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88882发布日期:2024-04-01 13:57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治理,具体的说是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


背景技术:

1、湖泊作为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物质循环、气候调节等多种重要功能,是地球物质、能量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湖泊由于距离人类生活区较近,面临较大的水体自净压力,特别是湖泊凹岸区域,远离水流主流,形成流速很慢的缓滞区,导致水体长时间无法更新,极易发生水质恶化现象。

2、通过修建导流堤可将部分主流引入缓滞区,从而改善缓滞区水动力,促进水体更新,是改善凹岸区域水动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常见的导流堤根据材料透水性可分为不透水堤、透水堤,其中不透水堤阻断了堤身前后水体流动和物质交换,生态性不佳,且堤后会形成新的缓滞区,水动力问题难以得到完全解决。

3、透水堤允许少量水流穿过堤身,生态性较不透水堤好,上述透水堤虽然存在一定透水率,但透水率难以量化,且施工完毕后,堤身透水率无法根据运行情况进行调节优化,从而难以发挥导流堤的最佳作用,同时,上述透水堤仅能实现导流作用,功能较为单一。

4、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2、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包括导流堤,导流堤通过多组人工鱼礁组成;

3、人工鱼礁包括上部和下部;

4、上部包括框架梁和框架柱,框架梁和框架柱纵横相接构成主体框架,框架梁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吊环;

5、下部包括基础梁,基础梁固定安装在框架柱的底端;

6、基础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支脚;

7、人工鱼礁上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上开设有透水孔。

8、基础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系梁,连系梁的另一端与框架柱固定连接。

9、人工鱼礁设置有多个,多个人工鱼礁双排对称设置,多个人工鱼礁错缝排列。

10、框架梁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锥形头,锥形头上固定安装有站鸟桩。

11、锥形头与框架梁之间设置有圆台。

12、圆台转动安装在锥形头的底端,框架梁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刮板,刮板的一端与圆台的外壁贴合,框架梁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圆台转动的动力组件。

13、动力组件包括转动杆、风叶、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杆的一端延伸至框架柱的内部并转动连接,风叶固定安装在转动杆的外壁,第二齿轮固定安装在转动杆的外壁,第一齿轮转动安装在圆台的外壁,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14、支脚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空腔设置的稳固板,稳固板远离支脚的一端开设有减阻孔,稳固板的侧壁开设有排出口,淤泥通过减阻孔进入稳固板的内部,从排出口排出。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通过对人工鱼礁的安装,将人工鱼礁放置在湖岸凹岸处,基础梁底部设置的支脚与湖底的淤泥进行插接,便可完成人工鱼礁的放置,现场仅需水上吊装即可,无需干塘,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挡水板的设置,使得人工鱼礁形成挡水面,能够实现水流的导流功能,此外,挡水板上设置有多个透水孔,能够营造急流和缓流等丰富流态,水流紊动也可使水底营养物质上浮,促进饵料生物繁殖生长,导流堤堤身采用人工鱼礁构建,兼具导流、生物栖息等多重功能。

17、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通过风力吹动风叶带动转动杆转动,此时转动杆便可带动第二齿轮转动,此时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也会同步转动,同时带动圆台转动,落在圆台表面的粪便会与刮板接触,并被刮落至湖内,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完成对圆台表面的清洁的同时还可对人工鱼礁内藏有的鱼虾贝类进行投喂。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堤,所述导流堤通过多组人工鱼礁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梁(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系梁(5),所述连系梁(5)的另一端与框架柱(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鱼礁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人工鱼礁双排对称设置,多个所述人工鱼礁错缝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锥形头(11),所述锥形头(11)上固定安装有站鸟桩(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头(11)与框架梁(3)之间设置有圆台(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12)转动安装在锥形头(11)的底端,所述框架梁(3)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刮板(13),所述刮板(13)的一端与圆台(12)的外壁贴合,所述框架梁(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圆台(12)转动的动力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转动杆(16)、风叶(17)、第一齿轮(14)和第二齿轮(15),所述转动杆(16)的一端延伸至框架柱(4)的内部并转动连接,所述风叶(17)固定安装在转动杆(16)的外壁,所述第二齿轮(15)固定安装在转动杆(16)的外壁,所述第一齿轮(14)转动安装在圆台(12)的外壁,所述第一齿轮(14)与第二齿轮(15)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7)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空腔设置的稳固板(10),所述稳固板(10)远离支脚(7)的一端开设有减阻孔(18),所述稳固板(10)的侧壁开设有排出口(19),淤泥通过减阻孔(18)进入稳固板(10)的内部,从排出口(19)排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生态透水导流堤结构,包括导流堤,导流堤通过多组人工鱼礁组成,人工鱼礁包括上部和下部,上部包括框架梁和框架柱,框架梁和框架柱纵横相接构成主体框架,框架梁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吊环,下部包括基础梁,基础梁固定安装在框架柱的底端,基础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支脚,人工鱼礁上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上开设有透水孔,基础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连系梁,连系梁的另一端与框架柱固定连接,人工鱼礁设置有多个,多个人工鱼礁双排对称设置,多个人工鱼礁错缝排列,框架梁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锥形头,通过以上结构的设置可以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时使得导流堤兼具导流、生物栖息等多重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赵英华,王永庆,朱冬舟,李园顺,张豪,张俊秀,艾威,王智超,杨亚丽,王旭旭,叶智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