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2917发布日期:2021-12-01 10:11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


背景技术:

2.泵站是一种能实现将低势的水调至高势的水,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现如今的泵站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现有的泵站未设计相应的防淤积的问题,经常由于抽水时的水流移动而造成沙子的流动,以致流动的沙子全聚集在泵站的出水端而搁浅;二.现有的泵站还不能智能化,经常需要值守人员驻地监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以此解决当前泵站不能防淤积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包括水坝、副泵站室、积沙网和主泵站室,所述水坝横向设置于河流上游与下流的交界处,且水坝两侧分别设置有副泵站室,副泵站室内设置有副水泵;所述副水泵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副进水管与副出水管,且副进水管与副出水管分别设置于副出水道与副进水道内,副出水道迂回延伸至淤泥管道一端;所述淤泥管道另一端迂回延伸至另一副泵站室下侧的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阀门另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积沙网;所述积沙网设置于河流下游的一侧,且积沙网一边并位于另一侧水坝的中部设置有主泵站室,且主泵站室内设置有主水泵,主水泵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主进水管与主出水管,主进水管与主出水管分别设置于主进水道与主出水道内。
6.进一步,所述淤泥管道的横截面呈半圆凹槽型,且半圆凹槽型的淤泥管道开设于积水区的底部,并且半圆凹槽型的淤泥管道平行设置有两条。
7.进一步,所述副进水道与副出水道设置于积水区的底部,且副出水道内设置的副出水管的出水端也设置于积水区的底部。
8.进一步,所述淤泥管道一侧并位于水坝壁上设置有防水摄像头,且防水摄像头上设置有信息发射端,而信息接收端设置于第一显示屏内;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于副泵站室内,且第一显示屏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电连有副泵站室内的副水泵。
9.进一步,所述第一显示屏内设置有第一中央处理器,且第一央处理器电连有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值班人员手机上的app相通讯。
10.进一步,所述主泵站室下侧并位于水坝壁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且水位传感器电连有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另一端电连有主泵站室内的主水泵;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于主泵站室内的第二显示屏上,且第二显示屏内设置有第二中央处理器,且第二央处理器电连有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值班人员手机上的app相通讯。
11.进一步,所述副泵站室与主泵站室的楼顶设置有安置架,且安置架上设置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出线端电连于充放电蓄电池一端,而充放电蓄电池另一端分别电连有第一显
示屏,第二显示屏和防水摄像头。
12.进一步,所述副泵站室与另一副副泵站室具有一样的结构设置。
13.进一步,所述积沙网由若干条不锈钢铁丝交织而成,且积沙网之间的孔径小于沙粒的直径。
14.进一步,所述阀门上设置阀门开合器,且阀门开合器电连有第一控制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坝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副泵站室,副泵站室内设置有副水泵,副水泵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副进水管与副出水管,且副进水管与副出水管分别设置于副出水道与副进水道内,副出水道迂回延伸至淤泥管道一端,淤泥管道另一端迂回延伸至另一副泵站室下侧的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阀门另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积沙网,能够在积水区淤积泥沙时,通过将副出水管与积水区底部的淤泥管道相连,可以借助副出水管的水流流动及水流的惯性将淤积于淤泥管道内部的泥沙从淤泥管道内排送至另一副泵站室下侧的阀门处,另一副泵站室下侧的阀门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器而打开,由于阀门被第一控制器打开,继而停滞在阀门处的泥沙流送至阀门另一侧的积沙网上,以此解决当前泵站不能防淤积的问题。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积沙网由若干条不锈钢铁丝交织而成,且积沙网之间的孔径小于沙粒的直径,能够堆叠流下的沙子,从而避免沙子向河流的下游流去。
18.3.本实用新型通在副泵站室与主泵站室的楼顶设置有安置架,且安置架上设置太阳能板,太阳能板出线端电连于充放电蓄电池一端,而充放电蓄电池另一端分别电连有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和防水摄像头,能够为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和防水摄像头提供所需的电源,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第一斜侧图。
20.图2为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第二斜侧图。
21.图3为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第三斜侧图。
22.图中,1

