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661359发布日期:2023-07-05 06:33阅读:55来源:国知局
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具体而言,涉及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沿海地区港口、公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类工程基础通常采用大直径、超深(大于40m)钻孔灌注桩,而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此类工程通常会遇到松软填土、流(软)塑状淤泥质土、砂土、卵石层等不良地层,为避免在钻进成孔时产生孔壁坍孔、缩径等现象,保证成桩质量,现有技术中,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的成孔方法通常采用振动锤沉入深长护筒护壁施工,然而,深长护筒在下沉过程中,护筒的底部受不同地层岩性的影响,容易产生位置偏移的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重复起拔、沉入护筒,护筒的埋设难以满足规范要求。

2、另外,护筒在下沉过程中,护筒越深,其所受到的摩阻力越大,下沉则会更困难,垂直度也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偏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护筒存在沉入困难以及沉入垂直度出现偏差的问题。

2、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3、1)、在现场进行桩位测量定位,定位桩位的位置;

4、2)、在所述桩位沉入外护筒,所述外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存在外部对位偏差;通过测量所述外部对位偏差,在所述外护筒的内侧壁设置外部对位结构;

5、3)、在所述桩位沉入中间护筒,所述中间护筒位于外护筒的包围区域中,且所述中间护筒的底部穿过外护筒的底部朝下延伸;在沉入所述中间护筒的过程中,所述外部对位结构抵接在中间护筒的外侧壁,定位所述中间护筒的中心;

6、沉入后的所述中间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之间存在中间对位偏差,所述中间对位偏差小于外部对位偏差;通过测量所述中间对位偏差,在所述中间护筒的内侧壁设置内部对位结构;

7、4)、在所述桩位沉入内护筒,所述内护筒位于中间护筒的包围区域中,且所述内护筒的底部穿过中间护筒的底部朝下延伸;在沉入所述内护筒的过程中,所述内部对位结构抵接在内护筒的外侧壁,定位所述内护筒的中心;沉入后的内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对齐。

8、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外部对位结构包括多个外定位板,多个所述外定位板沿着外护筒的内侧壁的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外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外护筒的内侧壁上,所述外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中间护筒的外表面。

9、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内部对位结构包括多个内定位板,多个所述内定位板沿着中间护筒的内侧壁的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内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中间护筒的内侧壁上,所述内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内护筒的外表面。

10、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2)中,采用振动锤下沉所述外护筒,沉入后的所述外护筒的顶部延伸在地面外;

11、在所述步骤3)中,通过所述振动锤下沉所述中间护筒,沉入后的所述中间护筒的顶部延伸在外护筒外;

12、在所述步骤4)中,通过所述振动锤下沉所述内护筒,沉入后的所述内护筒的顶部延伸在中间护筒外。

13、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上设有多个外支撑板,多个所述外支撑板沿着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外支撑板的内端连接在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上,所述外支撑板的外端沿外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至外护筒外,且所述外支撑板的底部抵接在外护筒上。

14、进一步的,所述内护筒的顶部外周上设有多个内支撑板,多个所述内支撑板沿着内护筒的顶部外周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内支撑板的内端连接在内护筒的顶部外周上,所述内支撑板的外端沿中间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至中间护筒外,且所述内支撑板的底部抵接在中间护筒上。

15、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内护筒的长度大于中间护筒的长度,所述中间护筒的长度大于外护筒的长度。

16、进一步的,所述外护筒处于人工填土层中,且位于淤泥层上方;所述中间护筒处于淤泥层中,且位于粉质粘土层上方。

17、进一步的,所述内护筒包括多个限位条,多个所述限位条沿着内护筒的外周周向环绕间隔布置,所述限位条的内端抵接在内护筒的外侧壁上,所述限位条的外端沿内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所述限位条的外端上设有滚动的滚珠,所述滚珠的外侧显露在限位条的外部;

18、当所述振动锤将内护筒下沉的过程中,所述内护筒带动限位条朝下滑动,所述限位条通过滚珠的外侧抵接在中间护筒的内侧壁摩擦滚动,通过所述限位条与滚珠限制内护筒的中心处于桩位的中心的设定范围内。

