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07401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包括:设在泵房底部的集水池,沿泵房纵向并排布设的若干预留管道孔与吊装孔,所述集水池的外墙设于车行道孔底板以下位置;泵房与车行道孔之间通过中隔墙隔开;所述中隔墙自泵房顶板处延伸至集水池的底板,中隔墙的墙体下部设置水孔和人孔;泵房与集水池之间通过泵房中板分隔,泵房中板以下设置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纵梁;车行道孔底板上间隔设有至少三道具有坡度的横截沟。采用本发明,减少了雨水泵房横向占地宽度,大大改善了地下管线搬迁所需的空间,并能节约工程总投资。
【专利说明】
附建式雨水泵房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明挖隧道通常设置一处雨水栗房。雨水栗房的主要作用是将由隧道汇集而来的积水排出隧道。栗房的结构尺寸由潜水栗的台数、吊装操作空间和集水池的集水面积共同确定。
[0003]如图1所示,栗房300’和车行道孔100’之间的隔墙上设有门洞,潜水栗等设备均从该处运输至栗房内。然后借助栗房内的纵向导轨,潜水栗被运输至中板的栗孔位置并下放至集水池200’内安装就位。此外,每个潜水栗吊装孔边上需设置一个预留管道孔I’。
[0004]传统雨水栗房结构预留管道孔I’和吊装孔2’横向并排(如图1所示),造成集水池以上横向空间需求加大,进而使得雨水栗房处横向占地宽度较大。在城市道路下修建明挖隧道,道路两侧往往存在较多的地下管线。局部雨水栗房处横向占地宽度决定了地下管线的改迀空间。
[0005]因此,这种传统雨水栗房结构往往横向占地宽度较大,缩小了管线的可改迀空间,增加了管线搬迀的难度,甚至可能阻碍工程的实施。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保证雨水栗房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小雨水栗房横向占地空间,增加管线改迀所需的地下空间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包括:设在栗房底部的集水池,沿栗房纵向并排布设的若干预留管道孔与吊装孔,所述集水池的外墙设于车行道孔底板以下位置(集水池的外墙同时形成栗房外墙);
[0007]所述栗房与车行道孔之间通过中隔墙隔开;所述中隔墙自栗房顶板处延伸至集水池的底板,所述中隔墙的墙体下部设置水孔和人孔(使得集水池内水体连通,并保证集水池内杂物清理时人员的进出;优选的,水孔、人孔与潜水栗的位置相对应;
[0008]所述栗房与集水池之间通过栗房中板分隔,在所述栗房中板以下设置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纵梁(使得栗房外侧墙的侧向土压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行道孔底板)。
[0009]所述车行道孔底板上间隔设有至少三道具有坡度的导流槽沟(例如I%的坡度的横截沟,以将水流引向集水池方向。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栗房隔墙设两处门洞(以方便潜水栗的运输)。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导流槽沟的端头、靠近集水池的上方设置若干落水孔。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栗房外侧墙和车行道孔底板相连接。这样,可使得栗房外侧墙的侧向土压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行道孔底板。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栗房的顶部还设有压力井。当然,还可以设有其它附属设施。
[001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6]1.采用本发明减少了雨水栗房横向占地宽度(经验证,本发明的雨水栗房结构可节约横向占地宽度2.0m),大大改善了地下管线搬迀所需的空间。
[0017]2.同时,本发明的结构还减少了管线搬迀的难度,加快工程的顺利实施。
[0018]3.在管线翻排困难的地区,可大大减少搬迀量,节约工程总投资,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0019]4.由于管线搬迀的顺利实施,缩短管线的搬迀时间,进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002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现有的雨水栗房结构图。
[0022]图2为本发明的栗房中板的平面结构图。
[0023]图3为图2中A-A向示意图。
[0024]图4为图2中B-B向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现有技术:
