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负荷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00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耐负荷材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负荷材料c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使用这类耐负荷材料的物品,已知的是防护结构物,作为该防护结 构物已知有在防护落石、雪崩、泥石流等的防护结构物等中,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支柱,在各 支柱之间设置水平绳缆材料,通过挂于水平绳缆材料的金属丝制网将各支柱间拦住的防护 栅栏(例如专利文献1);在各支柱间多级设置混凝土制或金属制等形成的横杆的防护栅 栏;使用如下支柱的防护栅栏,所述支柱为在斜面上以规定的间隔直立设置且挂有防护网 的防护栅栏用支柱,其中,支柱的下端处于斜面上,通过固定用绳缆将设在斜面的锚栓和前 述支柱的下部之间连接,从而规定位置(例如专利文献2);通过固定用绳缆将前述锚栓以 及支柱的上部和下部之间连接而成的吊栅栏式的防护栅栏(例如专利文献3)等;前述支柱 使用的是钢管。此外,还存在构成如下的防护结构物由形成在斜面上的护壁、贯通前述护壁并插 入地基(ground)的以单臂支撑方式支撑从护壁突出的部位的主要结构部件、和设在从前 述护壁伸出的主要结构部件间的水泥板(floor slab)构成(例如专利文献4),前述结构主 结构材料使用的是钢管。如上所述,防护结构物部件中使用钢管,此外,就落石防止栅栏的支柱而言,已知 有配置用外皮材料包覆的非砌合(Unbonded)型PC钢材并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而制得的 支柱(例如专利文献5);以及在双重钢管的内部分别填充填充材料且所示填充材料使用水 泥浆、灰泥等的支柱(例如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6-17322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248515号公报(第0013段)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8-184014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1-323416号公报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平6-146225号公报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平9-203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述专利文献所述,内部填充有混凝土的填充钢管与中空钢管相比,能够提高 刚性。但是,其存在如下问题填充钢管受到冲击力等负荷、通过弯曲力矩而产生应变 时,断面处不易发生变形,在承受拉伸力的断面侧混凝土的拉伸应力低,因而,钢管容易发生断裂;此外,如果早期发生断裂则屈服强度急剧降低且能量吸收效率降低。进而,即使是钢管弹性范围内的应变,也在产生拉伸应力一侧产生龟裂,因而负荷 消除后,塑性变形导致的应变也容易残留,并存在屈服强度降低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变形时能量吸收效果好的耐负荷材料。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耐负荷材料具有金属制的外管、和配置在该外管内的多根金属制内部 管,对前述多根内部管进行定位配置,该耐负荷材料如下构成前述外管和内部管的断面为 圆形,通过弯曲力矩而产生塑性变形时,前述内部管变形成扁平状。此外,本发明中,耐负荷材料具有3根以上前述内部管。此外,本发明中,对前述多根内部管进行定位的定位手段为填充于前述外管内表 面和内部管外表面之间的填充材料。此外,本发明中,前述外管和前述内部管为钢管。此外,本发明中,内部管的厚度比前述外管的厚度薄。此外,本发明中,前述填充材料是水泥系填充材料。此外,本发明中,以前述内部管彼此的外表面贴近的方式进行配置。此外,本发明中,前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部管在2处以上贴近。此外,本发明中,在以外表面贴近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多根前述内部管所围成的范 围内,配置有其它内部管。此外,本发明中,前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部管在6处以上贴近。此外,本发明中,在前述外管的内表面侧,与该外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 配置多根前述内部管。此外,本发明中,与前述外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3根以上前述内部管。发明效果就现有填充钢管而言,其内部的填充材料会产生龟裂,并且外管受内部的填充材 料约束,无法发生断面变形,因此存在应力局部性集中在钢管的断面的问题,为解决该问 题,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完成了本申请的发明。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多根内部管来提高屈服强度且承受负荷时内部管的断面发生 塑性变形而变成扁平状,从而外管也能够塑性变形,应力不会局部性地集中在外管,能够提 高能量吸收效果。此外,由于具有3根以上内部管,因此与以往相比,能量吸收效果得到提高。此外,由于定位手段为填充材料,因此能够通过在外管内填充填充材料,而简单地 定位多根内部管。此外,外管和前述内部管为钢管,由于钢管为具有韧性的材质,即使变形也能够防 止屈服强度的急剧降低。能够获得稳定的能量吸收效果。此外,内部管的厚度比前述外管的厚度薄,因此直径小的内部管更容易变形成扁 平状。此外,前述填充材料为水泥系填充材料,因此廉价且易于处理。
