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444886发布日期:2023-06-13 09:52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基础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目前,对于在地势低洼的区域等需要填平的区域建造建筑时,如图1所示,一般先通过对该区域进行填土填平后,并在填平后的填土上进行建筑基础施工,填土后的地基承载能力小于原有地面(即下述的待施工区域的地面)的地基承载能力,而设置在填土上的建筑基础,会导致建筑在后期出现不均沉降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减少建筑出现沉降可能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在需要回填填土的区域,包括如下步骤:

3、s1、平整待施工区域的地面,检测所述地面的承载能力;

4、s2、根据所述地面的承载能力,在所述地面上施工对应尺寸的基础;

5、s3、在所述基础上施工成型具有预定高度的支撑柱;

6、s4、对所述地面进行填土至预定厚度,并对所述填土进行夯实至所述填土的压实系数达到预定值;

7、s5、重复执行s4步骤,直至所述填土的总厚度达到设计值。

8、其中,根据地面的承载能力和建筑的重力,选择相应尺寸的基础,即主要调整基础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证每个基础所受到的压强在预定范围内,降低后期建筑出现沉降的风险。

9、或者,在检测到地面承载能力低于设计值时,可对所述地面进行夯实至该地面的承载能力达到设计值为止,即可有效的减少后期出现沉降问题。

10、填土总厚度达到设计值,一般是填土将低洼区域填平时的厚度。

11、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基础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先在地面上施工基础和支撑柱,由于原先的地面承载能力大于填土的承载能力,因此能减少后期建筑沉降的问题。通过多次回填填土并夯实至预定的压实系数,分多次回填并夯实能效的提高填土的承载能力,减少后期建筑内部地面沉降和裂开的问题。

12、进一步的,所述填土包括:砂和/或碎石;夯实后的所述填土的压实系数大于0.93。采用砂和/或碎石进行回填能使得回填后的填土更加结实,且能更好的使夯实的填土的压实系数大于0.93,减少后期出现沉降的可能。

13、具体的,一般情况下采用素土回填即可,素土回填能降低成本投入。

14、进一步的,在s3步骤中,在所述基础上建造用于成型所述支撑柱的模具,并向所述模具内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支撑柱。具体为,通过模板围合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腔体,往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后便形成支撑柱;通过建造模具,并浇筑成型支撑柱,能使得支撑柱形成预定的尺寸的结构,以便于保证支撑柱能更好的支撑其上部的建筑。

15、进一步的,在执行s4步骤前,先拆除所述模具。拆除模具能便于重复利用模具,也避免模具被填土掩埋,且模具的材料与支撑柱的材料不同,拆除模具能避免模具对支撑柱的影响。

16、进一步的,在执行s5步骤后,在所述填土上铺设一层灰土层,且在所述灰土层上铺设一层混凝土层。通过铺设一层灰土层和混凝土层,能提高填土上方的承载能力,能有效避免建筑内部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和开裂。

17、具体的,灰土层的厚度为150mm,且灰土层由30%的生石灰和70%的细土拌合混合而成。该比例混合的灰土层的强度好,且经济性高。

18、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00mm,且混凝土层由c25细石混凝土组成,且混凝土层内设置有双向钢筋。提高了混凝土层的强度。能有效的避免沉降和开裂的可能。

19、具体的,灰土层和混凝土层只分布在建筑的内部,相比于灰土层和混凝土层覆盖整个填土上表面的情况,能减少成本的投入。灰土层和混凝土层只分布在建筑的内部已经能有效的减少建筑的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20、进一步的,在所述填土的上部设置有结构梁,且所述结构梁位于隔墙的下方。设置结构梁用于承托隔墙,结构梁与建立在支撑柱上的建筑为一体,因此隔墙的荷载能直接通过结构梁传至支撑柱柱再传至基础,有效保证了隔墙不会因为填土的塌陷而出现倒塌的现象。

21、具体的,结构梁穿过混凝土层和灰土层,且结构梁与混凝土层和灰土层贴合接触,避免了在混凝土层和灰土层沉降或塌陷时牵动结构梁的情况,保证建筑的安全。

22、进一步的,在需要建立挡墙的区域施工建筑基础时,所述挡墙的施工和所述基础的施工可同时进行。该施工方式能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23、当建筑施工在坡边等情况下时,往往需要建立挡墙,且需要往挡墙内填土;现有的施工操作是先建立好挡墙,然后再对挡墙围合成的凹坑填土夯实,然后再在填土上进行基础施工,此操作不仅增加施工周期,还具有导致后期建筑沉降的可能。

24、而通过将基础施工在坡边地面,该处的土地承载能力大于填土后的土地承载能力,因此能减少建筑后期沉降的可能,而且在施工基础的同时还能进行挡墙的施工,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25、进一步的,在执行s4和s5步骤时,局部或全部夯实围绕在所述支撑柱周围的所述填土,用以调整所述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在预定范围内。

26、在支撑柱的建造过程中,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已经超出预定范围;或者在夯实填土的过程中,环绕在支撑柱周围的填土夯实不均匀导致了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超出预定范围,即支撑柱的周围会受到填土施加的压力,支撑柱侧面所受到的压力的合力会使支撑柱沿该合力方向倾斜。通过局部夯实支撑柱侧面的填土,使得支撑柱向原倾斜方向的反方向发生倾斜,进而保证了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维持在预定范围内。通过全部夯实,保证支撑柱侧面所受到的压力的合力为零,使得支撑柱不发生倾斜,以保证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位置在预定范围内。

27、具体的,夯实工作采用小型夯实机执行,能便于更好的对支撑柱周围进行合理、充分且灵活的夯实。通过水准仪或者全站仪对支撑柱的倾斜进行监测,通过监测和填土相互的配合,保证支撑柱的倾斜在预定范围内。

28、进一步的,施工成型后的所述支撑柱的截面边长比设计时的所述支撑柱的截面边长长100mm至200mm。即在施工时将设计的支撑柱等比例放大预定的倍数。保证在后续的施工中留有足够的误差范围。

29、进一步的,所述基础为独立基础或桩基础。采用独立基础结构简单便于施工且工程造价低,采用桩基础能有效的减少后期建筑的沉降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在需要回填填土的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土包括:砂和/或碎石;夯实后的所述填土的压实系数大于0.9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步骤中,在所述基础上建造用于成型所述支撑柱的模具,并向所述模具内浇筑混凝土成型所述支撑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s4步骤前,先拆除所述模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s5步骤后,在所述填土上铺设一层灰土层,且在所述灰土层上铺设一层混凝土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填土的上部设置有结构梁,且所述结构梁位于隔墙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需要建立挡墙的区域施工建筑基础时,所述挡墙的施工和所述基础的施工可同时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s4和s5步骤时,局部或全部夯实围绕在所述支撑柱周围的所述填土,用以调整所述支撑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在预定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成型后的所述支撑柱的横截面边长比设计时的所述支撑柱的横截面边长长100mm至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建筑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为独立基础或桩基础。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基础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在需要回填填土的区域,包括如下步骤:S1、平整待施工区域的地面,检测所述地面的承载能力;S2、根据所述地面的承载能力,在所述地面上施工对应尺寸的基础;S3、在所述基础上施工成型具有预定高度的支撑柱;S4、对所述地面进行填土至预定厚度,并对所述填土进行夯实至所述填土的压实系数达到预定值;S5、重复执行S4步骤,直至所述填土的总厚度达到设计值。能减少建筑出现沉降的可能。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军,杨随新,罗丽敏,何信毅,卢愈容,汪洁,伦荣鸿,陈锰,张金婷,许若英,高梦霞,钟伟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