[0027]预留管道孔I’;吊装孔2’ ;车行道孔100’ ;集水池200’ ;栗房300’
[0028]本发明:
[0029]预留管道孔I;吊装孔2;集水池外墙3;车行道底板4;中隔墙5;水孔6;人孔7;栗房中板8;横梁9;纵梁10;车行道孔侧墙11;横截沟12;门洞13;车行道孔100;集水池200;栗房300;压力井4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举出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0031 ] 实施例
[003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包括:设在栗房300底部的集水池200,沿栗房纵向并排布设的若干预留管道孔I与吊装孔2,所述集水池200的外墙设于车行道孔底板4以下位置(同时形成栗房外墙);中隔墙5自栗房顶板处向下延伸直至集水池的底板。中隔墙墙体下部设置水孔6和人孔7,使得集水池内水体联通,并保证集水池内杂物清理时人员的进出。水孔6(人孔7)与潜水栗的位置相对应。
[0033]本发明将预留管道孔I与吊装孔2呈纵向并排布设,可增加栗房结构的纵向长度,以减少栗房横向占地宽度。
[0034]为保持集水池使用宽度不变,集水池外墙3设置于车行道孔底板4以下。
[0035]另外,在栗房中板8以下设置有横梁9,横梁9的两端(S卩:分别连接栗房外侧墙14和车行道孔底板4)设置有纵梁10,使得栗房外侧墙的侧向土压力均匀地传递至车行道孔底板4。
[0036]本发明由于减少了栗房横向跨度,中隔墙、集水池底板厚度均可作适当优化。
[0037]进一步地,在栗房隔墙设两处门洞,以方便潜水栗的运输。
[0038]如图2?图4所示,车行道孔底板4上设三道导流槽沟,例如横截沟12,横截沟12设有I %的坡度,将水流引向集水池200方向。
[0039]另外,在横截沟12的端头、靠近集水池200上方设置落水孔,使得雨水汇集至集水池中。
[0040]经验证,本发明的雨水栗房结构可节约横向占地宽度2.0m,大大改善了地下管线搬迀空间。
[0041]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为:
[0042]1.浇筑集水池的底板、栗房中板8以下栗房外侧墙和隔墙、车行道孔结构底板(又称:车行道孔底板4);浇筑过程中注意预留孔洞。
[0043]2.浇筑车行道孔侧墙11、车行道孔隔墙、中隔墙5、栗房中板8及横梁9、纵梁10。浇筑过程中注意预留孔洞。
[0044]3.浇筑车行道孔100和栗房顶板。浇筑过程中注意预留孔洞。
[0045]4.最后浇筑栗房300以上压力井400等附属设施。
[0046]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0047]1.减少了雨水栗房横向占地宽度,大大改善了地下管线搬迀所需的空间。
[0048]2.减少了管线搬迀的难度,加快工程的顺利实施。
[0049]3.在管线翻排困难的地区,可大大减少搬迀量,节约工程总投资。
[0050]4.管线搬迀的顺利实施,缩短管线的搬迀时间,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0051]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附建于车行道孔一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在栗房底部的集水池,沿栗房纵向并排布设的若干预留管道孔与吊装孔,所述集水池的外墙设于车行道孔底板以下位置; 所述栗房与车行道孔之间通过中隔墙隔开;所述中隔墙自栗房顶板处延伸至集水池的底板,所述中隔墙的墙体下部设置水孔和人孔; 所述栗房与集水池之间通过栗房中板分隔,在所述栗房中板以下设置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纵梁;及 所述车行道孔底板上间隔设有至少三道具有坡度的导流槽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栗房隔墙设两处门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流槽沟的端头、靠近集水池的上方设置若干落水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侧墙和车行道孔底板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附建式雨水栗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栗房的顶部还设有压力井。
【文档编号】E03F5/22GK105863040SQ20161023981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8日
【发明人】王印昌, 吴晓庚, 姜弘, 季洪金, 李庭平, 王新, 马姣蓉, 林涛, 黄仲歆, 王聪
【申请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