此外,通过使内部管彼此贴近,由此,当施加负荷时,内部管彼此碰撞、相互引起变 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前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部管在2处以上贴近,从两侧碰撞内部管,因 此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在以外表面贴近的方式进行配置的多根前述内部管所围成的范围内,配置 有其它内部管,因而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前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部管在6处以上贴近,内部管彼此碰撞,因而 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直径相同时,能够以1根内部管与其 它6根内部管贴近的方式配置,是效率最高的配置。此外,在前述外管的内表面侧,与该外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多根 前述内部管,以多根并列的内部管处于承受负荷时的拉伸区域的方式使用耐负荷材料,从 而能够通过这些内部管对抗拉伸力。此外,与前述外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3根以上前述内部管,因此 能够通过3根以上内部管高效应对前述拉伸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断面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实验中使用的耐负荷材料的正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实施品的实验结果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弯曲力矩和载荷点旋转角的关系的图表。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载荷点处位移和吸收能量的关系的图表。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断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断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断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断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断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断面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断面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断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 耐负荷材料2:外管21 外表面3、3A、3B 内部钢管(内部管)31:内表面4 填充材料(定位手段)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参照附图同时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予以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此外,以下说明的全部特征未 必均为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各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耐负荷材料而获 得以往所没有的耐负荷材料,对该耐负荷材料进行说明。实施例1下面,参照图1 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耐负荷材料1 具有由钢管构成的外管2 ;配置在该外管2内的多根金属制内部管即内部钢管3、3A、3B…; 以及作为定位手段的填充在外管2的内表面21与内部钢管3的外表面31之间的填充材料 4。予以说明,内部钢管3、3A、3B…均为构成相同的钢管,通常其与前述外管2相比壁厚较 薄。此外,可以利用间隔物等构成定位手段;或者通过选择内部钢管3、3A、3B…的直径而使 内部钢管3、3A、3B…略显密集地插入配置到外管2内的情况下,内部钢管3、3A、3B…自身成 为定位手段。前述外管2和内部钢管3的断面为圆形,呈中空状,使多根直径相同的前述内部钢 管3、3A、3B…贴近而配置成近似六角形的蜂巢状,这些内部钢管3、3A、3B…的外表面31以 接触的方式而配置。具体而言,在前述外管2的中心配置1根内部钢管3,以与该中心的内 部钢管3A的外表面31接触的方式配置6根内部钢管3A、3A…,这6根内部钢管3A、3A…彼 此之间相邻者彼此接触。因此,中心处的内部钢管3与6根内部钢管3A、3A…接触,前述中 心处的内部钢管3位于这6根内部钢管3A、3A…所围成的范围内。进而,以包围这6根内部钢管3A、3A…的周围的方式,配置12根内部钢管3B、 3B…,该外侧的内部钢管3B彼此之间相邻者彼此接触。此外,3根内部钢管3B、3B、3B以与 通过外管2的中心的断面中心线S平行的方式并列,位于中间的内部钢管3B与2根内部钢 管3A接触,两侧的内部钢管3B、3B与1根内部钢管3A接触。因此,内部钢管3A与内部钢管3、相邻的2根内部钢管3A、3A以及3根内部钢管 3B、3B、3B这6根贴近并接触。此外,如上所述,3根并列的内部钢管3B、3B、3B中的位于中 间的内部钢管3B与2根内部钢管3A以及两侧的内部钢管3B、3B这4根贴近并接触,3根并 列的内部钢管3B、3B、3B中的两侧的内部钢管3B与1根内部钢管3A、相邻的内部钢管3B、 3B这3根贴近并接触。此外,在该例中,内部钢管3、3A、3B、3C的外径为外管2的外径的1/5 以下。在该例中,内部为中空的空间,以使得前述内部钢管3、3A、3B能够变形。这样,通 过采取中空方式,耐负荷材料1能够减轻重量。予以说明,不一定要形成不在内部填充填充 材料的空间,只要内部钢管3、3A、3B能够变形,则也可以填充其它填充材料。