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5798发布日期:2021-05-11 15:13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克服由于温度、收缩、沉降而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的临时施工缝。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结构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楼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地下建筑后浇带施工也极为常见,因此后浇带的构造对地下工程的防水十分重要,有些重大工程的渗漏均来源于后浇带,而后浇带的设置对于超大面积、大体积底板混凝土施工质量关系极大,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防水及排水措施,来更好的抑制地下水的渗漏,而后浇带作为其中一种防水、排水措施,深受施工人员的关注,一般的后浇带在防水、排水性能上无法更好的起到效果,甚至有些还是会渗出一些细水流,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妨碍施工进度。同时由于传统后浇带的两侧为垂直面,新旧混凝土交接面的自防水效果较差;因此现有后浇带施工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结构设计合理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垫层、现浇带一、现浇带二及后浇带,所述垫层上铺设有下层分布筋,所述下层分布筋上方设有上层分布筋,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折叠模板,所述折叠模板顶部与上层分布筋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底部与下层分布筋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之间设有设有顶杆,从而构成后浇带支模结构。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分布筋上在位于折叠模板的外侧焊接设置上层限位钢筋,所述下层分布筋在位于折叠模板的外侧焊接设置下层限位钢筋。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模板包括第一l型板及第二l型板,所述第一l型板与第二l型板铰接。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模板的顶部及底部位置分别等间距设置卡槽,并通过卡槽与上层分布筋及下层分布筋卡接配合。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上在位于后浇带位置处设有集水井。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一及现浇带二浇筑后在折叠模板位置处形成台阶面。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一及现浇带二的台阶面上分别设有注浆管。

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包括水平管道及设置在水平管道上的竖直管道,所述竖直管道与水平管道相连通,所述水平管道上设有一组注浆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后浇带的两侧位置处设置折叠模板,便于后浇带支模的安置拆卸,同时也便于回收再利用;后浇带的两侧位置采用折叠模板,使现浇带一及现浇带二的端面形成台阶面,形成了后浇带的一道防水结构。

2)现浇带一及现浇带二的台阶面便于注浆管的直接放置,在后浇带浇筑后通过注浆管能够对后浇带进行二道防水。

3)折叠模板的顶部及底部位置分别等间距设置卡槽,便于折叠模板与上层分布筋及下层分布筋之间的固定,提高了支模稳定性,且便于支模的安拆。

4)垫层上在位于后浇带位置设有集水井,能够对后浇带位置的垃圾及积水进行收集,在后续浇筑后浇带前进行一次性清理,提高了后浇带处施工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与上、下层分布筋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打开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注浆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顶杆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模板卡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现浇带一,2-后浇带,3-现浇带二,4-上层分布筋,5-下层分布筋,6-折叠模板,7-台阶面,8-垫层,9-上层限位钢筋,10-下层限位钢筋,11-注浆管,12-集水井,13-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7所示,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包括现浇带一1、后浇带2、现浇带二3、上层分布筋4、下层分布筋5、折叠模板6、台阶面7、垫层8、上层限位钢筋9、下层限位钢筋10、注浆管11、集水井12及顶杆13。

垫层8上铺设有下层分布筋5,所述下层分布筋5上方设有上层分布筋4(上层分布筋4与下层分布筋5之间通过马凳连接),后浇带2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折叠模板6,折叠模板6的顶部及底部位置分别等间距设置卡槽603,并通过卡槽603与上层分布筋4及下层分布筋5卡接配合,折叠模板6底部与下层分布筋5卡接配合,折叠模板6之间设有设有顶杆13,顶杆13的作用防止折叠模板6向中间移动;此外上层分布筋4上在位于折叠模板6的外侧焊接设置上层限位钢筋9,所述下层分布筋5在位于折叠模板6的外侧焊接设置下层限位钢筋10,这能够防止折叠模板6向两侧移动。

本实施例中折叠模板6包括第一l型板601及第二l型板602,所述第一l型板601与第二l型板602通过铰链活动连接,便于安装及拆卸。

本实施例中垫层8上在位于后浇带2位置处设有集水井12,集水井12的设置方便清理垃圾及积水。

本实施例中现浇带一1及现浇带二3浇筑后在折叠模板6位置处形成台阶面7;现浇带一1及现浇带二3的台阶面7上分别设有注浆管11;其中注浆管11包括水平管道1102及设置在水平管道1102上的竖直管道1101,所述竖直管道1101与水平管道1102相连通,所述水平管道1102上设有一组注浆孔,通过注浆孔能够对现浇带与后浇带交界处进行防水处理,提高后浇带的防水效果。

施工过程:

首先施工垫层,同时在垫层上设置集水井,然后将下层分布筋铺设在垫层上,在铺设上层分布筋,将折叠模板放置到上、下层分布筋之间,按照图3所示打开折叠模板,通过卡槽与上、下层分布筋分别卡接配合,并在折叠模板外侧的上、下层分布筋上分别焊接上、下层限位钢筋,最后将顶杆支撑在两侧折叠模板之间,支模完成;对现浇带一、现浇带二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完成后,拆除顶杆及折叠模板,在现浇带一、现浇带二的台阶面上放置注浆管,然后将集水井中垃圾及积水清理干净,浇筑后浇带,最后通过注浆管浇筑防水砂浆,完成整个施工。



技术特征:

1.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垫层(8)、现浇带一(1)、现浇带二(3)及后浇带(2),所述垫层(8)上铺设有下层分布筋(5),所述下层分布筋(5)上方设有上层分布筋(4),所述后浇带(2)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折叠模板(6),所述折叠模板(6)顶部与上层分布筋(4)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6)底部与下层分布筋(5)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6)之间设有顶杆(13),并通过顶杆(13)对折叠模板(6)进行支撑,从而构成后浇带支模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分布筋(4)上在位于折叠模板(6)的外侧焊接设置上层限位钢筋(9),所述下层分布筋(5)在位于折叠模板(6)的外侧焊接设置下层限位钢筋(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模板(6)包括第一l型板(601)及第二l型板(602),所述第一l型板(601)与第二l型板(602)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模板(6)的顶部及底部位置分别等间距设置卡槽(603),并通过卡槽(603)与上层分布筋(4)及下层分布筋(5)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8)上在位于后浇带(2)位置处设有集水井(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一(1)及现浇带二(3)浇筑后在折叠模板(6)位置处形成台阶面(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带一(1)及现浇带二(3)的台阶面(7)上分别设有注浆管(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11)包括水平管道(1102)及设置在水平管道(1102)上的竖直管道(1101),所述竖直管道(1101)与水平管道(1102)相连通,所述水平管道(1102)上设有一组注浆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复合式地下室后浇带防水结构,包括垫层、现浇带一、现浇带二及后浇带,所述垫层上铺设有下层分布筋,所述下层分布筋上方设有上层分布筋,所述后浇带的两侧位置对称设置折叠模板,所述折叠模板顶部与上层分布筋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底部与下层分布筋卡接配合,所述折叠模板之间设有设有顶杆,从而构成后浇带支模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后浇带的两侧位置处设置折叠模板,便于后浇带支模的安置拆卸,同时也便于回收再利用;后浇带的两侧位置采用折叠模板,使现浇带一及现浇带二的端面形成台阶面,形成了后浇带的一道防水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吴刚;洪佳杰;章国胜;朱仁奎;童国军;应帅帅;经和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新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1
技术公布日:2021.05.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