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4366发布日期:2020-09-23 00:18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当发生泥石流、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紧急情况时,往往会造成启闭设备电源中断,闸门不能正常开启泄洪,甚至导致洪水漫坝的险情。而采用爆破或切割闸门等应急方案,则会对闸门门体结构造成无法修复的破坏,损失惨重。

以往工程中,也有采用液压千斤顶提升闸门的方案,但液压千斤顶的着力点位置往往设置在闸门门叶的底部。此方案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当闸门提升一个液压千斤顶行程后,若门底仍未出流,可将液压千斤顶进行泄压后,在千斤顶底部增加垫块来变相增加千斤顶行程进行闸门顶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门底突然出流的可能,施工安全风险极大;二是闸门底部过流后,液压千斤顶无回收条件,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对弧形闸门而言,顶推力作用在弧门底部,当闸门绕着铰轴开始旋转时,由于弧形闸门的开启轨迹为弧线,千斤顶在弧门底部的顶推力快速减弱,顶推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加安全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包括闸门门叶,在闸门门叶封闭位的上沿设有闸门门槽胸墙,还包括顶升承载机构和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承载机构呈l形,顶升承载机构的一端与闸门门叶的上部连接,顶升承载机构的另一端伸至闸门门槽胸墙上方并作为顶推部位,所述顶升机构放置于闸门门槽胸墙上且顶升机构的顶升端顶置于顶升承载机构上的顶推部位处。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顶升机构为液压千斤顶,所述控制系统设置于闸门主体以外的区域,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液压油路与液压千斤顶连通并能够控制液压千斤顶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是:所述顶升承载机构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并且在顶升承载机构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是:所述加强筋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的槽口走向方向同步折弯设置的折弯加强筋。

进一步的是:所述折弯加强筋在靠近闸门门叶一端延伸至与闸门门叶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加强筋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的槽口走向垂直设置的径向加强筋,所述径向加强筋位于顶升承载机构上的顶推部位处。

进一步的是:在顶升承载机构上的顶推部位垫设有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临时安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顶升系统实现顶升闸门,开闸泄洪的功能。而且,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外闸门门槽胸墙以及顶升承载机构,改变了对闸门门叶顶升的顶升作用位置,提高了顶升操作的安全性;同时还可通过进一步采用液压千斤顶,并采取在闸室以外的安全位置安装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控制系统即可实现对闸门远程顶升操作,更加安全;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顶升机构还可实现回收利用,降低了资源费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顶升承载机构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闸门门叶1、闸门门槽胸墙2、顶升承载机构3、顶升机构4、顶推部位5、加强板6、控制系统7、液压油路8、折弯加强筋9、径向加强筋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系统为在发生紧急情况导致闸门无法正常开闭时临时设置的顶升闸门系统。具体按照图1至图3中所示,本新型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包括闸门门叶1,在闸门门叶1封闭位的上沿设有闸门门槽胸墙2,还包括顶升承载机构3和顶升机构4;所述顶升承载机构3呈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一端与闸门门叶1的上部连接,顶升承载机构3的另一端伸至闸门门槽胸墙2上方并作为顶推部位5,所述顶升机构4放置于闸门门槽胸墙2上且顶升机构4的顶升端顶置于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处。

顶升闸门时,借助顶升机构4顶升顶升承载机构3,进而带动闸门门叶1被顶升开启。其中附图1中所示的为弧形结构的闸门形式,其闸门门槽胸墙2位于门叶关闭时的上边沿侧方位置,相应的顶升承载机构3设置为整体呈l形状的结构,一方面通过顶升承载机构3的一端与闸门门叶1的上部边沿固定连接,另一方面则通过l形状的设置使顶升承载机构3的另一端朝向闸门门槽胸墙2上方延伸设置,进而可通过在闸门门槽胸墙2上放置安装顶升机构4,利用顶升机构4的顶升端直接顶升作用到顶升承载机构3上。具体的,顶升机构4可采用液压千斤顶。

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设置有控制系统7,所述顶升机构4为液压千斤顶,所述控制系统设置于闸门主体以外的区域,所述控制系统7通过液压油路8与液压千斤顶连通并能够控制液压千斤顶工作状态。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顶升机构4、顶升承载机构3等部件安装完成后,操作顶升的作业人员可离开闸门的闸室位置,并位于安全的控制系统7所在的区域操作控制系统7以控制液压千斤顶进行顶升操作,能够有效地保障操作人员的人生安全。

其中顶升承载机构3的作用即为将顶升机构4的顶升作用力传递至闸门门叶1,具体的,参照附图中所示,所述顶升承载机构3设置为横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并且在顶升承载机构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其结构强度。其中,加强筋根据所设置位置的不同,可分别设置不同走向的加强筋结构,具体可参照附图2中所示,其加强筋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槽口走向方向同步折弯设置的折弯加强筋9;以及也可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槽口走向垂直设置的径向加强筋10,所述径向加强筋10位于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处。

顶升承载机构3整体可采用钢板焊接而成,并且其与闸门门叶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为焊接连接。另外,为了提高顶升承载机构3与闸门门叶1之间的连接效果,进一步可在设置有折弯加强筋9的情况下,设置所述折弯加强筋9在靠近闸门门叶1一端延伸至与闸门门叶1焊接连接。

另外,为了提高顶升机构3的顶升端作用在顶升承载机构3上后的承载效果,进一步可在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垫设有加强板6,加强板6可直接采用一定厚度的钢板,并将其焊接铺设在顶升承载机构3上对应的顶推部位5处即可。



技术特征:

1.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包括闸门门叶(1),在闸门门叶(1)封闭位的上沿设有闸门门槽胸墙(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升承载机构(3)和顶升机构(4);所述顶升承载机构(3)呈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一端与闸门门叶(1)的上部连接,顶升承载机构(3)的另一端伸至闸门门槽胸墙(2)上方并作为顶推部位(5),所述顶升机构(4)放置于闸门门槽胸墙(2)上且顶升机构(4)的顶升端顶置于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7),所述顶升机构(4)为液压千斤顶,所述控制系统设置于闸门主体以外的区域,所述控制系统(7)通过液压油路(8)与液压千斤顶连通并能够控制液压千斤顶工作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承载机构(3)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并且在顶升承载机构(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槽口走向方向同步折弯设置的折弯加强筋(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加强筋(9)在靠近闸门门叶(1)一端延伸至与闸门门叶(1)焊接连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沿l形顶升承载机构(3)的槽口走向垂直设置的径向加强筋(10),所述径向加强筋(10)位于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顶升承载机构(3)上的顶推部位(5)垫设有加强板(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一种更加安全的用于应急顶升闸门的系统,包括闸门门叶,在闸门门叶封闭位的上沿设有闸门门槽胸墙,还包括顶升承载机构和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承载机构呈L形,顶升承载机构的一端与闸门门叶的上部连接,顶升承载机构的另一端伸至闸门门槽胸墙上方并作为顶推部位,所述顶升机构放置于闸门门槽胸墙上且顶升机构的顶升端顶置于顶升承载机构上的顶推部位处。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外闸门门槽胸墙以及顶升承载机构,改变了对闸门门叶顶升的顶升作用位置,提高了顶升操作的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刚;崔家仲;杨明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3
技术公布日:2020.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