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特别涉及一种倒虹吸溢流堰结构。
背景技术:
1、溢流堰是修筑于河床上一种建筑物,多采用混凝土浇筑。溢流堰上设有溢流通道进行溢流,长期过流的溢流通道内有大量的淤积物堆积,极大地影响了溢流通道的溢流效果,因此需要间隔一定时间对溢流通道进行检修。
2、现有技术主要通过在溢流通道上设置检修盖板和闸门,检修时关闭闸门,切断上游库区的水流并排出溢流通道内的水流,然后打开检修盖板进入溢流通道进行检修。
3、然而,当闸门出现损坏时,上游库区的水流进入溢流通道内,加大了检修作业的难度和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倒虹吸溢流堰结构。
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包括堰体、溢流通道、检修通道和倒虹吸管;
3、所述堰体设置在河床上;
4、所述溢流通道贯穿所述堰体,且所述溢流通道的迎水口和排水口分别与上游水面和下游水面相接;
5、所述检修通道设置在堰体上,与所述溢流通道连通;
6、所述倒虹吸管的管身设置在所述堰体的底部与河床之间,且所述倒虹吸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上游水面和下游水面相接。
7、所述管身的内部设有启闭模块。
8、所述启闭模块包括第一闸门和拉杆;
9、所述第一闸门设置在所述管身的内部;
10、所述拉杆的一端与第一闸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堰体,设置在堰体顶部。
11、所述溢流通道内设有第二闸门。
12、所述倒虹吸管的数量为多个;
13、多个倒虹吸管的管身并排设置于所述堰体的底部与河床之间。
14、所述溢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15、多个溢流通道以阵列、并排或并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堰体上。
16、所述倒虹吸溢流堰结构还包括石笼;
17、所述石笼设置在河床上,且在水平方向上距所述堰体预设距离。
18、所述倒虹吸溢流堰结构还包括土工布;
19、所述土工布设置在河床与所述石笼之间。
20、所述倒虹吸溢流堰结构还包括混凝土垫层;
21、所述混凝土垫层设置在所述堰体的底部与所述管身之间。
22、所述倒虹吸溢流堰结构所述石笼的厚度为40~60cm。
2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堰体底部与河床之间设置倒虹吸管,并将倒虹吸管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与上、下游水面相接,在对溢流通道进行检修前,可利用倒虹吸管将上游库区的水排空,使得检修作业更加方便和安全;进一步地,倒虹吸管也可用于在汛期调节水位,提升溢流堰的防洪能力;
25、(2)本实用新型在溢流通道和倒虹吸管内均设置闸门,在干旱期关闭闸门,可稳定上游库区水体,为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生产提供水源;在汛期快速泄洪,降低堰体坍塌风险;
26、(3)本实用新型在堰体上下游预设范围内的河床上设置石笼护底,石笼可过滤泥沙,避免泥沙对堰体造成冲蚀。
1.一种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堰体、溢流通道、检修通道和倒虹吸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身的内部设有启闭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启闭模块包括第一闸门和拉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通道内设有第二闸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虹吸管的数量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石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土工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凝土垫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倒虹吸溢流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的厚度为40~6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