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注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2677发布日期:2022-11-16 02:2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管注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管注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水利工程临海闸站中,因闸底板下防渗系统破坏导致下卧土层随海水涨落潮逐步流失进而出现闸室不均匀沉降,是临海闸站常见的工程问题,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常用注浆(灌)法进行处理。注(灌)浆法是通过钻孔,将具有流动性和胶凝性的浆液,按一定配比要求,压入地基土或建筑物的缝隙中胶结硬化成整体,达到防渗、固结、增强的一种施工方法。但目前大量工程实践中发现,由于海水涨落潮影响,水泥浆液容易随海水流失,因此需要在水泥浆液中按固定比例添加速凝剂(如水玻璃),使水泥浆液流至防渗系统破坏位置凝固。
3.目前注浆一般采用单管注浆,在拌制完成的水泥浆液中添加速凝剂,通过注浆泵泵送至底板下,但采用此种方法时,速凝剂在水泥浆液中未等与水泥浆液完成拌合就速凝结块,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泥块容易堵塞注浆泵及注浆管路,而且浆液扩散控制难度大,很难使浆液在防渗系统破坏位置凝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管注浆装置,用于解决传统注浆容易形成结块堵塞管路及浆液扩散控制难度大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管注浆装置,其包括:
6.第一管组,所述第一管组的出口伸入注浆钻孔中,直至充填区域,用于向所述充填区域的地基土或裂隙内灌注水泥浆;
7.第二管组,所述第二管组与第一管组的出口共同伸入同一所述注浆钻孔中,且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的出口端保持齐平,用于向所述填充区域的地基土或裂隙内灌注速凝剂;
8.阻浆塞,套装于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所述阻浆塞封堵于注浆钻孔中。
9.相较于现有技术,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0.利用两根管组分别通入水泥浆和速凝剂,两管组的出口通入同一注浆钻孔中,且出口保持齐平,使得水泥浆和速凝剂穿过底板伸入地基土中后再混合,在待填充区域凝固,不形成管堵,利于现场控制。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组上进口与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料控制阀,所述第二管组上进口与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料控制阀。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组上连接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二管组上连接有第二支管;
13.所述第一支管上串接有第一余料控制阀,所述第二支管上串接有第二余料控制阀。
14.分别在管组上设置进料控制阀和在支管上设置余料控制阀,通过进料控制阀和余料控制阀的通断配合,注入水泥浆和速凝剂,通过余料控制阀控制支管排出多余注料的通
断。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分别串接有压力表。
16.在两管组上分别串接的压力表,观察两管组中的压力情况,来控制进料控制阀和余料控制阀的通断。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管上串接有压力控制阀,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第一管组上的压力表连接。
18.通过与压力表联动的设置在第一支管上的压力控制阀来控制支管的通断,在压力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自动控制第一支管打开排出多余浆液。
19.进一步地,所述阻浆塞包括:膨胀橡胶,所述膨胀橡胶两端通过环箍固定于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
20.主水管,固定于所述环箍上,所述主水管连通至所述膨胀橡胶内。
21.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2.为了避免结块堵塞管路这种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管注浆装置,使水泥浆液与速凝剂(如水玻璃)在底板下混合,在特定时间内凝固,实现闸底板下地基土充填密实的目的。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阻浆塞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第一管组;2、第二管组;
