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单侧支模,具体是一种外墙单侧支模体系。
背景技术:
1、随着城市空间的日益紧张,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率越发提高,结构同时向外、向下拓展,使得地下室结构“紧贴”基坑支护桩的情况屡屡出现,部分设计间距甚至仅有20cm,此区域地下室外墙施工时外侧无法进行支模等一系列操作,从而仅能从内侧进行单侧支模施工。
2、目前基坑支护结构中采用灌注桩排桩+止水帷幕的体系较为常见,其在开挖后进行桩间挂网喷浆,由于设计做法、桩位偏差、挂网喷浆质量等因素,最终支护桩侧表面形成大量凹凸起伏不平处,成“麻花”状,平整度差;支护排桩与地下室外墙结构的间距小,同时由于基坑变形及桩位偏差等的影响,采用常规找平方法操作较为困难,从而后续的防水等工序也难以施工,防水质量难以保证。
3、采用单侧支模浇筑时,由于支护桩侧表面凹凸起伏大,成“麻花”状,外墙混凝土浇筑后与支护桩侧表面形成“咬合”,在混凝土收缩时,由于支护对外墙的约束作用,沿着墙长方向会产生大量竖向裂缝。
4、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在狭窄肥槽区域对结构外墙进行单侧支模并防止外墙开裂、渗漏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墙单侧支模体系。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包括数个支护桩,相邻所述支护桩之间设置有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相邻所述支护桩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的内侧端设置有桩间加筋网,所述桩间加筋网的内侧端、所述支护桩的内桩面设置有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所述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的内侧端设置有防水卷材层,所述防水卷材层的内侧端设置外墙结构。
3、优选的,所述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和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均为mdi发泡聚氨酯喷涂层。
4、优选的,所述桩间加筋网通过l型锚固钢筋进行锚固。
5、优选的,所述防水卷材层采用自粘型防水卷材。
6、优选的,所述桩间加筋网的规格为t2×50×100。
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8、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墙单侧支模体系,突破常规深基坑排桩间挂网喷射混凝土的防护构造,而利用加筋发泡聚氨酯喷涂形成连续整体防护体系,在漏点部位与水作用后,迅速膨胀堵塞其裂缝,达到止水目的;该材料质量轻、吸附力强,易于将桩面喷涂平整且有较强的抗压强度,亦可根据外墙施工进度要求与少量催化剂配合使用,依实际施工需要来调整发泡速度,对单侧支模结构外墙及支护桩间起到柔性隔离的作用。
9、2、本实用新型不仅起到防护防漏作用,而且减少了混凝土使用量,整体操作性强,施工速度快,难度低,能够提高基坑安全性,且能够解决狭窄肥槽单侧支模外墙带来大量竖向斜裂缝的风险。
10、3、本实用新型通过mdi发泡聚氨酯喷涂层找平支护排桩表面,使得外墙混凝土浇筑时与其柔性隔离,消除支护桩侧对地下室外墙的约束,有效减少甚至消除外墙的收缩裂缝,同时其本身也具有防水作用,能增强地下室外墙单支模区域防渗漏效果,亦可对支护渗漏处进行堵漏处理。
1.一种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支护桩,相邻所述支护桩之间设置有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相邻所述支护桩之间位于所述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的内侧端设置有桩间加筋网,所述桩间加筋网的内侧端、所述支护桩的内桩面设置有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所述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的内侧端设置有防水卷材层,所述防水卷材层的内侧端设置外墙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泡聚氨酯喷涂层和第二发泡聚氨酯喷涂层均为mdi发泡聚氨酯喷涂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间加筋网通过l型锚固钢筋进行锚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层采用自粘型防水卷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外墙单侧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间加筋网的规格为t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