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46595发布日期:2023-10-06 09:4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弃石场生态恢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1、目前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石,形成许多弃石场。由于弃石场一般通过采取自然堆放的方式形成,弃石场结构松散、孔隙率大、渗透性强,在风蚀、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扬尘、水土流失等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针对这一问题,当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裸露堆场表面覆盖种植土,在种植土上植树种草,通过植物根系稳固岩土,防止雨水冲刷带走泥土,并保持水土。但在种植植被过程中,由于弃石场结构松散、孔隙率大、渗透性强、保水能力差,使得细颗粒随雨水很快渗到底层,造成水土流失,难以为弃石场表面的植被提供成活的养分,从而导致植被很难成活,同时也造成水资源浪费。

2、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弃石场保水能力差,在其表面种植植被由于水土流失,植被很难成活,很难达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用于解决弃石场表面种植植被时,由于水土保持能力差,植被难以成活,影响恢复生态环境效果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弃石场包括基质层,所述基质层内存在间隙;所述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过渡层、隔水层、保水层及植生层;

3、所述过渡层填充在所述基质层的间隙中;

4、所述植生层用于种植植被。

5、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层由碎石组成,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20cm-40cm。

6、进一步地,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mm-50mm。

7、进一步地,所述隔水层包由黏土组成,所述隔水层的厚度为10cm-20cm。

8、进一步地,所述保水层由沙和黏土混合组成,所述保水层的厚度为20cm-40cm。

9、进一步地,所述保水层中沙和黏土的混合比例为:1:3-1:2,黏粒含量为:25%-45%。

10、进一步地,所述植生层由沙壤土组成,所述植生层的厚度为30-50cm。

11、进一步地,所述植生层包括弃石场堆放前剥离的表土或人工添加有机质的表土。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弃石场基质层上设置四层海绵式结构,以提供植被生长需要的土壤层,使弃石场的水分得到充分的保存和有效利用,为植被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植被存活率高,促进物种的生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恢复弃石场生物多样性。本防渗结构物料来源主要为弃石场堆积物和渣土堆放前分层剥离基质作为防渗结构的原料,既解决了固体废弃物压占大量土地以及处置不当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又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

13、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对弃石场的表层进行粗平,在间隙中填充碎石,形成过渡层,然后依次设置隔水层、保水层和植生层,实现过程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提高了经济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弃石场包括基质层,所述基质层内存在间隙;所述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过渡层(10)、隔水层(20)、保水层(30)及植生层(4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层(10)由碎石组成,所述过渡层(10)的厚度为20cm-40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粒径为2mm-5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层(20)由黏土组成,所述隔水层(20)的厚度为10cm-20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层(40)由沙壤土组成,所述植生层(40)的厚度为30cm-50c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层(40)包括弃石场堆放前剥离的表土或人工添加有机质的表土。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弃石场植被恢复的防渗结构,弃石场包括基质层,所述基质层为弃石场表层,内存在间隙;所述防渗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过渡层、隔水层、保水层及植生层;所述过渡层填充在所述基质层的间隙中;所述植生层用于种植植被。本申请通过四层海绵结构使弃石场的水土得到充分的保存和有效利用,为植被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成分,从而大大提高植被成活率,并最终实现抑制水土流失,恢复生物多样性目的;同时防渗结构物料来源主要为弃石场堆积物和弃石堆放前分层剥离基质,既解决了固体废弃物压占大量土地以及处置不当引起各种环境问题,又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丹丹,高爱林,陈文良,张志革,章道勇,宋杨,姜泽,曹氓,陈璐璐,范艺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3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