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2581发布日期:2021-08-03 13:1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由城市排水系统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排水系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排水水源分为生活污水、废水、工业废水以及雨雪降水。现有技术中新建道路一般为雨污分流,雨水排入雨水口后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道路上通常存在重度污染的ss、重金属、cod等污染物,降雨初期对路面进行冲刷后将各种污染物直接冲入雨水口后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具有能够对不同时段的降雨进行分离处理,有效避免路面上的污染物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而带来的污染的效果。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包括基坑以及设置于基坑内的分流机构,所述基坑内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有分隔墙,所述分隔墙两侧与基坑之间分别形成有污水格和雨水格,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引流板、雨水斗和平衡锤,所述雨水斗的重量小于平衡锤的重量;

所述引流板转动连接于基坑内,所述平衡锤固定连接于引流板一端且位于污水格上方,所述雨水斗连接于引流板位于雨水格上方一侧,所述雨水斗与内部雨量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的重量时,所述引流板远离平衡锤一侧的位置由最高点转动至最低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引流板通过固定芯轴连接于基坑内,所述固定芯轴设置于分隔板正上方且平行于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芯轴两端通过两个固定轴与基坑侧壁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顶部扣合有雨水篦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内部的长度为680mm,宽度为380mm,所述引流板的长度为67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顶端形成有定位台阶,所述雨水篦子搭接于定位台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外壁位于雨水篦子一侧形成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侧石,所述引流板以及固定芯轴均为不锈钢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坑的壁厚为240mm。

雨水通过雨水篦子进入基坑内,部分流入雨水斗内,在晴天以及下雨初期,雨水斗内空载以及余量较少时,此时引流板受到平衡锤的重力作用位于下方,此时引流板朝向污水格倾斜,初雨阶段混合地面污染物的雨水流入污水格内,当雨水斗内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收集后,雨水斗及其内部雨水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后,此时雨水斗拉动导流板另一端向下转动,此时雨水较为清洁,可直接通过雨水格内排入自然水体。经过实测降雨以及雨型分布推算出不同容积的雨水斗,配合不同的降雨需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安装于引流板上方的分流机构,根据雨水斗内的雨水容量判断降雨的不同阶段,将混有污染物的雨水排入污水格,避免直排导致的水体污染;

2.通过引流板由固定芯轴和固定轴安装于基坑内的设置,安装稳定的同时可灵活转动;

3.通过形成于基坑顶部的定位台阶以及雨水篦子的设置,可在手机雨水的同时保障行人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基坑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坑;11、分隔墙;12、雨水格;13、污水格;2、分流机构;21、引流板;22、平衡锤;23、雨水斗;3、固定芯轴;31、固定轴;4、雨水篦子;41、定位台阶;5、安装槽;51、侧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包括基坑1以及设置于基坑1内的分流机构2,基坑1内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有分隔墙11,分隔墙11两侧与基坑1之间分别形成有污水格13和雨水格12,分流机构2包括引流板21、雨水斗23和平衡锤22,雨水斗23的重量小于平衡锤22的重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引流板21转动连接于基坑1内,平衡锤22固定连接于引流板21一端且位于污水格13上方,雨水斗23连接于引流板21位于雨水格12上方一侧,雨水斗23与内部雨量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22的重量时,引流板21远离平衡锤22一侧的位置由最高点转动至最低点。引流板21通过固定芯轴3连接于基坑1内,固定芯轴3设置于分隔板正上方且平行于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芯轴3两端通过两个固定轴31插接于基坑1侧壁内固定。基坑1内部的长度为680mm,宽度为380mm,引流板21的长度为670mm,基坑1的壁厚为240mm。

如图2所示,基坑1顶部扣合有雨水篦子4。基坑1顶端形成有定位台阶41,雨水篦子4搭接于定位台阶41上。基坑1外壁位于雨水篦子4一侧形成有安装槽5,安装槽5内安装有侧石51,引流板21以及固定芯轴3均为不锈钢件。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雨水通过雨水篦子4进入基坑1内,部分流入雨水斗23内,在晴天以及下雨初期,雨水斗23内空载以及余量较少时,此时引流板21受到平衡锤22的重力作用位于下方,此时引流板21朝向污水格13倾斜,初雨阶段混合地面污染物的雨水流入污水格13内,当雨水斗23内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收集后,雨水斗23及其内部雨水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22后,此时雨水斗23拉动导流板另一端向下转动,此时雨水较为清洁,可直接通过雨水格12内排入自然水体。经过实测降雨以及雨型分布推算出不同容积的雨水斗23,配合不同的降雨需要。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1)以及设置于基坑(1)内的分流机构(2),所述基坑(1)内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有分隔墙(11),所述分隔墙(11)两侧与基坑(1)之间分别形成有污水格(13)和雨水格(12),所述分流机构(2)包括引流板(21)、雨水斗(23)和平衡锤(22),所述雨水斗(23)的重量小于平衡锤(22)的重量;

所述引流板(21)转动连接于基坑(1)内,所述平衡锤(22)固定连接于引流板(21)一端且位于污水格(13)上方,所述雨水斗(23)连接于引流板(21)位于雨水格(12)上方一侧,所述雨水斗(23)与内部雨量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22)的重量时,所述引流板(21)远离平衡锤(22)一侧的位置由最高点转动至最低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21)通过固定芯轴(3)连接于基坑(1)内,所述固定芯轴(3)设置于分隔板正上方且平行于分隔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固定芯轴(3)两端通过两个固定轴(31)与基坑(1)侧壁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顶部扣合有雨水篦子(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内部的长度为680mm,宽度为380mm,所述引流板(21)的长度为67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顶端形成有定位台阶(41),所述雨水篦子(4)搭接于定位台阶(4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外壁位于雨水篦子(4)一侧形成有安装槽(5),所述安装槽(5)内安装有侧石(51),所述引流板(21)以及固定芯轴(3)均为不锈钢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的壁厚为24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初期自动弃流结构,属于城市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其包括基坑以及设置于基坑内的分流机构,基坑内沿竖直方向固定安装有分隔墙,分隔墙两侧与基坑之间分别形成有污水格和雨水格,分流机构包括引流板、雨水斗和平衡锤,雨水斗的重量小于平衡锤的重量;引流板转动连接于基坑内,平衡锤固定连接于引流板一端且位于污水格上方,雨水斗连接于引流板位于雨水格上方一侧,雨水斗与内部雨量的重量之和大于平衡锤的重量时,引流板远离平衡锤一侧的位置由最高点转动至最低点。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对不同时段的降雨进行分离处理,有效避免路面上的污染物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而带来的污染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田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建苏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