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桥梁抗震阻尼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支座。
背景技术:
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是桥跨结构的支承部 分,它将桥跨结构的支承反力传递给墩台,并保证桥跨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满足变形要求。现 有的桥梁支座存在抗震性能不足、恢复调整困难等缺陷,在受到震动而发生位移或者形变 时,需要人工卸下后调校,在桥梁后期维护上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桥梁抗震阻尼支座,具有良好的抗震 性能,并可避免震后调整工序。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桥梁抗震阻尼支 座,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上锚碇板和下锚碇板,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固定设 置在上锚碇板上的顶盆和固定设置在下锚碇板上的底盆,以及设置在顶盆和底盆之间的支 撑体;所述支撑体与上顶盆和底盆均形成滑动摩擦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实现自恢复,避免了震后调整工序;可以优化结构受 力,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桥梁结构造成的毁灭性损害;可大大减少 工程造价,安装维护方便。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一幅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桥梁抗震阻尼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部件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上锚碇板10、顶盆11、下锚碇板20、底盆21、 支撑体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桥梁抗震阻尼支座,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 上锚碇板10和下锚碇板20,它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上锚碇板10上的顶盆11和固定设置在下 锚碇板20上的底盆21,以及设置在顶盆11和底盆21之间的支撑体22。所述支撑体22与 上顶盆11和底盆21均形成滑动摩擦副。通过两组滑动摩擦副将地震等因素产生的震动能 量转化为热能,实现阻尼功效,同时可优化桥梁结构受力,延长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避免 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对结构造成的毁灭性损害。单摆式结构可实现自恢复,避免了震后调 整工序。参照图1所述底盆21具有限位槽,支撑体22的下部位于该限位槽内,该限位槽的底面与支撑体22的底面为相适应的球面,且形成滑动摩擦副。所述顶盆11的底面与支撑 体22的顶面为相适应的球面,且形成滑动摩擦副。
权利要求1.桥梁抗震阻尼支座,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上锚碇板(10)和下锚碇 板(20),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上锚碇板(10)上的顶盆(11)和固定设置在下锚 碇板00)上的底盆,以及设置在顶盆(11)和底盆之间的支撑体0 ;所述支撑 体0 与上顶盆(11)和底盆均形成滑动摩擦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抗震阻尼支座,其特征是所述底盆具有限位槽,支 撑体0 的下部位于该限位槽内,该限位槽的底面与支撑体0 的底面为相适应的球面, 且形成滑动摩擦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抗震阻尼支座,其特征是所述顶盆(11)的底面与支撑体 (22)的顶面为相适应的球面,且形成滑动摩擦副。
专利摘要桥梁抗震阻尼支座,旨在提高支座的抗震性能,并避免震后调整工序。它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一对上锚碇板(10)和下锚碇板(20),其特征是它还包括固定设置在上锚碇板(10)上的顶盆(11)和固定设置在下锚碇板(20)上的底盆(21),以及设置在顶盆(11)和底盆(21)之间的支撑体(22);所述支撑体(22)与上顶盆(11)和底盆(21)均形成滑动摩擦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实现自恢复,避免了震后调整工序;可以优化结构受力,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避免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桥梁结构造成的毁灭性损害;可大大减少工程造价,安装维护方便。
文档编号E01D19/04GK201865042SQ20102057162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2日
发明者何庭国, 朱颖, 游励晖, 胡京涛, 许敏, 许智焰, 郑晓龙, 陈列, 韩国庆, 魏建 申请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