S卩,内部钢管 3、3A、3B可以为中空,也可以填充有能够变形的填充材料,该能够变形的填充材料使用至少 比内部钢管3、3A、3B更软的材料。用作定位手段的前述填充材料4,可例示出水泥系的填充材料,可使用例如灰泥、 混凝土等,此外只要是能够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固化或者形状确定的填充材料则可以使用各 种材料。此外,作为耐负荷材料1能够应用的一个例子,可用于落石防护栅栏,如图2所示, 将下部相对于地面G埋设而固定,将上部用作突出至地上部的支柱,将多根支柱隔着间隔 竖立在地面G上,通过网将这些多根支柱间拦住,从而形成落石防护栅栏。接着对实验例进行说明。对实验中使用的材料进行说明时,实施品中,外管2是外径为318. 5毫米、壁厚6. 0毫米的钢管,内部钢管3、3A、3B…外径为60. 5毫米、壁厚3. 2毫 米,填充材料为灰泥。比较品是在不具有内部钢管的外径318. 5毫米、壁厚6. 0毫米的钢管 中填充有灰泥的填充钢管。各个外管2和内部钢管3为6米。予以说明,外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盖体101,由 钻通外管2的注入孔102填充灰泥。对实施品和比较品的两端进行支撑,对其中央施加负荷F,结果获得图4的图,纵 轴表示载荷点的力矩,横轴表示载荷点的旋转角度9。如该图的左侧所示,可知实施品的比 例范围更大、屈服强度更高。此外,确认实施品的弹性变形范围达到400kN_m左右,与此相对,比较品的弹性 变形范围达到200kN-m左右,超过该值则引起塑性变形。这意味着施加超过200kN-m的 负荷时,即使消除负荷,塑性变形导致的应变也会残留,此后再次通过落石等施加负荷时, 屈服强度将比设计时降低。相对于这种情况,实施品弹性变形范围更宽,因而例如施加 200kN-m左右的负荷后,消除该负荷,然后,即使再施加负荷,对于屈服强度的可靠性也高。 这是由于,填充钢管产生弯曲时,内部的填充材料即灰泥中,在拉伸区域侧产生龟裂,即使 消除负荷也不能获得灰泥带来的强度。此外,在图4中,能量吸收量对应于图与力矩0的轴所围成的面积,实施品的该面 积与比较品相比是极大的,并且比较品在旋转角为22deg左右即断裂,相对于此,实施品即 使旋转角超过35deg也不断裂,可知实施品能量吸收效率优异。图5为横轴取前述载荷点处的位移、纵轴取吸收能量而获得的图,表明实施品比 比较品的吸收能量大。此外,使用图3考察实施品和比较品的能量吸收量的差异。实施品与比较品相比 能量吸收量大的理由,可知为比较品的填充钢管不仅灰泥上产生龟裂、强度降低,而且钢 管即外管2的断面变形受灰泥的约束,S卩外管2无法向扁平方向变形,应力集中在拉伸区域 侧的断面而从此处断裂;相对于此,如图3所示,实施品中内部钢管3变形成扁平状而吸收 能量的同时,外管2其断面也能变形成扁平状,全体能够高效地吸收能量。此外,外管2和 内部钢管3、3A、3B以断面形状在前述负荷F的方向上变窄且在与前述负荷F方向正交的 方向上变宽的方式大幅度变形。此外,可知以往的双重钢管中填充有填充材料者(未图 示),其内部的钢管的变形量少,相对于这种情况,实施品的内部钢管3、3A、3B变形时,以直 径方向的上下中间相接近的方式被破坏,即变形为近似⑴,因而变形量大,从而能量吸收量 变大。并且,通常拉伸区域或压缩区域的断面外侧的变形较大,但由于多根内部钢管3、3A、 3B密集配置,因而中央的内部钢管3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这种情况下,耐负荷材料1产生弯曲力矩时,相邻的内部钢管3、3A、3B彼此 碰撞而变形,同时介由位于内部钢管3、3A、3B之间的填充材料4而使内部钢管3、3A、3B变 形,因此与内部钢管3、3A、3B之间为中空相比,更优选填充有填充材料4。并且,通常的钢管局部压曲时,受弯曲承载力会极度降低。为防止这种情况而存在 在钢管内部填充混凝土的填充钢管,该填充钢管虽能够抑制断面形状被破坏所导致的受弯 曲承载力降低,但变形仍进行时,由于内部填充的混凝土无法变形,因而应变集中在外侧的 钢管处,钢管断裂后将发生脆性破坏。相对于此,关于本实施例的耐负荷材料1而言,在内部配置有内部钢管3、3A、3B的
7外管2通过弯曲而变形,即使外管2的断面形状被破坏,也能够抑制受弯曲承载力的降低。 进而,具有通过内部钢管3、3A、3B被破坏而不会使应变集中在外管2的特征。其机理是由 于钢材自身是具有韧性的材质以及即使断面形状被破坏、断面性能改变也不会发生屈服强 度的急剧降低。并且,通过耐负荷材料1的断面形状变化而具有较大的能量吸收性能。此 外,外管2和内部钢管3、3A、3B的断面形状为圆形,因而以上下方向变短、左右方向变长的 方式变形,例如,以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左右方向的长度为65%以下、优选为60%以下 的方式变形。这种情况下,可以是多根内部钢管3、3A、3B中的至少1根发生在上述范围内 的变形。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耐负荷材料具有金属制的外管2和配置在 该外管2内的多根金属制内部管即内部钢管3、3A、3B,对多根内部钢管3、3A、3B管进行定位 配置;且如下构成外管2和内部钢管3、3A、3B断面为圆形,在由于规定值以上的力所产生 的弯曲力矩而产生塑性变形时,内部钢管3、3A、3B变形成扁平状,因此通过多根内部钢管 3、3A、3B提高了屈服强度,且承受负荷时内部钢管3、3A、3B变形成扁平状,从而外管2也能 够变形,应力不会局部性地集中在外管2,能量吸收效果得到提高。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由于具有3根以上前述内部管,与以 往相比能量吸收效果得到提高。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用于对多根内部钢管3、3A、3B进行 定位的定位手段为填充在外管2的内表面21和内部钢管3、3A、3B的外表面31之间的填充 材料4,因此,通过在外管2内填充填充材料4,能够简单地定位多根内部钢管3、3A、3B。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外管2和内部钢管3、3A、3B为钢管, 由于钢管为具有韧性的材质,因此即使变形也能够防止屈服强度的急剧降低。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3A、3B的厚度比前述外 管2的厚度薄,因此直径小的内部钢管3、3A、3B容易变形成扁平状。