19、进一步的,所述振动锤中设有夹持护筒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内夹爪以及外夹爪,所述内夹爪与外夹爪之间具有间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中设有外护夹板以及内护夹板,所述外护夹板与内护夹板分别呈弧形状布置,所述内护夹板的内侧壁连接在内夹爪上;所述外护夹板的外侧壁连接在外护夹板上,所述外护夹板的内侧壁与内护夹板的外侧壁之间相对布置,且形成弧形区域;所述外护夹板的内侧壁与内护夹板的外侧壁分别设有防滑纹;

20、当所述振动锤夹持护筒的顶部边缘的过程中,所述内夹爪和外夹爪相对移动,所述护筒的顶部边缘位于弧形区域中,所述外护夹板的内侧壁抵接在护筒的顶部边缘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内护夹板的外侧壁抵接在护筒的顶部边缘的内侧壁上,所述外护夹板与内护夹板形成夹持状布置。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外护筒、中间护筒以及内护筒同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外护筒、中间护筒以及内护筒在下放以及收回过程中的摩阻力;利用外部对位结构和内部对位结构分别对中间护筒和内护筒进行限制定位,使得内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重合,实现对内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准确定位;外护筒的下沉,使得中间护筒沉入时的摩阻力更小,更加便于内护筒的下沉。



技术特征:

1.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外部对位结构包括多个外定位板,多个所述外定位板沿着外护筒的内侧壁的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外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外护筒的内侧壁上,所述外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中间护筒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内部对位结构包括多个内定位板,多个所述内定位板沿着中间护筒的内侧壁的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内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中间护筒的内侧壁上,所述内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内护筒的外表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采用振动锤下沉所述外护筒,沉入后的所述外护筒的顶部延伸在地面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上设有多个外支撑板,多个所述外支撑板沿着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外支撑板的内端连接在中间护筒的顶部外周上,所述外支撑板的外端沿外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至外护筒外,且所述外支撑板的底部抵接在外护筒上。

6.如权利要求4至5任一项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筒的顶部外周上设有多个内支撑板,多个所述内支撑板沿着内护筒的顶部外周轴向环绕等距间隔布置;所述内支撑板的内端连接在内护筒的顶部外周上,所述内支撑板的外端沿中间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至中间护筒外,且所述内支撑板的底部抵接在中间护筒上。

7.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内护筒的长度大于中间护筒的长度,所述中间护筒的长度大于外护筒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处于人工填土层中,且位于淤泥层上方;所述中间护筒处于淤泥层中,且位于粉质粘土层上方。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筒包括多个限位条,多个所述限位条沿着内护筒的外周周向环绕间隔布置,所述限位条的内端抵接在内护筒的外侧壁上,所述限位条的外端沿内护筒的径向朝外延伸;所述限位条的外端上设有滚动的滚珠,所述滚珠的外侧显露在限位条的外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锤中设有夹持护筒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内夹爪以及外夹爪,所述内夹爪与外夹爪之间具有间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中设有外护夹板以及内护夹板,所述外护夹板与内护夹板分别呈弧形状布置,所述内护夹板的内侧壁连接在内夹爪上;所述外护夹板的外侧壁连接在外护夹板上,所述外护夹板的内侧壁与内护夹板的外侧壁之间相对布置,且形成弧形区域;所述外护夹板的内侧壁与内护夹板的外侧壁分别设有防滑纹;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大直径易塌深孔三层钢护筒减阻沉入与精准定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定位桩位的位置;2)、在外护筒的内侧壁设置外部对位结构;3)、外部对位结构抵接在中间护筒的外侧壁,在中间护筒的内侧壁设置内部对位结构;4)、内部对位结构抵接在内护筒的外侧壁;外护筒、中间护筒以及内护筒同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外护筒、中间护筒以及内护筒在下放以及收回过程中的摩阻力;利用外部对位结构和内部对位结构分别对中间护筒和内护筒进行限制定位,使得内护筒的中心与桩位的中心重合,实现对内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准确定位;外护筒的下沉,使得中间护筒沉入时的摩阻力更小,更加便于内护筒的下沉。

技术研发人员:陈朝亮,李欣霖,刘会明,雷斌,赵珍珍,王桂霞,张羽,史进平,林志豪,宿峰,龙燕,张成武,徐超,张建,林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