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坡道的优化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坡道的优化结构。
背景技术:
在山区公路的坡路上,在车辆由坡低处向坡高处行进中,当上到坡顶前由于视觉 盲区,驾驶者会看不见前方的道路情况,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为杜绝此类交通隐患,通 常采用在坡路边上设置标志牌或装设观测玻璃视镜的办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醒驾驶 者或改善其视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驾驶者视野盲区之隐患,尤 其是在夜间或雾天行车时毫无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坡道自身结构缺陷等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坡道的优化 结构,以从根本上解决驾驶者在坡路行进中的视野盲区问题,杜绝交通隐患,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坡道的优化结构,包括坡道,所述坡道上依次间隔设有若干条缓冲带,坡道的最高部位 设有显示屏,缓冲带通过传感器接入到中央控制器中,显示屏与中央控制器相连。作为优选,所述坡道为双行通道,坡道中间设有隔离带,显示屏为双面显示屏,且 设于隔离带内。作为优选,所述坡道上通有机动车,当机动车行驶在缓冲带上时,将向传感器触发 一个传感信号,该传感信号经过中央控制器处理后模拟成机动车图样显示在显示屏上,相 向行驶的机动车内司机可通过显示屏上的机动车图样信号,判断出对面有另一辆机动车驶 过来。作为优选,所述相邻的两条缓冲带之间的距离为1米。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在坡路的上坡、下坡 路面道路上间隔设有若干条缓冲带,当机动车行驶在缓冲带上时,将向传感器触发一个传 感信号,该传感信号经过中央控制器处理后模拟成机动车图样显示在显示屏上,相向行驶 的机动车内司机可通过显示屏上的机动车图样信号,判断出对面有另一辆机动车驶过来。 此方案能消除驾驶者在上坡路时的视野盲区,并克服了在夜间或雾天行车时由于光线不足 所导致的无法看清标志牌或观测玻璃视镜的不足,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
3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3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坡道的优化结构,包括坡道1,所述坡道1上依次间隔设有若干条缓冲带2,坡 道1的最高部位设有显示屏3,缓冲带2通过传感器6接入到中央控制器7中,显示屏3与 中央控制器7相连。所述坡道1为双行通道,坡道1中间设有隔离带5,显示屏3为双面显示屏,且设于 隔离带5内。所述坡道1上通有机动车4,当机动车4行驶在缓冲带2上时,将向传感器6触发 一个传感信号,该传感信号经过中央控制器7处理后模拟成机动车图样显示在显示屏3上, 相向行驶的机动车4内司机可通过显示屏3上的机动车图样信号,判断出对面有另一辆机 动车4驶过来。所述相邻的两条缓冲带2之间的距离为1米。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 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坡道的优化结构,包括坡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道(1)上依次间隔设有若干条缓冲带(2),坡道(1)的最高部位设有显示屏(3),缓冲带(2)通过传感器(6)接入到中央控制器(7)中,显示屏(3)与中央控制器(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道的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道(1)为双行通道,坡 道(1)中间设有隔离带(5),显示屏(3)为双面显示屏,且设于隔离带(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道的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道(1)上通有机动车 (4),当机动车(4)行驶在缓冲带(2)上时,将向传感器(6)触发一个传感信号,该传感信号 经过中央控制器(7)处理后模拟成机动车图样显示在显示屏(3)上,相向行驶的机动车(4) 内司机可通过显示屏(3)上的机动车图样信号,判断出对面有另一辆机动车(4)驶过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坡道的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条缓冲带 (2)之间的距离为1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路结构,公开了一种坡道的优化结构。它包括坡道(1),所述坡道(1)上依次间隔设有若干条缓冲带(2),坡道(1)的最高部位设有显示屏(3),缓冲带(2)通过传感器(6)接入到中央控制器(7)中,显示屏(3)与中央控制器(7)相连。本发明通过在坡道上间隔设有缓冲带,当机动车行驶在缓冲带上时,将向传感器触发一个传感信号,该传感信号经过中央控制器处理后模拟成机动车图样显示在显示屏上,相向行驶的机动车内司机可通过显示屏上的机动车图样信号,判断出对面有另一辆机动车驶过来。本发明能消除驾驶者在上坡路时的视野盲区,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文档编号E01F11/00GK101994282SQ20101026620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0日
发明者吴芬 申请人:无锡滨达工业创意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