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 (生物学耗氧量)、C0D (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尚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尚广、优质、尚效的目的。
[0003]大湖湖汊中天然茭草生长旺盛,在致密的茭草生长区域,水体流动性差,水中含氧量很低,氨氮及硫化氢含量较高,PH值下降;由残饵和腐殖质沉积形成的淤泥深厚,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含量超出洁净水面的2?3倍。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鲤鱼苗和沟餘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1.78mg / L和2.76mg / L,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在对鱖鱼毒性试验中,24小时LC50为0.92mg / L,48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0.49mg / L和0.32mg / L,为此认为鱖鱼养殖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0.032mg / L以下,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0.05?0.1mg / L0当氨氮达到0.05?0.2mg / L时,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如沟鲶在含有0.05?1.0mg / L氨态氮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0.5mg / L时,生产量减半。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氨氮应控制在0.021mg /L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氨氮的安全标准为0.016mg / L0池塘养殖中使用增氧机控制池水中氨氮的措施在大湖养殖中不能适用;使用光合细菌泼洒,只有一定的短期效果。少量种植水生浮游植物如水葫芦等,种植面积不超过1-5%时,可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但天然茭草象一片片密不透风的天然丛林,阻止水体流动,屏蔽有毒有害物质与外界交换,使得茭草密布水域水质恶化,破坏水体生态,大大降低养殖效益。
[0004]改良大湖养殖的湖汊天然茭草区域的水质,是大湖水产养殖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为改良大湖养殖的湖汊天然茭草区域的水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通过在湖汊茭草密生区域开挖沟系,促进茭草密生区域与大湖水体自然循环,改良水体养殖生态,变害草为益草,大幅提高大湖水产养殖效益。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7]—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沟系由沿岸线开挖的横沟和与所述横沟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组成;所述横沟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3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50-200米;所述纵沟与所述横沟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沟宽2-4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
[0008]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横沟沟宽为2米,纵沟沟宽为3米,横沟之间相距100米。此时改良效果较好。
[0009]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的横沟和纵沟的平面分布通常呈十字形、丁字形、丰字形、E字形或井字形,也可以呈不规则交叉分布。具体分布状态随湖汊形状和茭草生长状况及湖底土质而定,只要能够实现自然循环,改良水质的效果。
[0010]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横沟和/或纵沟沟铺垫一层鹅卵石,有助于改良水质。
[0011]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横沟和/或纵沟两侧设置栅栏,有助于控制旺盛生长的茭草向沟中生长,防止茭草掩没、覆盖沟面,阻碍水体自然循环。
[0012]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每隔3-5年清淤一次,防止淤泥阻塞沟道。
[0013]本实用新型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的分布根据所在湖汊的茭草生长分布情况加密或延伸。如果最初治理时因茭草稀疏或无茭草尚未开挖沟道,当茭草生长密集需要治理时,应及时开挖沟系,并与原沟系贯通,保持与湖心相连,确保水体能自然循环。
【附图说明】
[0014]图1: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示意图。
[0015]图1中:11—岸线,12—茭草,21—横沟,31—纵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0017]实施例1: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由沿岸线11开挖的横沟21和与所述横沟21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31组成;所述横沟21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100米;所述纵沟31与所述横沟21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12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31沟宽3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
[0018]实施例2:—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由沿岸线11开挖的横沟21和与所述横沟21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31组成;所述横沟21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3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200米;所述纵沟31与所述横沟21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12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31沟宽4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所述横沟21与纵沟31的平面分布形状呈E字形。
[0019]实施例3:—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由沿岸线11开挖的横沟21和与所述横沟21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31组成;所述横沟21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50米;所述纵沟31与所述横沟21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12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31沟宽2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所述横沟21与纵沟31的平面分布形状呈丰字形,所述横沟21与纵沟31沟底各铺一层20-30厘米的鹅卵石。
[0020]实施例4: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所述沟系由沿岸线11开挖的横沟21和与所述横沟21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31组成;所述横沟21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200米;所述纵沟31与所述横沟21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12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31沟宽4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所述横沟21与纵沟31的平面分布形状呈井字形。所述纵沟两侧各设置一排用竹片制作的栅栏。
【主权项】
1.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沟系由沿岸线开挖的横沟和与所述横沟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组成;所述横沟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3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I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50-200米;所述纵沟与所述横沟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沟宽2-4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沟沟宽为2米,纵沟沟宽为3米,横沟之间相距100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沟系的横沟和纵沟呈十字形、丁字形、丰字形、E字形或井字形分布。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沟和/或纵沟沟铺垫一层鹅卵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沟和/或纵沟两侧设置栅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一种大湖养殖的湖汊茭草治理的沟系,由沿岸线开挖的横沟和与所述横沟相交叉并延伸向湖心的纵沟组成;所述横沟在枯水期紧靠岸线,沟宽2-3米,沟深为挖除淤泥至硬底土,且在枯水期水深不低于1米;横沟与横沟之间相距50-200米;所述纵沟与所述横沟交叉相连并向湖心延伸,长度超出茭草生长密集区,所述纵沟沟宽2-4米,沟深以挖除湖底淤泥为度。通过在湖汊茭草密生区域开挖沟系,促进茭草密生区域与大湖水体自然循环,改良水体养殖生态,变害草为益草,大幅提高大湖水产养殖效益。
【IPC分类】E02B3/00
【公开号】CN204738270
【申请号】CN201520180928
【发明人】王火生
【申请人】王火生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