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深基坑支护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1、深厚软~流塑状淤泥或淤泥质软黏土地层,由于其力学性能差、敏感性强,扰动后强度大幅折减,在此地层中的深基坑支护工程,往往需要更强的支护结构刚度用于抵抗其较大的土压力。
2、当两基坑紧邻或密贴的情况下,由于基底标高、地面标高均存在一定高差,如何处理其施工工序以及相邻部位的衔接过渡,往往是基坑成败的关键。
3、传统支护结构,通常采用分坑方式进行处理,各基坑之间相互独立,各自采用全包围的独立支护结构体系,以保证其结构安全。因此,为了使挡土结构单独受力安全,则需要设置独立的支护结构来提供支护结构抗力,施工工程量大、造价高。
4、当各基坑距离过近,分界处无实施相邻基坑支护桩空间时,则为基坑支护设计带来极大的设计难度和安全风险。
5、在深厚软土地层中,开挖基坑时往往发生支护桩变形过大、基底隆起量大、基坑侧壁软土从支护桩间挤出等问题,诱发周边环境变形、沉降过大,安全风险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表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以解决相邻基坑需要各自设置独立的支护结构体系,造成工序复杂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包括: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与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相互连接,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双排支护桩,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第二加固桩、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双排支护桩的桩身均设置有植筋,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双排支护桩之间还设置有多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第一加固桩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加固桩设置在所述支护排桩外侧且紧密连接,所述支护排桩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上部设置有主体结构。
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4、进一步的,所述双排支护桩、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可围成一个封闭支护结构,所述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可设置在所述封闭支护结构之间并分隔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固桩、双排支护桩上部均设置有冠梁,所述植筋设置在所述支护排桩桩身及所述冠梁顶部,所述植筋外侧设置有围檩,相对两侧所述支护排桩中部之间设置有钢管内支撑,相对两侧所述支护排桩上部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支撑。
6、进一步的,所述植筋插入所述围檩内部,所述钢管内支撑两端与所述围檩相连,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一端与所述围檩相连,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另一端与所述围檩或所述冠梁相连。
7、进一步的,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深度。
8、进一步的,所述支护排桩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加固桩深度,所述第一加固桩深度与所述第二加固桩深度相同。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桩身均平齐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基坑深度大于第二区域基坑深度。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固桩上部也设置有所述冠梁,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高度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高度平齐设置。
11、所述第一区域为四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布置呈菱形结构。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区域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与相邻两侧所述围檩相连。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4、1、当两基坑紧邻或密贴的情况下,由于基底标高、地面标高均存在一定高差,统支护结构,通常采用分坑方式进行处理,各基坑之间相互独立,各自采用全包围的独立支护结构体系,施工工程量大、造价高;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采用“先深后浅”的平面施工工序,利用上一工序支护桩作为下一道工序支护结构,充分利用上一工序的支护结构受力特性,从而解决相邻基坑需要各自设置独立的支护结构体系,造成工序复杂的问题。
15、2、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通过各分区之间的支护结构重复利用,将上一工序支护排桩的迎土侧,作为下一道工序支护排桩的迎坑侧,充分发挥圆形支护桩抗弯刚度各向相同的特点,从而解决相邻基坑分界处衔接处理困难,支护排桩利用率高、节省工程造价。
16、3、当相邻基坑距离较近时,传统支护方案需要单独设置全包围式的独立支护结构体系,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通过重复利用相邻基坑分界处支护排桩,节省支护占位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但由于分界处无空间设置二次支护结构带来的设计难题。
17、4、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通过合理安排各相邻基坑之间的施工时序,保证排桩受弯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受力明确;并在支撑与已完成的支护排桩桩身、冠梁部位,设置植筋进行可靠连接,使得支撑平面刚度及稳定性得以保证,解决了相邻基坑共用支护桩时的变形、受力协调性问题。
18、5、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通过采用连续式水泥土桩形成坑底被动区实腹式加固体的方式,改良基坑坑底岩土力学性能、同时增加坑底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容重,从而有效解决深厚软土地层中基坑开挖,支护桩体变形过大、基底隆起量大的问题,保护周边环境安全。
19、6、该共用式支护结构通过设置桩间及桩后水泥土桩,使其进入坑底一定深度,侧向桩体相互搭接,从而解决深厚软土地层中支护桩间软土挤出,造成地面沉降的问题。
1.一种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与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相互连接,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双排支护桩,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第二加固桩、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双排支护桩的桩身均设置有植筋,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双排支护桩之间还设置有多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所述支护排桩与所述第一加固桩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加固桩设置在所述支护排桩外侧且紧密连接,所述支护排桩内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上部设置有主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排支护桩、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可围成一个封闭支护结构,所述支护排桩、第一加固桩可设置在所述封闭支护结构之间并分隔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桩、双排支护桩上部均设置有冠梁,所述植筋设置在所述支护排桩桩身及所述冠梁顶部,所述植筋外侧设置有围檩,相对两侧所述支护排桩中部之间设置有钢管内支撑,相对两侧所述支护排桩上部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筋插入所述围檩内部,所述钢管内支撑两端与所述围檩相连,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一端与所述围檩相连,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另一端与所述围檩或所述冠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已回填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未施工区域基坑支护结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排桩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加固桩深度,所述第一加固桩深度与所述第二加固桩深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动区加固体桩身均平齐设置,所述第一区域基坑深度大于第二区域基坑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桩上部也设置有所述冠梁,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高度与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高度平齐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为四边形结构,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布置呈菱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深厚软土地层中紧邻基坑的共用式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为多边形结构,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钢筋混凝土支撑与相邻两侧所述围檩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