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93402发布日期:2023-05-07 03:4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1、均质土坝的填筑土料具备较高的防渗性能,是一种纯天然的筑坝材料。土料虽然拥有较高的防渗能力,但其拥有较高的亲水性,在接触到水以后内部结构会变得不稳定,出现软化等问题,尤其填筑初期,填筑层面上的土料吸收过多的水分后直接影响填筑效果,导致压实度无法满足要求并可能出现弹簧土。因此,在坝基填土面必须要长时间保持干燥状态,才能确保土料不会因为受潮等原因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想要让填筑面始终保持干燥状态,就必须要对坝基面可能出现的裂缝以及泉眼渗水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采用何种结构可降低裂缝以及泉眼渗水对填筑土体的影响成为工程师的一大难点。

2、基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能够解决由于坝基面可能出现的裂缝以及泉眼渗水等导致均质土坝所用的土吸收过多水分的问题,以及导致的压实度不满足要求出现弹簧土的问题。

2、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包括铺设于均质土坝坝基的级配碎石集水层,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内固定有若干预埋钢管,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上侧铺设有细砾石层,所述细砾石层上侧铺设有回填土,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能够进行渗水收集,所述预埋钢管能够抽排渗水,所述细砾石层起反滤过渡的作用,所述回填土用于坝体填筑。

4、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5、所述地下水出溢点位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内,地下水位线高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的底部。

6、所述预埋钢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内,另一端位于外界,所述预埋钢管包括一根注浆管和一根回浆管,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回浆管能够进行回填灌浆。

7、所述细砾石层为反滤过渡层。

8、所述回填土包括高塑性粘土和全风化土,所述高塑性粘土铺设于所述细砾石层和所述全风化土之间,所述全风化土的渗透系数低于所述高塑性粘土。

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利用埋于回填土底部的级配碎石层进行渗水收集并进行抽排,保证在填筑过程中坝基面始终保持相对干燥状态,同时在后期利用预埋钢管作为回填灌浆管进行基础处理,提高基础承载力并对渗水点进行了封堵。



技术特征:

1.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于均质土坝坝基的级配碎石集水层(1),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内固定有若干预埋钢管(2),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上侧铺设有细砾石层(3),所述细砾石层(3)上侧铺设有回填土,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能够进行渗水收集,所述预埋钢管(2)能够抽排渗水,所述细砾石层(3)起反滤过渡的作用,所述回填土用于坝体填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地下水出溢点(5)位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内,地下水位线(6)高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管(2)的一端位于所述级配碎石集水层(1)内,另一端位于外界,所述预埋钢管(2)包括一根注浆管和一根回浆管,所述注浆管和所述回浆管能够进行回填灌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砾石层(3)为反滤过渡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土包括高塑性粘土(41)和全风化土(42),所述高塑性粘土(41)铺设于所述细砾石层(3)和所述全风化土(42)之间,所述全风化土(42)的渗透系数低于所述高塑性粘土(41)。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均质土坝填筑过程中的坝基渗水处理结构,包括铺设于均质土坝坝基的级配碎石集水层,级配碎石集水层内固定有若干预埋钢管,级配碎石集水层上侧铺设有细砾石层,细砾石层上侧铺设有回填土,级配碎石集水层能够进行渗水收集,预埋钢管能够抽排渗水,细砾石层起反滤过渡的作用,回填土用于坝体填筑,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利用埋于回填土底部的级配碎石层进行渗水收集并进行抽排,保证在填筑过程中坝基面始终保持相对干燥状态,同时在后期利用预埋钢管作为回填灌浆管进行基础处理,提高基础承载力并对渗水点进行了封堵。

技术研发人员:熊燕梅,郑鹏翔,金伦英,施慧杰,李路明,张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