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76492发布日期:2023-11-18 00:15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水排放,具体为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1、在大部分城镇排水系统中,由于已有管路走向不明,改造困难,无法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在突降暴雨情况下,雨水进入市政污水管使得市政污水管中水流量短时间内骤升,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很大冲力压力。

2、在雨量较大时,由于雨水的持续冲刷,除了初期的雨水径流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质外,后期雨水污染物质较少,可以将落入污水池中的雨水排入河流。基于这个原因,如能对雨污混合水进行合理的限流,允许初期雨水流入市政污水管道,后期雨水流入河道可解决该问题。

3、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采用限流井控制排水量的方法,例如公开专利“一种用于排水系统的限流井”(公开号:cn206722042u)和“一种雨污混接式排水系统”(公开号:cn206987012u)提供了设置液位计检测水位信号,控制装置根据液位计发出的水位信号控制电控阀的方案,实现了不降雨或者降雨量较小时,污水从雨污混接管流至溢流井中,最后流至市政污水管;降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污混接管中的雨污混合水主要是雨水,水位计测得限流井中水位高出预设水位时,控制装置控制电控阀关闭,则溢流井中的水位就会升高,当溢流井中的水位上升至溢流口位置时,雨水和污水会从溢流口排至河道,这样就不会对市政污水管造成过大的排水压力。该系统改造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改造雨污混接情况的排污系统。

4、然而,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方法均需要采用电磁阀进行控制,或者采用普通阀门配合人工控制,这两种方法均有缺陷,采用普通阀门人工控制需要操作人员冒雨操作,操作危险且工作效率低,采用电磁阀需要配备电源和液位计等电器零件,无法避免检测误差和电力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可实现不采用电磁阀等电控组件实现自动限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2、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包括缓冲井,以及设置于缓冲井内部的溢流井、溢流管和限流阀,所述缓冲井通过排水管连接至河道;所述溢流井分别连通至雨污混接管、溢流管和污水管,所述限流阀设置于污水管上,所述溢流管的出口位于限流阀正上方;所述溢流管出口的流水驱动限流阀将污水管关闭,为了实现该效果,提供如下结构的限流阀,包括阀外壳、连杆、隔板、复位件,所述阀外壳底端与污水管顶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隔板设置于阀外壳的底部,所述连杆贯穿所述阀外壳顶部和隔板,连杆顶部固定连接承接件,底部固定连接挡块,复位件位于阀外壳内部。

3、作为一个典型的实施例,所述承接件为上表面凹陷的承接槽,便于承接由溢流管落下的水流。

4、作为一个典型的实施例,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位于阀外壳内部,顶部固定至连杆,底部固定至隔板;在压缩弹簧松弛状态下,污水管不被挡块阻挡,在压缩弹簧压缩状态下,污水管底部的出口端被挡块阻塞。

5、优选地,为了使挡块更顺利地移至污水管底部,所述挡块底部为锥形。

6、优选地,所述污水管设置于溢流井底部,便于污水彻底排出。

7、进一步地,所述污水管另一端连接至污水处理系统。

8、优选地,为了避免河道水流倒灌,所述排水管设置单向阀,仅允许水流流向河道。

9、优选地,所述污水管为三通管,进口端连接至溢流井侧壁上的排污口,顶部出口端设置限流阀,所述溢流管的出口位于限流阀的正上方,溢流管出口排出的水驱动限流阀关闭污水管。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传统的排水系统中,溢流井仅起到溢流作用,常采用配备电磁阀和控制器的限流装置对排水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溢流井兼备常规的溢流和新设计的限流作用,无需配制电器装置,即可实现自动的排水限流效果,实现了市政污水处理通路和河道通路的自动切换。不仅节约能耗,而且结果简单、可靠,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井,以及设置于缓冲井内部的溢流井、溢流管和限流阀,所述缓冲井通过排水管连接至河道;所述溢流井分别连通至雨污混接管、溢流管和污水管,所述限流阀设置于污水管上,所述溢流管的出口位于限流阀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件为上表面凹陷的承接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位于阀外壳内部,顶部固定至连杆,底部固定至隔板;在压缩弹簧松弛状态下,污水管不被挡块阻挡,在压缩弹簧压缩状态下,污水管底部的出口端被挡块阻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底部为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设置于溢流井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另一端连接至污水处理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设置单向阀,仅允许水流流向河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为三通管,进口端连接至溢流井侧壁上的排污口,顶部出口端设置限流阀。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雨污混接限流结构的排水系统,包括缓冲井,以及设置于缓冲井内部的溢流井、溢流管和限流阀,所述缓冲井通过底部的排水管连接至河道;所述溢流井分别连通至雨污混接管、溢流管和污水管,所述限流阀设置于污水管上,所述溢流管的出口位于限流阀正上方;所述溢流管出口的流水驱动限流阀将污水管关闭。本技术提供的溢流井兼备常规的溢流和新设计的限流作用,无需配制电器装置,即可实现自动的排水限流效果,实现了市政污水处理通路和河道通路的自动切换。不仅节约能耗,而且结果简单、可靠,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明,张嘉一,苏润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泰安乐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