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705476发布日期:2022-04-16 15:33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拆除工程是指对已经建成或部分建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进行拆除的工程。常规地下室中隔墙拆除是需要两侧地下室出正负零后再进行拆除,此时结构出正负零施工量较大,并且地下室中隔墙位于封闭空间中,需在地下室进行中隔墙拆除。进而会出现施工难度增加等情况,影响后续工作量较大影响地下室施工进度。并且较长时间的拆除工程会不利于基坑及结构稳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以实现解决后续拆除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
4.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对底板及各层顶板进行施工处理;将砼养护达到设定强度以上;在中隔墙上开设工艺孔和吊点孔;对待拆除的中隔墙进行支撑并拆除;对拆除后的中隔墙进行转运处理;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施工完毕。
7.所述施工处理包括拆除处理和楼板换撑处理。
8.所述拆除处理采用静力切割方式。
9.所述设定强度为所拆除位置结构设计强度的80%。
10.通过叉车对待拆除的所述中隔墙进行支撑,并对拆除后的所述中隔墙进行转运。
11.对拆除后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处理。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发明通过对底板、中隔墙和顶板进行逐个式拆除,并且还通过对中隔墙进行支撑式拆除,从而能够降低尘土的飞溅,降低工人的清理难度,即有效提升清理速率,进而可以有效缩短清理工期,以留有充分时间进行施工,从而解决后续拆除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15.图2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一流程图;
16.图3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二流程图;
17.图4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三流程图;
18.图5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四流程图;
19.图6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五流程图;
20.图7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六流程图;
21.图8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七流程图;
22.图9为本发明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中处理中隔墙时的第八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4.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5.s1、对底板及各层顶板进行施工处理,进行支撑即拆除处理,防止拆除时出现坍塌,造成安全事故;
26.s2、将砼养护达到设定强度以上,保证进行下一步拆除时不会出现坍塌;
27.s3、在中隔墙上开设工艺孔和吊点孔,具体的,可采用钻石钻孔机来对中隔墙进行开孔,其中吊点孔是用于对切割后的砼试块进行吊装,工艺孔是用于切割时切割链条的安装;
28.s4、对待拆除的中隔墙进行支撑并拆除,防止拆除时出现较大灰尘;
29.s5、对拆除后的中隔墙进行转运处理,对单个拆除后的中隔墙快速清理;
30.s6、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施工完毕。
31.综上所示,通过对底板、中隔墙和顶板进行逐个式拆除并清理,从而解决后续拆除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
32.进一步的,所述施工处理包括拆除处理和楼板换撑处理。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必须通过换撑,对水平力进行转换后,方可进行支撑拆除。通过对楼板换撑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避免在拆除处理时出现坍塌等事故。具体的,楼板换撑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工字钢来进行支撑。
33.优选的,所述拆除处理采用静力切割方式。对比传统的拆除方式,静力切割进行拆除处理时具有对原结构的影响小;粉尘少,环境影响小;效率高,噪音时间短;切割块无需吊装,施工工期短等优点。
34.优选的,所述设定强度为所拆除位置结构设计强度的80%。对拆除位置的强度进行巩固,需保证拆除位置达到结构设计强度的80%,才能够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出现坍塌的问题。
35.具体的,由于拆除位置的强度达到结构设计强度的80%时即可满足最基本的施工
需求,故为了方便缩短工期,达到设定强度时即可进行施工。
36.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检测拆除位置的强度是否养护到结构设计强度的80%。可事先将留置的早期同条件养护砼试块送入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强度检测。
37.请参阅图2-9,为了方便对中隔墙的拆除进行叙述,将地下室自上而下每一层依次设计为b1、b2、b3和b4,其中对中隔墙具体拆除方式可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次拆除、第二次拆除和第三次拆除。
38.第一次拆除(请参阅图2-4):对b4到b2之间的中隔墙进行间隔性拆除,优选的,两个所拆除的中隔墙之间间距为3m,且自下而上依次性拆除(当完成每一层中隔墙的拆除后需要及时做楼板支撑,避免出现事故,且直至拆除部分强度达到结构强度的80%才能够进行上一层的拆除);
39.第二次拆除(请参阅图5-8):对b1层进行拆除,具体的,b1层分为两段式且沿纵向拆除(由于b1层中隔墙为6.4m,高度较高),直至与b2层所拆除的中隔墙相连通,然后再进行横向拆除,直至b1层全部清理完毕;
40.第三次拆除(请参阅图9):后续浇筑底板后浇带,逐层拆除换撑补缺楼板(自上而下以此拆除剩余的b2、b3和b4层中隔墙),直至清理完毕。
41.其中,在第一次拆除时,所拆除的中隔墙表面可通过油漆喷涂的方式来进行识别,以此降低拆除时出错的概率,避免因拆除出错出现坍塌的情况。
42.为了方便对中隔墙进行支撑和转运,通过叉车对待拆除的所述中隔墙进行支撑,并对拆除后的所述中隔墙进行转运,通过对剩余的中隔墙进行局部爆破来进行钢筋的回收。
43.综上所述,通过对底板、中隔墙和顶板进行逐个式拆除,并且还通过对中隔墙进行支撑式拆除,从而能够降低尘土的飞溅,降低工人的清理难度,即有效提升清理速率,进而可以有效缩短清理工期,以留有充分时间进行施工,从而解决后续拆除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
44.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对底板及各层顶板进行施工处理;s2、将砼养护达到设定强度以上;s3、在中隔墙上开设工艺孔和吊点孔;s4、对待拆除的中隔墙进行支撑并拆除;s5、对拆除后的中隔墙进行转运处理;s6、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施工完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施工处理包括拆除处理和楼板换撑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拆除处理采用静力切割方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设定强度为所拆除位置结构设计强度的8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是:通过叉车对待拆除的所述中隔墙进行支撑,并对拆除后的所述中隔墙进行转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对拆除后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处理。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地下室回筑阶段中隔墙明拆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底板及各层顶板进行施工处理;将砼养护达到设定强度以上;在中隔墙上开设工艺孔和吊点孔;对待拆除的中隔墙进行支撑并拆除;对拆除后的中隔墙进行转运处理;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施工完。本发明通过对底板、中隔墙和顶板进行逐个式拆除,并且还通过对中隔墙进行支撑式拆除,从而能够降低尘土的飞溅,降低工人的清理难度,即有效提升清理速率,进而可以有效缩短清理工期,以留有充分时间进行施工,从而解决后续拆除施工难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且周期长的问题。且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范虎 刘建华 刘建钊 梅健伟 朱光喜 韩旭 毛秀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1.26
技术公布日:202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