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土工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0484发布日期:2022-04-22 00:1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土工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涉及土工膜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复合型土工膜。


背景技术:

2.土工膜是以塑料薄膜作为防渗基材,与无纺布复合而成的土工防渗材料,是一种防渗防潮的防水建材,它的防渗性能主要取决于塑料薄膜的防渗性能。
3.市面上所见的土工膜都是为较大的一整块膜体,其连接处是利用焊接连接,土工膜内所积聚的雨水是积聚在土工膜内无法流出,长久导致土工膜腐蚀缺损。
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能够防渗,防静电以及将雨水导出的目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保护层,抗静电层,防渗层,加强层以及底层;
7.所述保护层两端设置有折叠侧板;
8.所述抗静电层一端设置有凸台,所述抗静电层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凸块和开设有凹槽。
9.所述保护层上端面铺设有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所述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表面粗糙,所述保护层的下端面开设有凸钉凹孔。
1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抗静电层表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钉,所述抗静电层表面铺设一层抗静电膜,所述抗静电层上端面的凸钉位于保护层下表面的凸钉凹孔内。
1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抗静电层的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
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渗层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防渗层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所述防渗层的上端面与抗静电层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1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层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加强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所述加强层的上端面与防渗层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1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底层下端面设置成凸起糙面,所述加强层的上端面与防渗层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1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渗层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流水槽,所述底层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淌水槽。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一是防渗层的下端面与加强层的下端面紧密贴合,加强层的下端面与底层的上端
面紧密贴合,使得从土壤下渗的雨水向土工膜的中部流入,使水流较为集中,防止土工膜的边部缝隙或者焊接处出现侧漏问题。
18.二是在防渗层内开设有流水槽,促使大部分所承接的水分流向流水槽,其次是在底部开设有淌水槽,防止防渗层出现破漏或者从焊接处或者边部缝隙处侧漏的水分能够在淌水槽内承接,起到加强防渗的效果;
19.三是在抗静电层设置有凸块、凸台以及凹槽,将凸台位于凹槽内,使得凸台与凸块呈过盈配合,两块土工膜紧密配合,同时在凸块与凸台的连接处盖合侧板,起到进一步防渗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土工膜分层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土工膜整体示意图。
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土工膜局部结构a的放大图。
23.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4.1、保护层;2、抗静电层;3、防渗层;4、加强层;5、底层;6、凸台;7、凸块;8、凹槽;9、流水槽;10、淌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26.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27.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保护层1,抗静电层2,防渗层3,加强层4以及底层5;保护层1两端设置有折叠侧板;抗静电层2一端设置有凸台6,抗静电层2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凸块7和开设有凹槽8。
28.在具体应用场景中,保护层1,抗静电层2,防渗层3,加强层4以及底层5的尺寸大小均有一致,且是在熔融状态下利用无缝熔接工艺贴合在一起,
29.如图1所示,保护层1上端面铺设有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表面粗糙,保护层1的下端面开设有凸钉凹孔。
30.如图1和3所示,抗静电层2表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钉,抗静电层2表面铺设一层抗静电膜,抗静电层2上端面的凸钉位于保护层1下表面的凸钉凹孔内。
31.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其抗静电层2上端面的凸钉与保护层1下表面的凸钉凹孔为一一对应关系,且抗静电层2两端的凸台6凸块7的上端面均设置有凸钉,其凸钉位于保护层1侧边的凸钉凹孔内,其两块土工膜相互连接时,将凸台6位于凹槽8内,使得凸台与6凸块7呈过盈配合,两块土工膜紧密配合,同时凸块7与凸台6上端设置有凸钉与与侧板上的凸钉凹孔的相配合,起到防渗效果,另外有侧板的遮挡,能进一步进到防渗效果。
32.如图1所示,抗静电层2的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
33.如图1和2所示,防渗层3上端面呈向内凹陷,防渗层3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防渗
层3的上端面与抗静电层2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34.如图1和3所示,加强层4上端面呈向内凹陷,加强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加强层4的上端面与防渗层3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35.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防渗层3的下端面与加强层4的下端面紧密贴合,加强层4的下端面与底层5的上端面紧密贴合,使得从土壤下渗的雨水向土工膜的中部流入,使水流较为集中,其加强层4为高分子材料,其起到进一步放置渗漏效果,并且加强层4下端设置有底层,其底层5能进一步承接雨水,进行聚集。
36.如图1和3所示,底层5上端面呈向内凹陷,底层5下端面设置成凸起糙面,加强层4的上端面与防渗层3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37.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底层5下端面设置成凸起糙面,防止在地面上滑动,进一步增大摩擦。
38.如图1和3所示,防渗层3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流水槽9,底层5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淌水槽10。
39.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在抗静电层2设置有凸块7、凸台6以及凹槽8,将凸台6位于凹槽8内,使得凸台6与凸块7呈过盈配合,两块土工膜紧密配合,同时在凸块7与凸台6的连接处盖合侧板,起到进一步防渗效果。
40.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保护层(1)、抗静电层(2)、防渗层(3)、加强层(4)以及底层(5);所述保护层(1)两端均设置有折叠侧板;所述抗静电层(2)一端设置有凸台(6),所述抗静电层(2)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凸块(7),并开设有凹槽(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1)上端面铺设有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所述jp8000碳化钨耐磨涂层表面粗糙,所述保护层(1)的下端面开设有凸钉凹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层(2)表面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钉,所述抗静电层(2)表面铺设一层抗静电膜,所述抗静电层(2)上端面的凸钉位于保护层(1)下表面的凸钉凹孔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静电层(2)的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3)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防渗层(3)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所述防渗层(3)的上端面与抗静电层(2)的下端面紧密贴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4)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加强层(4)的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所述加强层(4)的上端面与防渗层(3)的下端面紧密贴合。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5)上端面呈向内凹陷,所述底层(5)下端面开设呈“v”字形,所述加强层(4)的上端面与防渗层(3)的下端面紧密贴合。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渗层(3)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流水槽(9),所述底层(5)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淌水槽(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土工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保护层、抗静电层、防渗层、加强层以及底层;保护层两端设置有折叠侧板;抗静电层一端设置有凸台,抗静电层的另外一端设置有凸块和开设有凹槽,其技术要点为:在防渗层内开设有流水槽,促使大部分所承接的水分流向流水槽,其次是在底部开设有淌水槽,防止防渗层出现破漏或者从焊接处或者边部缝隙处侧漏的水分能够在淌水槽内承接,起到加强防渗的效果;在抗静电层设置有凸块、凸台以及凹槽,将凸台位于凹槽内,使得凸台与凸块呈过盈配合,两块土工膜紧密配合,同时在凸块与凸台的连接处盖合侧板,起到进一步防渗效果。起到进一步防渗效果。起到进一步防渗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候风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衡水聚通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3
技术公布日:2022/4/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