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塔基,具体是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地下煤层被开采以后,其上方覆盖的岩层会失去支撑,采区周围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掉,这就会引起岩体内应力的重新分布,使岩层产生移动、变形和或其他破坏的情况,当开采面积达到一定范围后,起始于采场附近的破坏情况将扩展到地表,从而会引起地表的移动与变形。这样,由于地下煤矿采动区地质结构的变化,对输电铁塔的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抵抗地表的水平拉伸变形和地表的压缩变形,运作单位对输电危险部分常常采用复合板防护板基础的方法,但现有设计方案中的基础存在着材料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效益不相平衡和、建设费用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其抗变形能力强,制作成本低,其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材料成本,还能使基础的重量较轻。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包括防护大板、独立基础,所述防护大板内部设有井字形的防护主体,该防护大板在井字形防护主体之外的区域设有多排纵向及横向分布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隔距离的圆柱形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均设有与其相适配泡沫圆柱,所述井字形防护主体的四个交点之上均设有卵石粗砂垫层,所述卵石粗砂垫层上均设置有所述的独立基础。
[000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泡沫圆柱安置在井字形防护主体之外的区域,能够在保证抗变形机理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浇灌混凝土的用量,不仅可以节省材料、减轻了整体基础的重量,而且更便于施工,其可靠性好、整体造价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满足了经济效益与技术效果的同步优化。
[0006]所述防护大板的厚度为400mm。
[000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防护大板的厚度为400mm,这样能保证该防护大板的承重强度。
[0008]所述圆柱形容置空间的孔径不大于300mm。
[000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圆柱形容置空间的孔径不大于300mm,这样能确保防护大板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护大板的俯视图。
[0012]图中:1、独立基础,2、卵石粗砂垫层,3、防护大板,4、泡沫圆柱,5、防护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包括防护大板3、独立基础1,所述防护大板3内部设有井字形的防护主体5,该防护大板3在井字形防护主体5之外的区域设有多排纵向及横向分布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隔距离的圆柱形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均设有与其相适配泡沫圆柱4,所述井字形防护主体5的四个交点之上均设有卵石粗砂垫层2,所述卵石粗砂垫层2上均设置有所述的独立基础I。通过将泡沫圆柱4安置在井字形防护主体5之外的区域,能够在保证抗变形机理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浇灌混凝土的用量,不仅可以节省材料、减轻了整体基础的重量,而且更便于施工,其可靠性好、整体造价低、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满足了经济效益与技术效果的同步优化。
[0015]为了保证防护大板3有良好的承重强度,所述防护大板3的厚度为400mm。
[0016]为了确保防护大板3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所述圆柱形容置空间的孔径不大于300mmo
【主权项】
1.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包括防护大板(3)、独立基础(I),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大板(3)内部设有井字形的防护主体(5),该防护大板(3)在井字形防护主体(5)之外的区域设有多排纵向及横向分布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隔距离的圆柱形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均设有与其相适配泡沫圆柱(4),所述井字形防护主体(5)的四个交点之上均设有卵石粗砂垫层(2),所述卵石粗砂垫层(2)上均设置有所述的独立基础(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大板(3)的厚度为4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容置空间的孔径不大于3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铁塔中空复合板基础结构,包括防护大板(3)、独立基础(1),所述防护大板(3)内部设有井字形的防护主体(5),该防护大板(3)在井字形防护主体(5)之外的区域设有多排纵向及横向分布且相互之间具有间隔距离的圆柱形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均设有与其相适配泡沫圆柱(4),所述井字形防护主体(5)的四个交点之上均设有卵石粗砂垫层(2),所述卵石粗砂垫层(2)上均设置有所述的独立基础(1)。本实用新型的抗变形能力强,制作成本低,其不仅能有效地减少材料成本,还能使基础的重量较轻。
【IPC分类】E02D27-42
【公开号】CN204608817
【申请号】CN201520213203
【发明人】李仁庆, 舒前进, 贺倩倩, 马振伟, 李鸿岷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