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前述填充材料4为水泥系填充材料, 因此廉价且易于处理。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以内部钢管3、3A、3B彼此的外表面 31贴近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通过使内部钢管3、3A、3B彼此贴近,当施加负荷时,内管3、 3A、3B彼此碰撞、相互引起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3A、3B的外表面31与其 它内部钢管在2处以上贴近,从两侧碰撞内部钢管3、3A、3B,因此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 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在以外表面21贴近的方式进行配置 的多根内部钢管3B的范围内,配置有其它内部钢管3、3A,因而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变 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3A的外表面与其它内部 钢管3、3A、3B在6处以上贴近,因而内部钢管3、3A、3B彼此碰撞,当施加负荷时,相互引起 变形而能够吸收能量。此外,直径相同时,能够以1根内部钢管3与其它6根内部钢管3A 贴近的方式配置,因此是效率最高的配置。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在外管2的内表面侧,与该外管2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多根内部钢管3、3A、3B,本实施例中,并列2根内部钢管 3A,并列3根内部钢管3B,因而,通过以多根并列的内部钢管3A、3B处于承受负荷时的拉伸 区域的方式使用耐负荷材料1,从而能够通过这些内部钢管3A、3B对抗拉伸力。此外,这样,与权利要求相应地,本实施例中,与外管2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 并列配置3根以上前述内部钢管3B,因此能够通过3根以上内部钢管3B高效应对前述拉伸 力。此外,作为实施例上的效果,多根内部钢管3、3A、3B密集、无间隙地配置成蜂巢
状,通过具有蜂巢状配置的内部钢管3、3A、3B,而成为屈服强度和能量吸收效果优异的产 p
BFI o实施例2图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 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在外管2内配置有中心处的内部钢管3、和包围该 内部钢管3的周围的6根内部钢管3A…,外管2内填充有填充材料4,此外,略密集地配置 内部钢管3、3A。此外,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3A的外径为外管2的外径的1/3以下。这样,本实施例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本实施例中,与外管2的 断面中心线S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2根内部钢管3A、3A。实施例3图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 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2相比,外管2的直径减小,或者内部钢 管3、3A的直径变大,以内部钢管3A与外管2略接触的方式构成,从而对多根内部钢管3、3A 进行定位。此外,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3A的外径为外管2的外径的1/3以下。这样,本实施例发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本实施例中,与外管2的断 面中心线S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2根内部钢管3A、3A。此外,以内部钢管3A与外管2略接 触的方式构成,从而对多根内部钢管3、3A进行定位,内部钢管3、3A自身成为定位手段。实施例4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 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4根内部钢管3A配置在正方形的顶点位置,与外管 2的断面中心线S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2根内部钢管3A、3A,发挥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 用和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A的外径为外管2的外径的1/2以下。实施例5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 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3根内部钢管3A配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发挥与 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此外,本实施例中,内部钢管3A的外径为外管2的外径 的1/2以下。实施例6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使用上述实施例1的中心处的内部钢管3,而 在中心处填充有填充材料4,发挥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此外,该例中,省略了外管2的中央处的内部钢管3,由于其中央为施加负荷时压缩和拉伸的中心轴,因此在承受冲击负荷前的状态下,就加入内部钢管3而言,在提高强度 方面的优点变少,因此能够减少材料费用。