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27107发布日期:2023-07-28 05:24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1、住宅排水系统的基本要求是水流通畅、气压波动小、水封不被破坏。在70年代以前,我国的住宅主要以低层及多层住宅为主,采用仅有伸顶通气的排水系统(即单立管排水系统),用以泄放正压及补给空气减小负压,使管内气流保持接近大气压力,这种方式是经济而且适用的。目前我国的住宅以高层为主,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很多超高层住宅,单立管排水系统的通水能力偏低,在单立管排水系统中,污废水在垂直的排水立管内部向下流动时,污废水沿着管道内壁向下做旋涡运动,排水立管的中心部位产生空气道,形成气-水混合流。随着排水立管高度的增加,污废水在排水立管中的下降速度也越来越快,下降的污废水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越来越大,导致管道中心的空气横截面越来越小,甚至消失。此时,水流会在立管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横截面密封,使立管内产生正负压力差,出现虹吸或气流倒行,水封出现故障,甚至污废水从地漏、卫生洁具中溢出。当上层楼房在排水时,排水立管下方会形成正压,使得低层楼房的水封在正压作用下,造成水封破坏,污废水从地漏、卫生洁具处倒流至卫生间。排水立管上方会形成负压,使得高层楼房的水封在负压作用下,造成水封中的水被吸出,造成水封破坏,排水立管中的臭气从地漏、卫生洁具处排至卫生间,楼层越高,排水立管中的压力差就越大,因此,单立管排水系统无法满足高层住宅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在最大排水流量下的各层压力极限值曲线更趋于平稳,有效减小排水腔体内及上方三通管的三通处的气压波动,排水流量大,排水效果显著,造价成本低,实用性强。

2、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在下壳体内设置有排水腔体和通气腔体,在排水腔体和通气腔体之间设置隔板,在排水腔体的下方开设有下排水立管连接孔,在通气腔体的下方开设有下通气立管连接孔;在上壳体上开设有上三通管连接孔和上通气立管连接孔,上三通管连接孔位于排水腔体上方,上通气立管连接孔位于通气腔体上方,隔板与上壳体上方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排水腔体通过气体通道与通气腔体相连通;在上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孔,进水孔与排水腔体相通。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隔板的最高点b与排水腔体的内壁底面a之间的距离h4在20~200mm之间,隔板与排水腔体的内壁顶面c之间的距离h5在20~200mm之间。

3、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隔板包括第一斜面,第一斜面朝向排水腔体一侧,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r1在10~80度之间;在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形成倾斜的气体通道。

4、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气体通道的最大高度h7在30~230mm之间,气体通道的最大宽度h8在60~240mm之间。

5、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第二斜面内壁最低点高于排水腔体的内壁顶面c。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隔板包括竖直面,竖直面朝向通气腔体一侧; 在上壳体上设置有平面或弧面,第二斜面两侧与平面或弧面连接,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及平面或弧面之间形成倾斜的气体通道;

6、在上壳体上设置有排水面,在排水面上开设有进水孔,在进水孔上安装有地漏,地漏位于排水腔体内;地漏的排水孔与排水腔体相通;排水面收集上壳体外表面的水流入地漏内,在排水腔体的内壁底面a上设置有沉孔,地漏底部位于沉孔内;排水面的高度h3为80~300mm之间,排水面中间高于两侧,以中心线q为中心 的第二斜面与两侧弧面围成的外表面中间高于两侧,排水面低于第二斜面与两侧弧面围成的外表面,以中心线q为中心的排水腔体内壁底面a中间低于两侧。

7、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在上通气立管连接孔上安装有通气立管连接套,通气立管连接套高于上三通管连接孔;在下通气立管连接孔上连接有通气立管连接法兰,在下排水立管连接孔上连接有排水立管连接法兰,通气立管连接法兰和排水立管连接法兰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通气立管连接孔与上通气立管连接孔共中心轴线或平行,上三通管连接孔与下排水立管连接孔共中心轴线或平行。

8、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地漏包括水封体、防返溢体、地漏盖、浮球,防返溢体安装在水封体内,地漏盖安装在防返溢体顶端,浮球安装在防返溢体内;在水封体上端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防返溢体底部之间形成水封高度h1在20~100mm之间,排水口的高度h2小于20mm,排水口面积小于5000 mm²;在防返溢体内开设有过水通道,在过水通道内设置有阀口,浮球位于过水通道内,浮球上浮与阀口配合,阀口直径小于浮球直径;