28.3、第一进料控制阀;4、第二进料控制阀;
29.5、第一支管;6、第二支管;
30.7、第一余料控制阀;8、第二余料控制阀;
31.9、压力表;
32.10、压力控制阀;
33.11、阻浆塞;12、注浆钻孔;
34.13、膨胀橡胶;14、主水管;15、环箍。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6.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双管注浆装置,其包括: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及阻浆塞。
41.第一管组的出口伸入注浆钻孔中,直至充填区域,用于向所述充填区域的地基土或裂隙内灌注水泥浆;
42.第二管组与第一管组的出口共同伸入同一所述注浆钻孔中,且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的出口端保持齐平,用于向所述充填区域的地基土或裂隙内灌注速凝剂。
43.阻浆塞套装于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所述阻浆塞封堵于注浆钻孔中,将注浆钻孔口部堵住,同时可以将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固定住。
44.利用两根管组分别通入水泥浆和速凝剂,两管组的出口通入同一注浆钻孔中,且出口保持齐平,使得水泥浆和速凝剂穿过底板伸入地基土中后再混合,在待填充区域凝固,不形成管堵,利于现场控制。
45.具体地,所述第一管组上进口与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料控制阀,所述第二管组上进口与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进料控制阀,通过两进料控制阀的通断来控制注料的启闭。
46.所述第一管组上连接有第一支管,所述第二管组上连接有第二支管,第一支管连接在第一进料控制阀的下游,第二支管连接于第二进料控制阀的下游。
47.所述第一支管上串接有第一余料控制阀,所述第二支管上串接有第二余料控制阀。
48.分别在管组上设置进料控制阀和在支管上设置余料控制阀,通过进料控制阀和余料控制阀的通断配合,注入水泥浆和速凝剂,通过余料控制阀控制支管排出多余注料的通断。
49.在注料过程中,打开第一进料控制阀和第一余料控制阀,通入水泥浆,达到一定程度后,打开第一余料控制阀,排出多余水泥浆,同时关上第一进料控制阀和第一余料控制阀;
50.与此同时,注料时,打开第二进料控制阀,关闭第二余料控制阀,注入速凝剂,添加完成后,打开第二余料控制阀,排出多余速凝剂,同时关闭第二进料控制阀和第二余料控制阀。
51.第一支管与第一管组形成结构与第二支管与第二管组形成结构相同。
52.具体地,第一支管与第一管组至其进口形成第一水平段,第一管组中从与第一支管连接处至第一管组的出口形成第一竖直段,第一水平段与第一竖直段形成t形结构;
53.第二支管与第二管组至其进口形成第二水平段,第二管组中从与第二支管连接处至第二管组的出口形成第二竖直段,第二水平段与第二竖直段形成t形结构;
54.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中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位于注浆钻孔外。
55.阻浆塞套接于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上的两竖直段上。
56.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分别串接有压力表,在两管组上分别串接的压力表,观察两管组中的压力情况,来控制进料控制阀和余料控制阀的通断,具体地,压力表设置在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上即可,便于人员观察。
5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管上串接有压力控制阀,所述压力控制阀与所述第一管组上的压力表连接。
58.通过与压力表联动的设置在第一支管上的压力控制阀来控制支管的通断,在压力表达到预设压力值时,自动控制第一支管打开排出多余浆液。
59.通过与压力表联动的设置在第一支管上的压力控制阀来控制支管的通断,在第一管组中压力未达到预设压力时,压力控制阀关闭,通过第一管组注入水泥浆,管组中压力达到预设压力值时,压力控制阀打开,将泵送来的水泥浆从支管排出,然后关闭第一进料控制阀和第一余料控制阀,此时观察压力表数值,若压力表数值不变化的话,表示闸底板下注浆已填充密实,如果压力表数值逐渐减小,表明闸底板下浆液未填充密实,只是在浆液扩散过程中临时遇到阻挡压力上升,随着浆液渗入原阻挡破坏(浆液是液体状会软化地基土中的一些结构),浆液继续扩散充填,进而压力表压力降低,需要继续注浆。
60.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阻浆塞包括:膨胀橡胶及主水管,所述膨胀橡胶两端通过环箍固定于所述第一管组及第二管组上,主水管固定于所述环箍上,所述主水管连通至所述膨胀橡胶内,通过主水管通入液体等,使膨胀橡胶膨胀支撑在注浆钻孔的内壁,堵塞住注浆钻孔,同时使得两管组保持固定。
6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