,卸荷板21内开设有加固槽211,加固槽211的槽口开设于卸荷板21的顶壁上,现浇护岸22的底壁一体成型有加固部221,加固部221通过加固槽211的槽口与加固槽211嵌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增大卸荷板21与现浇护岸22之间的接触面积,浇筑现浇护岸22并凝固后,连接更为紧密。卸荷板21与现浇护岸22均为c30混凝土,凝固后即成为一体。卸荷板21与原航道护岸1之间通过底浆层12固定连接,底浆为与卸荷板21相同的混凝土浆。现浇护岸22近航道一侧与卸荷板21之间的夹角为86°,现浇护岸22另一侧与卸荷板21之间的夹角为113°。卸荷板21能够有效降低填土压力,预制的卸荷板21能够实现降低填土压力的同时加快施工速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卸荷板21内设置有预埋钢筋11,所述预埋钢筋11由卸荷板21顶壁穿出并穿设于现浇护岸22内。原航道护岸1与卸荷板21和现浇护岸22的高度之和为350cm,卸荷板21远离现浇护岸22一端与现浇护岸22之间的距离为70cm,卸荷板21的厚度为25cm。现浇护岸2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压块4,对护岸整体施加压力,回填土3的上表面与压块4顶面平齐。现浇护岸22为c30混凝土护岸。

在进行航道加固时,首先将原航道护岸1上方发生形变损坏的部分进行拆除,将预制的卸荷板21置于原航道护岸1顶端并通过底浆层12固定,卸荷板21上沿竖直方向预留孔,预埋钢筋11通过预留孔穿设在卸荷板21内,在卸荷板21顶端浇筑现浇护岸22,预埋钢筋11由卸荷板21顶壁穿出部分埋设于现浇护岸22内并固定,现浇护岸22底端进入加固槽211内形成加固部221,现浇护岸22凝固后在定顶端安装压块4并在其远航道一侧填充回填土3。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原航道护岸(1)上的加固组件(2),所述加固组件(2)包括卸荷板(21)和现浇护岸(22),所述卸荷板(21)为预制,所述卸荷板(21)连接在现浇护岸(22)与原航道护岸(1)之间,所述卸荷板(21)垂直于原航道护岸(1)设置,所述卸荷板(21)的宽度大于原航道护岸(1)顶壁的长度,所述现浇护岸(22)远航道一侧填充有回填土(3);

所述卸荷板(21)内设置有预埋钢筋(11),所述预埋钢筋(11)由卸荷板(21)顶壁穿出并穿设于现浇护岸(2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荷板(21)内开设有加固槽(211),所述加固槽(211)的槽口开设于卸荷板(21)的顶壁上,所述现浇护岸(22)的底壁一体成型有加固部(221),所述加固部(221)通过加固槽(211)的槽口与加固槽(211)嵌合在一起,所述卸荷板(21)与原航道护岸(1)之间通过底浆层(1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护岸(22)近航道一侧与卸荷板(21)之间的夹角为86°,所述现浇护岸(22)另一侧与卸荷板(21)之间的夹角为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航道护岸(1)与卸荷板(21)和现浇护岸(22)的高度之和为350cm,所述卸荷板(21)远离现浇护岸(22)一端与现浇护岸(22)之间的距离为70cm,所述卸荷板(21)的厚度为2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护岸(22)的顶端连接有压块(4),所述回填土(3)的上表面与压块(4)顶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护岸(22)为c30混凝土护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航道驳岸加固结构,属于航道施工技术领域,其连接在原航道护岸上的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卸荷板和现浇护岸,所述卸荷板为预制,所述卸荷板设置在现浇护岸与原航道护岸之间,所述卸荷板垂直于原航道护岸设置,所述卸荷板的宽度大于原航道护岸顶壁的长度,所述现浇护岸远航道一侧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原航道护岸内设置有预埋钢筋,所述预埋钢筋由原航道护岸顶壁穿出并依次穿过卸荷板和原航道护岸。本实用新型具有减少混凝土用量并大幅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难度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艳;钱进;张艳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建苏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8
技术公布日:2020.08.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