9、水封体底部封闭,防返溢体包括圆锥体和浮球管,圆锥体顶圆直径大于底圆直径,圆锥体底部形成阀口,浮球管与圆锥体底部连接,浮球位于浮球管内,浮球管内径大于浮球直径;

10、在浮球管内设置有4条导向竖条;在水封体顶端设置有水封座,在水封座内设置有水封台阶,在水封台阶面上开设有水封卡槽;在防返溢体顶端设置有防返溢体座,在防返溢体座内设置有防返溢体台阶,在防返溢体台阶上开设有第一防返溢体卡槽,在防返溢体座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防返溢体卡槽;在地漏盖上设置有地漏卡扣;防返溢体座与水封台阶配合,地漏盖与防返溢体台阶配合,地漏卡扣位于水封卡槽、第一防返溢体卡槽、第二防返溢体卡槽内,在地漏盖上开设有进水孔。

1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立管排水系统,包括上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下排水立管连接孔连接排水立管,上三通管连接孔上连接有三通管,在上通气立管连接孔和下通气立管连接孔上连接有通气立管。

12、在进一步技术方案中,预埋式排水装置安装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上, 现浇混凝土楼板上依次有找坡层、防水层、透水层、轻质回填层、地面装饰层;地漏上方为透水层,透水层的水通过地漏流入排水腔体内。