水坝,2

副泵站室,3

副水泵,4

副进水管,5

副出水管,6

副出水道,7

副进水道,8

淤泥管道,9

另一副泵站室,10

阀门,11

积沙网,12

主泵站室,13

主水泵,14

主进水管,15

主出水管,16

防水摄像头,17

第一显示屏,18

水位传感器,19

第二显示屏,20

太阳能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

3所示,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实施例1
25.一种智能防淤积一体化水泵站,包括水坝1、副泵站室2、积沙网11和主泵站室12,所述水坝1横向设置于河流上游与下流的交界处,且水坝1两侧分别设置有副泵站室2,副泵站室2内设置有副水泵3;所述副水泵3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副进水管4与副出水管
5,且副进水管4与副出水管5分别设置于副出水道6与副进水道7内,副出水道6迂回延伸至淤泥管道8一端;所述淤泥管道8另一端迂回延伸至另一副泵站室9下侧的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10,阀门10另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积沙网11;所述积沙网11设置于河流下游的一侧,且积沙网11一边并位于另一侧水坝1的中部设置有主泵站室12,且主泵站室12内设置有主水泵13,主水泵13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主进水管14与主出水管15,主进水管14与主出水管15分别设置于主进水道与主出水道内,通过在水坝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副泵站室2,副泵站室2内设置有副水泵3,副水泵3的进水端与出水端分别相连有副进水管4与副出水管5,且副进水管4与副出水管5分别设置于副出水道6与副进水道7内,副出水道6迂回延伸至淤泥管道8一端,淤泥管道8另一端迂回延伸至另一副泵站室9下侧的出水口,且出水口上设置有阀门10,阀门10另一侧的下方设置有积沙网11,能够在积水区淤积泥沙时,通过将副出水管5与积水区底部的淤泥管道8相连,可以借助副出水管5的水流流动及水流的惯性将淤积于淤泥管道8内部的泥沙从淤泥管道8内排送至另一副泵站室9下侧的阀门10处,另一副泵站室9下侧的阀门10通过控制第一控制器而打开,由于阀门10被第一控制器打开,继而停滞在阀门10处的泥沙流送至阀门10另一侧的积沙网上11,以此解决当前泵站不能防淤积的问题。
26.实施例2
2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淤泥管道8的横截面呈半圆凹槽型,且半圆凹槽型的淤泥管道8开设于积水区的底部,并且半圆凹槽型的淤泥管道8平行设置有两条。
28.实施例3
2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副进水道7与副出水道6设置于积水区的底部,且副出水道6内设置的副出水管5的出水端也设置于积水区的底部。
30.实施例4
3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淤泥管道8一侧并位于水坝1壁上设置有防水摄像头16,且防水摄像头16上设置有信息发射端,而信息接收端设置于第一显示屏17内;所述第一显示屏17设置于副泵站室2内,且第一显示屏17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电连有副泵站室2内的副水泵3。
32.实施例5
3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显示屏17内设置有第一中央处理器,且第一央处理器电连有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第一无线通讯模块与值班人员手机上的 app相通讯,能够提高智能化的程度。
34.实施例6
3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主泵站室12下侧并位于水坝(1)壁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18,且水位传感器18电连有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另一端电连有主泵站室12内的主水泵13;所述第二控制器设置于主泵站室12内的第二显示屏19 上,且第二显示屏19内设置有第二中央处理器,且第二央处理器电连有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第二无线通讯模块与值班人员手机上的app相通讯,能够提高智能化的程度。
36.实施例7
3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副泵站室2与主泵站室12的楼顶设置有安置架,且安置架上设置太阳能板20,太阳能板20出线端电连于充放电蓄电池一端,而充放电蓄电池另一
端分别电连有第一显示屏17,第二显示屏19和防水摄像头 16,能够为第一显示屏17,第二显示屏19和防水摄像头16提供所需的电源,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8.实施例8
3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副泵站室2与另一副泵站室9具有一样的结构设置,能够提高清洁积水区淤泥与沙子被水流驱散的程度。
40.实施例9
41.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积沙网11由若干条不锈钢铁丝交织而成,且积沙网11之间的孔径小于沙粒的直径,通过设置积沙网11,能够堆叠流下的沙子,从而避免沙子向河流的下游流去。
42.实施例10
4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阀门10上设置阀门开合器,且阀门开合器电连有第一控制器,能够便捷地控制阀门10的开合与闭合。
44.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技术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