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

文档序号:36615939发布日期:2024-01-06 23:14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

本技术涉及电力建设,具体涉及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


背景技术:

1、在搭建输电线路过程中,一些地区位于坡度较大的区域上,导致搭建输电线路的施工难度直线上升。当坡度大于45度时,常规的数电线路塔基础难以稳定,极易产生因弯矩过大导致荷载分配不均匀,使结构发生破坏。若要加固结构,则需要极大增加结构的高度和长度,换用强度更高的钢材以及配筋,从而导致施工成本大大上升,在坡度上升的过程中,基础混凝土用量增加了98%,同时钢筋用量增加了93%。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包括钢筋混凝土桩、侧向承台、连接钢板、侧向岩石锚筋,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底部设置有扩大头段,所述钢筋混凝土桩顶部面向山体的一侧固定侧向承台,所述钢筋混凝土桩侧面设置有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整体呈圆弧板状,所述连接钢板的内径不大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径,所述连接钢板的外径不小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径,所述侧向承台内部设置有岩石锚筋,所述岩石锚筋穿过侧向承台、钢筋混凝土并锚固在连接钢板上。

4、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混凝土浇筑钢筋框架由组成,所述钢筋框架由不少于四根根桩主筋围成此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桩框架的外圈设有桩箍筋连接桩主筋。

5、进一步的,所述桩箍筋适宜优先采用具有螺旋结构的螺旋筋。

6、进一步的,所述扩大头段底部截面长度应保持在大于钢筋混凝土桩底部截面长度0.6m~1m范围内,所述扩大头段的高度应保持在1.5m~2m范围内。

7、进一步的,所述侧向承台横截面为梯形。

8、进一步的,岩石锚筋形状为钢筋、圆钢或者h型钢,所述岩石锚筋靠近山体的一端伸入锚孔内部,通过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固定。

9、进一步的,所述侧向承台的侧面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表面贴合,所述侧向承台侧面形状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表面形状相配合。

10、有益之处: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底层岩体为基础,增加了结构的称重荷载,为架设输电线提供了基础条件,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基础整体的安全性能,对于山区施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由于采用沉入式侧向受力设计,可以借助破体分担受力,从而节约建筑材料,能够将原计划的用材量减少50%,真正做到节约减排,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山区施工的施工难度,将工期缩短39%以上。本项目柱体契合山体形态,保证施工地区地层改变达到最小化,具有环保意义。假设,当坡度为45度时,通过与常规施工基础对比得出:通过沉入地下部分基础,在覆土厚度均为1米的条件下,特高压输电塔的混凝土用料减少了57.9%,钢筋的使用量减少了63.8%,在多次计算下得出结论,采用本技术施工具有明显的经济益。



技术特征:

1.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桩(1)、侧向承台(2)、连接钢板(3)、侧向岩石锚筋(4),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底部设置有扩大头段(01),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顶部面向山体的一侧固定侧向承台(2),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侧面设置有连接钢板(3),所述连接钢板(3)整体呈圆弧板状,所述连接钢板(3)的内径不大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径,所述连接钢板(3)的外径不小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径,所述侧向承台(2)内部设置有岩石锚筋(4),所述岩石锚筋(4)穿过侧向承台(2)、钢筋混凝土桩(1)并全部锚固在连接钢板(3)。

2.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桩(1)、侧向承台(2)、连接钢板(3)、侧向岩石锚筋(4),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底部设置有扩大头段(01),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顶部面向山体的一侧固定侧向承台(2),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侧面设置有连接钢板(3),所述连接钢板(3)整体呈圆弧板状,所述连接钢板(3)的内径不大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径,所述连接钢板(3)的外径不小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径,所述侧向承台(2)内部设置有岩石锚筋(4),所述岩石锚筋(4)穿过侧向承台(2)、钢筋混凝土桩(1)并部分锚固在连接钢板(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板(3)的长度大于侧向承台(2)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桩(1)是由混凝土浇筑钢筋框架由组成,所述钢筋框架是由不少于四根桩主筋(102)围制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桩框架的外圈设有桩箍筋(101)连接桩主筋(1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桩箍筋(101)采用具有螺旋结构的螺旋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头段(01)底部截面长度应保持在大于钢筋混凝土桩(1)底部截面长度0.6m~1m范围内,所述扩大头段(01)的高度应保持在1.5m~2m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承台(2)横截面为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承台(2)的侧面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表面贴合,所述侧向承台(2)侧面形状与钢筋混凝土桩(1)的外表面形状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岩石锚筋(4)为钢筋、圆钢或者h型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岩石锚筋(4)靠近山体的一端伸入锚孔(401)内部,通过灌浆物浇筑的方式进行固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电力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坡地沉入式线路搭建基础,所述钢筋混凝土桩底部设置有扩大头段,所述钢筋混凝土桩顶部面向山体的一侧固定侧向承台,所述钢筋混凝土桩侧面设置有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整体呈圆弧板状,所述连接钢板的内径不大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径,所述连接钢板的外径不小于钢筋混凝土桩的外径,所述侧向承台内部设置有岩石锚筋,所述岩石锚筋穿过侧向承台、钢筋混凝土并锚固在连接钢板上,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大幅度降低钢筋混凝土桩的截面大小、桩长和配筋,节省了工程用料,降低了建设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卢浩轩,王文明,刘春雨,刘海涛,董嘉源,温正明,张一凡,陈泉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建筑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13
技术公布日:2024/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