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相比现有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14、当水流从排水腔体往下流时,水流会带走部分空气,形成的水流带动空气向下流动从而使排水腔体上部和下部形成压力差,排水腔体上部产生负压,排水腔体下部产生正压。由于气体通道靠近排水腔体,排水腔体上部产生负压区域的气体由气体通道补给。排水腔体下部产生正压区域的气体由气体通道排出。气体的补充可以绕开水流,极大地改善了排水腔体处的通气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排水腔体水流进入排水立管产生的水舌对排水立管内气体通道的影响。排水系统在最大排水流量下的各层压力极限值曲线更趋于平稳,有效减小排水腔体内及上方三通管的三通处的气压波动,排水流量大,排水效果显著,造价成本低,实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02)和下壳体(101),上壳体(102)与下壳体(101)连接,在下壳体(101)内设置有排水腔体(1010)和通气腔体(1013),在排水腔体(1010)和通气腔体(1013)之间设置隔板(1012),在排水腔体(1010)的下方开设有下排水立管连接孔(1017),在通气腔体(1013)的下方开设有下通气立管连接孔(1018);在上壳体(102)上开设有上三通管连接孔(1020)和上通气立管连接孔(1021),上三通管连接孔(1020)位于排水腔体(1010)上方,上通气立管连接孔(1021)位于通气腔体(1013)上方,隔板(1012)与上壳体(102)上方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103),排水腔体(1010)通过气体通道(103)与通气腔体(1013)相连通;在上壳体(102)上开设有进水孔,进水孔与排水腔体(1010)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1012)的最高点b与排水腔体(1010)的内壁底面a之间的距离h4在20~200mm之间,隔板(1012)与排水腔体(1010)的内壁顶面c之间的距离h5在20~200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1012)包括第一斜面(1015),第一斜面(1015)朝向排水腔体(1010)一侧,第一斜面(1015)的倾斜角度r1在10~80度之间;在上壳体(102)上设置有第二斜面(1022),第一斜面(1015)与第二斜面(1022)形成倾斜的气体通道(1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通道(103)的最大高度h7在30~230mm之间,气体通道(103)的最大宽度h8在60~24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斜面(1022)内壁最低点高于排水腔体(1010)的内壁顶面c。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板(1012)包括竖直面(1014),竖直面(1014)朝向通气腔体(1013)一侧; 在上壳体(102)上设置有平面或弧面(1023),第二斜面(1022)两侧与平面或弧面(1023)连接,第一斜面(1015)与第二斜面(1022)及平面或弧面(1023)之间形成倾斜的气体通道(103);在上壳体(102)上设置有排水面(1024),在排水面(1024)上开设有进水孔,在进水孔上安装有地漏(104),地漏(104)位于排水腔体(1010)内;地漏(104)的排水孔(10)与排水腔体(1010)相通;排水面(1024)收集上壳体(102)外表面的水流入地漏(104)内,在排水腔体(1010)的内壁底面a上设置有沉孔(1016),地漏(104)底部位于沉孔(1016)内;排水面(1024)的高度h3为80~300mm之间,排水面(1024)中间高于两侧,以中心线q为中心 的第二斜面(1022)与两侧弧面(1023)围成的外表面中间高于两侧,排水面(1024)低于第二斜面(1022)与两侧弧面(1023)围成的外表面,以中心线q为中心的排水腔体(1010)内壁底面a中间低于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通气立管连接孔(1021)上安装有通气立管连接套(105),通气立管连接套(105)高于上三通管连接孔(1020);在下通气立管连接孔(1018)上连接有通气立管连接法兰(106),在下排水立管连接孔(1017)上连接有排水立管连接法兰(107),通气立管连接法兰(106)和排水立管连接法兰(107)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通气立管连接孔(1018)与上通气立管连接孔(1021)共中心轴线或平行,上三通管连接孔(1020)与下排水立管连接孔(1017)共中心轴线或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地漏(104)包括水封体(1)、防返溢体(2)、地漏盖(3)、浮球(4),防返溢体(2)安装在水封体(1)内,地漏盖(3)安装在防返溢体(2)顶端,浮球(4)安装在防返溢体(2)内;在水封体(1)上端开设有排水口(10),排水口(10)与防返溢体(2)底部之间形成水封高度h1在20~100mm之间,排水口(10)的高度h2小于20mm,排水口(10)面积小于5000 mm²;在防返溢体(2)内开设有过水通道(28),在过水通道(28)内设置有阀口(27),浮球(4)位于过水通道(28)内,浮球(4)上浮与阀口(27)配合,阀口(27)直径小于浮球(4)直径;水封体(1)底部封闭,防返溢体(2)包括圆锥体(21)和浮球管(20),圆锥体(21)顶圆直径大于底圆直径,圆锥体(21)底部形成阀口(27),浮球管(20)与圆锥体(21)底部连接,浮球(4)位于浮球管(20)内,浮球管(20)内径大于浮球(4)直径;在浮球管(20)内设置有4条导向竖条(26);在水封体(1)顶端设置有水封座(11),在水封座(11)内设置有水封台阶(12),在水封台阶(12)面上开设有水封卡槽(13);在防返溢体(2)顶端设置有防返溢体座(25),在防返溢体座(25)内设置有防返溢体台阶(24),在防返溢体台阶(24)上开设有第一防返溢体卡槽(22),在防返溢体座(25)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防返溢体卡槽(23);在地漏盖(3)上设置有地漏卡扣(30);防返溢体座(25)与水封台阶(12)配合,地漏盖(3)与防返溢体台阶(24)配合,地漏卡扣(30)位于水封卡槽(13)、第一防返溢体卡槽(22)、第二防返溢体卡槽(23)内,在地漏盖(3)上开设有进水孔(31)。

9.一种双立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埋式排水装置(100),下排水立管连接孔(1017)连接有排水立管(201),上三通管连接孔(1020)上连接有三通管(200),在上通气立管连接孔(1021)和下通气立管连接孔(1018)上连接有通气立管(3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立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预埋式排水装置(100)安装在现浇混凝土楼板(400)上, 现浇混凝土楼板(400)上依次有找坡层(500)、防水层、透水层(600)、轻质回填层(700)、地面装饰层(800);地漏(104)上方为透水层(600),透水层(600)的水通过地漏(104)流入排水腔体(1010)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埋式排水装置及双立管排水系统,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连接,在下壳体内设置有排水腔体和通气腔体,在排水腔体和通气腔体之间设置隔板,在排水腔体的下方开设有下排水立管连接孔,在通气腔体的下方开设有下通气立管连接孔;在上壳体上开设有上三通管连接孔和上通气立管连接孔,上三通管连接孔位于排水腔体上方,上通气立管连接孔位于通气腔体上方,隔板与上壳体上方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排水腔体通过气体通道与通气腔体相连通;在上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孔,进水孔与排水腔体相通。本技术的排水系统在最大排水流量下的各层压力极限值曲线更趋于平稳,有效减小排水腔体内及上方三通管的三通处的气压波动,排水流量大,排水效果显著,造价成本低,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贺涛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新星联合管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