实施例7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使用上述实施例1的中心处的内部钢管3和其 周围的6根内部钢管3A…,而在中心处填充有填充材料4,此外,略密集地配置内部钢管3A, 发挥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此夕卜,本实施例中,省略了外管2中心侧的7根内部钢管3、3A,但由于弯曲耐负荷 材料1时施加较大拉伸应力和压缩应力的是断面的外侧,因此通过在该部分集中配置内部 钢管3B,能有效提高强度。实施例8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使用上述实施例1的6根内部钢管3A…,而 填充有填充材料4,此外,略密集地配置内部钢管3A,发挥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 o此外,本实施例中,可在填充填充材料4之前,通过未图示的临时固定工具以中心 处的内部钢管3为基准将外侧的内部钢管3B临时固定,从而使制造变得容易。实施例9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9,与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因而说明时省略其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不使用上述实施例2的中心处的钢管3,而在中 心处填充填充材料4,发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予以说明,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前述实施例,可施加各种变形而实施。例如,实施例 中示意出外管和内部管使用钢管的例子,但外管和内部管除铁之外还可以是铝、不锈钢或 它们的合金,即,可使用各种金属制的管。此外,实施例中,作为填充材料示意出水泥系填充 材料,也可以填充在现场发泡的发泡苯乙烯树脂等发泡材料等作为填充材料对内部钢管进 行定位。这样,发泡材料可在较小的力下变形,因此,可以填充到内部钢管内。此外,实施例 中使用了直径相同、壁厚相同的内部钢管,但也可以改变壁厚或组合直径不同的内部钢管。 进而,外管的外表面也并非必须露出,例如也可以在双重钢管的内侧的钢管中使用本发明 的耐负荷材料。
权利要求
一种耐负荷材料,具有金属制的外管、和配置在该外管内的多根金属制内部管,对所述多根内部管进行定位配置,其特征在于,该耐负荷材料如下构成所述外管和内部管的断面为圆形,通过弯曲力矩而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述内部管变形成扁平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3根以上所述内部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多根内部管进行定位的定 位手段为填充于所述外管内表面和内部管外表面之间的填充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多根内部管进行定位的定 位手段为填充于所述外管内表面和内部管外表面之间的填充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部管为钢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部管为钢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内部管的厚度比所述外管的厚度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内部管的厚度比所述外管的厚度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材料是水泥系填充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内部管彼此的外表面贴近 的方式进行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内部管彼此的外表面贴近 的方式进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 部管在2处以上贴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以外表面贴近的方式进行配 置的多根所述内部管所围成的范围内,配置有其它内部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管的外表面与其它内 部管在6处以上贴近。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的内表面侧,与该外 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多根所述内部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耐负荷材料,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外管的断面中心线大致 平行地并列配置3根以上所述内部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变形时能量吸收效果好的耐负荷材料。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耐负荷材料具有金属制的外管2、配置在该外管2内的多根金属制内部钢管3、3A、3B,并对多根内部钢管3、3A、3B进行定位配置,因而通过多根内部钢管3、3A、3B提高了屈服强度,并且承受负荷时内部钢管3、3A、3B变形成扁平状,从而外管2也能够变形,应力不会局部性地集中在外管2,能量吸收效果得到提高。此外,通过填充在外管2的内表面21和内部钢管外表面之间填充的填充材料4,能够简单地定位多根内部钢管3、3A、3B。
文档编号E01F7/04GK101981255SQ20098011174
公开日2011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7日
发明者井上昭一, 藤井智弘, 西田阳一, 野村利充 申请人:株式会社防护工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