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8986发布日期:2020-07-17 15:5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与景观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初期雨水是指降雨初期的雨水,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甚至超出普通承受污水的污染程度,初期雨水经雨水管直接排放如河道,给水体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程度的污染。目前初期雨水作为广受重视的污染源,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对河流水质,尤其是流量流速不大的城市人工和(河)造成水质冲击,初期雨水存在以下危害;

(1)cod,重金属等为初期雨水挟带的主要污染物,对河流水质造成冲击,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初期雨水中ss含量很高,导致河水浑浊降低河流的美学价值;

(3)城市河流等流量、流速较小的河流抗冲击能力差,初期雨水造成的影响自我调节周期慢;

而排入河流的初期雨水主要存在以下难点:(1)直接在河流中设置曝气装置,初期雨水已被稀释处理效率低,效果不明显;(2)处理方式单一,对河流生态有一定影响;(3)在河道中设置处理装置影响河流的美学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达到定点处理初期雨水,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的污染的作用,同时兼具生态和景观效应,治理与美化并行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包括依傍岸边建造的初级净化池与设置在初级净化池下游的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初级净化池对应于雨水排放口设置在河道内;初级净化池顶面高度高于河流常水位;初级净化池内设有生态基,生态基上设有曝气装置;初级净化池的池壁能够透水,使得初级净化池连通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二级净化隔离区通过沿水流方向设置的隔离屏障与河流主流隔离;二级净化隔离区内栽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生态基-纳米曝气体系与沉水植物带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围绕雨水排入河道的汇流地点的布置形式,达到定点处理初期雨水,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的污染的作用,同时兼具景观和生态效应,为河流增添了美学价值,为水鸟等生物提供了生态栖息地,达到了环保与生态兼具,治理与美化并行的目的。所选材料均为常见材料,施工简单易行,具有工艺成熟造价低廉的特点,可以较小经济代价实现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河流生态及美学效应的双赢。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考图1所示,一种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包括依傍岸边建造的初级净化池与设置在初级净化池下游的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初级净化池对应于雨水排放口设置在河道内;初级净化池顶面高度高于河流常水位;初级净化池内设有生态基5,生态基5上设有曝气装置4;初级净化池的池壁能够透水,使得初级净化池连通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二级净化隔离区通过沿水流方向设置的隔离屏障与河流主流隔离;二级净化隔离区内栽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

初期雨水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初级净化池内,初级净化池顶面高度高于河流常水位,这样避免初级净化池上层的初期雨水未经初级净化处理而直接流入二级净化隔离区。同时,初级净化池的池壁能够透水,使得初级净化池连通二级净化隔离区,那么初级净化池内经过初级净化处理后的中下层的水则能透过池壁流入二级净化隔离区内,再通过沉水植物进行二次净化。

初级净化池包括建造在上游的丁坝1与建造在下游的透水石笼墙;透水石笼墙包括侧墙3与相对于丁坝1设置的后墙2,侧墙3一端与丁坝1的坝头连接,侧墙3另一端与后墙2的一端连接,后墙2的另一端以及丁坝1的坝根分别与岸边连接。透水石笼墙不仅具有透水的作用,而且能过滤掉固体垃圾,使固体垃圾聚集在初级净化池内,便于进行打捞。

侧墙3顶面低于丁坝1顶面,后墙2顶面低于侧墙3顶面且后墙2顶面高于河流常水位。当无污水排入时,因后墙2高于常水位避免河水大量灌入二级净化区,侧墙3高于后墙2使排入污水量较大时优先灌入二级净化区,但过大时能从侧墙2顶部溢出。

沉水植物栽种于固定在河道底部的土工格室内:通过螺纹锚杆将土工格室固定与河道底部,土工格室单元之间采用配套连接件紧固连接,螺纹锚杆规格φ10×300mm~25×300mm,每4㎡一根锚杆,采用梅花桩式布置,边缘适当增加锚杆密度,用淤泥部分回填,然后覆盖种植土,总厚度达到30cm,水植物,植物品种优先选用本地品种,苦草、眼子菜等普适品种亦可选择,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

二级净化隔离区下游建造有与水下森林相邻的乔木林泽,在沉水植物区后部栽种乔木林泽,选用湿地乔木树种,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树种,形成完整的景观布置带。

初级净化池底铺设透水石笼作为支撑生态基5的垫层6。生态基5采用无纺布填料生态基5,曝气装置4采用纳米微孔曝气管,曝气管铺设建筑0.5~1m。

隔离屏障以侧墙3与后墙2的交界处为起点,并沿水流方向蜿蜒而下,具有一定美观性。隔离屏障采用具有间隔空间的双排木桩7,双排木桩7的间隔空间内铺设碎石基质,碎石基质上栽种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品种优先选用本地品种,芦苇、莲花等亦可,采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木桩之间采用不锈钢环连接,木桩采用耐水性材料,如水曲柳或竹竿等。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傍岸边建造的初级净化池与设置在初级净化池下游的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初级净化池对应于雨水排放口设置在河道内;初级净化池顶面高度高于河流常水位;初级净化池内设有生态基,生态基上设有曝气装置;初级净化池的池壁能够透水,使得初级净化池连通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二级净化隔离区通过沿水流方向设置的隔离屏障与河流主流隔离;二级净化隔离区内栽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初级净化池包括建造在上游的丁坝与建造在下游的透水石笼墙;透水石笼墙包括侧墙与相对于丁坝设置的后墙,侧墙一端与丁坝的坝头连接,侧墙另一端与后墙的一端连接,后墙的另一端以及丁坝的坝根分别与岸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侧墙顶面低于丁坝顶面,后墙顶面低于侧墙顶面且后墙顶面高于河流常水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初级净化池底铺设透水石笼作为支撑生态基的垫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生态基采用无纺布填料生态基,曝气装置采用纳米微孔曝气管,曝气管铺设建筑0.5~1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二级净化隔离区下游建造有与水下森林相邻的乔木林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栽种于固定在河道底部的土工格室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隔离屏障以侧墙与后墙的交界处为起点,并沿水流方向蜿蜒而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隔离屏障采用具有间隔空间的双排木桩,双排木桩的间隔空间内铺设碎石基质,碎石基质上栽种挺水植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其特征在于:木桩采用耐水性材料;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均选用本地品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净化初期雨水的岸边生态景观建筑,包括依傍岸边建造的初级净化池与设置在初级净化池下游的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初级净化池对应于雨水排放口设置在河道内;初级净化池顶面高度高于河流常水位;初级净化池内设有生态基,生态基上设有曝气装置;初级净化池的池壁能够透水,使得初级净化池连通二级净化隔离区;所述二级净化隔离区通过沿水流方向设置的隔离屏障与河流主流隔离;二级净化隔离区内栽种沉水植物形成水下森林。本实用新型达到定点处理初期雨水,降低初期雨水对河流的污染的作用,同时兼具生态和景观效应,治理与美化并行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测文;蒋涛阳;李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1.25
技术公布日:2020.07.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