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
背景技术:
1、在堤脚加固建设中,由于工程处于强涌潮区域,江道水流流速大,潮水流态复杂,涨潮对临时建筑物(围堰)产生的影响是顶冲,而退潮对临时建筑物(围堰)产生的影响是持续性冲刷,包括每天长达十几小时以上的长时间冲刷,对围堰的打设及使用期间的维护造成的极大的困难。
2、围堰施工中丁坝先行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丁坝可以改变围堰施工区域的流态,减缓围堰施工区域水流速度,减少围堰底袋的铺设难度;二是丁坝可以减少潮汛对围堰的直接冲击,挑流可以减少对围堰底脚的冲刷,丁坝比纵向围堰伸出江中30~40m,能够有效减少底流对围堰底脚的冲刷。
3、经现场数次实践,粉砂土管袋丁坝自身结构易冲损,且受大流速冲刷,基础掏刷严重,难以作为先行段正面抗击潮流作用,在远离海塘30~40m后无法继续往江中推进。
4、基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来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
2、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 包括管袋丁坝、粘土丁坝、围护桩及吨袋,所述管袋丁坝垂直于海塘打设,管袋丁坝近水岸一端与海塘无缝衔接连接固定,远离水岸一端伸出海塘底部原有结构影响范围;所述粘土丁坝近水岸一端连接于管袋丁坝远离水岸的端部,另一端伸向江中;所述围护桩打设于粘土丁坝两侧;所述吨袋设于围护桩两侧。
4、靠海塘侧水流平缓段采用管袋充填粉砂土形成丁坝,具有施工速度快,对古海塘保护更加有利的特点;外侧由于水流冲刷原因,采用粘土丁坝型式,用以保障在施工期间保护围堰不被冲毁;靠海塘侧管袋丁坝和外侧粘土丁坝共同形成混合式丁坝。
5、进一步,所述管袋丁坝包括土工管袋和粉砂土,土工管袋和粉砂土由宽到窄、由底往上分层垂直铺设于衔接海塘处。
6、进一步,所述土工管袋为清水泵进行取土吹填,所述土工管袋每一层袋体无通缝的错缝搭接。
7、进一步,所述管袋丁坝顶高程不低于海塘塘顶。
8、进一步,所述土工管袋和粉砂土为宽度不同的土工布缝合制成。
9、进一步,所述在所述管袋丁坝顶面层铺设垫层,垫层上端覆盖钢面板,形成临时便道。
10、进一步,所述围护桩包括钢管桩和拉森钢板组成的密排桩,两侧钢管桩上端设有槽钢围檩,两侧钢管桩通过钢丝绳对拉连接;所述围护桩顶高程达到平均低潮位以上。
11、进一步,所述围护桩之间填筑粘土作为坝体,所述粘土丁坝顶高程与管袋丁坝顶高程持平。
12、进一步,所述吨袋设于围护桩外侧形成镇压平台。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通过管袋丁坝与粘土丁坝结合的混合式丁坝具有挑流促於效果,使丁坝区域之间水流流速变缓,有利于下一步纵向围堰顺利铺设吹填作业,延缓纵向围堰的底脚冲刷,同时有助于海塘整体外观整洁度的提升。
14、作为临时性建筑物,与传统抛石丁坝,桩式丁坝对比,管袋与粘土混合丁坝能节约施工成本,后期易拆除。
1.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袋丁坝、粘土丁坝、围护桩及吨袋,所述管袋丁坝垂直于海塘打设,管袋丁坝近水岸一端与海塘无缝衔接连接固定,远离水岸一端伸出海塘底部原有结构影响范围;所述粘土丁坝近水岸一端连接于管袋丁坝远离水岸的端部,另一端伸向江中;所述围护桩打设于粘土丁坝两侧;所述吨袋设于围护桩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袋丁坝包括土工管袋和粉砂土,土工管袋和粉砂土由宽到窄、由底往上分层垂直铺设于衔接海塘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管袋为清水泵进行取土吹填,所述土工管袋每一层袋体无通缝的错缝搭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袋丁坝顶高程不低于海塘塘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管袋和粉砂土为宽度不同的土工布缝合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管袋丁坝顶面层铺设垫层,垫层上端覆盖钢面板,形成临时便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桩包括钢管桩和拉森钢板组成的密排桩,两侧钢管桩上端设有槽钢围檩,两侧钢管桩通过钢丝绳对拉连接;所述围护桩顶高程达到平均低潮位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桩之间填筑粘土作为坝体,所述粘土丁坝顶高程与管袋丁坝顶高程持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涌潮区的混合式丁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吨袋设于围护桩外侧形成镇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