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墩柱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
背景技术:
在路桥设计技术领域,现有的墩柱配筋结构的设计方案都能符合旧的抗震设计细则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大地震后,抗震设计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最新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中规定墩柱纵向钢筋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0厘米,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应用箍筋或者拉筋固定。如图I所示,这种配筋结构上 的要求可以保证纵向钢筋I与侧向箍筋2或横向拉筋3之间形成一整体骨架。当混凝土 4受压膨胀时,纵向钢筋I也会受到混凝土 4的压力,这时这些侧向箍筋2或横向拉筋3就可以给予纵向钢筋I 一约束作用力,从而在混凝土墩柱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同时,保证混凝土墩柱的延性。在墩柱的延性抗震设计中,需要按照以上规范的要求对墩柱配置横向拉筋。但按照上述“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用箍筋或者拉筋固定”的设计规范设计后,再参见图I所示,横向拉筋3的间距会小于40厘米,这会影响到墩柱的混凝土浇注(混凝土震动头的外径一般都大于40厘米,因此无法透过横向拉筋3网格伸入内部)。但如果不按照设计规范配置横向拉筋3,则将显著削弱墩柱在塑性铰位置的变形能力。因此,在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实施后,原有的墩柱配筋结构在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要求这两方面形成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便于施工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施工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至少包括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外侧设置有多层横向设置的外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的内侧横向设置有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与所述内侧箍筋之间设置有多个拉接钢筋。较佳地,所述内侧箍筋靠近所述外侧箍筋,远离墩柱的中心线。较佳地,多个纵向设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圆形。较佳地,所述外侧箍筋、所述内侧箍筋均为圆形结构。较佳地,多个纵向设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矩形。 较佳地,所述外侧箍筋为矩形结构。较佳地,所述内侧箍筋由第一内侧箍筋、第二内侧箍筋、第三内侧箍筋、第四内侧箍筋构成;所述第一内侧箍筋、所述第二内侧箍筋、所述第三内侧箍筋、所述第四内侧箍筋分别与矩形结构的所述外侧箍筋的各边对应设置。较佳地,所述拉接钢筋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所述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固定连接。[0014]较佳地,所述拉接钢筋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挂钩。较佳地,所述拉接钢筋通过钩挂方式分别与所述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通过在外侧箍筋的内侧设置内侧箍筋,再辅以密集的拉接钢筋将外侧箍筋与内侧箍筋联系起来,与纵向钢筋一起,形成墩柱的整体钢筋骨架。当混凝土受压横向膨胀,纵向钢筋受压时,外侧箍筋、内侧箍筋都对纵向钢筋约束,确保了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了承载力,满足延性要求。于此同时,由于内侧箍筋远离墩柱的中心线,在墩柱的中心区域留出上下贯通的造作空间,有利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本实用新型按照内、外箍筋再配置密集拉接钢筋的方式配置墩柱塑性铰箍筋,极 大地提高了墩柱塑性铰区域的变形能力,特别是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提高了抗震性能,既满足了墩柱的抗震延性设计的要求,又方便了墩柱的混凝土浇注。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I是现有的一种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纵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具体实施例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包括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1,纵向钢筋I的外侧设置有多层横向设置的外侧箍筋2,外侧箍筋2的内侧横向设置有内侧箍筋3。内侧箍筋3靠近外侧箍筋2,远离墩柱的中心线。本实施例中,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I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圆形。外侧箍筋2、内侧箍筋3均为圆形结构。外侧箍筋2与内侧箍筋3之间设置有多个拉接钢筋5。拉接钢筋5的两端设置有挂钩。拉接钢筋2通过钩挂方式分别与内侧箍筋3、外侧箍筋2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首先保证了整体钢筋骨架的强度。在此基础上,当混凝土受压横向膨胀,纵向钢筋受压时,外侧箍筋、内侧箍筋都对纵向钢筋约束,确保了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高了承载力,满足延性要求。于此同时,由于内侧箍筋远离墩柱的中心线,在墩柱的中心区域留出上下贯通的造作空间,有利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I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矩形。外侧箍筋2为矩形结构。本实施例的纵断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3。内侧箍筋3由第一内侧箍筋、第二内侧箍筋、第三内侧箍筋、第四内侧箍筋构成。第一内侧箍筋、第二内侧箍筋、第三内侧箍筋、第四内侧箍筋分别与矩形结构的外侧箍筋2的各条边相互对应设置,也远离墩柱的中心线。[0030]本实施例中,拉接钢筋5也是通过两端的挂钩与外侧箍筋2、内侧箍筋3分别钩挂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拉接钢筋还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内侧箍筋、外侧箍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按照内、外箍筋再配置密集拉接钢筋的方式配置墩柱塑性铰箍筋,极大地提高了墩柱塑性铰区域的变形能力,特别是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提高了抗震性能,既满足了墩柱的抗震延性设计的要求,又方便了墩柱的混凝土浇注。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至少包括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外侧设置有多层横向设置的外侧箍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箍筋的内侧横向设置有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与所述内侧箍筋之间设置有多个拉接钢筋。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箍筋靠近所述外侧箍筋,远离墩柱的中心线。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纵向设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圆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箍筋、所述内侧箍筋均为圆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纵向设置的所述纵向钢筋围合形成的横断面为矩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箍筋为矩形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箍筋由第一内侧箍筋、第二内侧箍筋、第三内侧箍筋、第四内侧箍筋构成; 所述第一内侧箍筋、所述第二内侧箍筋、所述第三内侧箍筋、所述第四内侧箍筋分别与矩形结构的所述外侧箍筋的各边对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钢筋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所述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钢筋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挂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接钢筋通过钩挂方式分别与所述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墩柱的抗震配筋结构,至少包括多个纵向设置的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的外侧设置有多层横向设置的外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的内侧横向设置有内侧箍筋;所述外侧箍筋与所述内侧箍筋之间设置有多个拉接钢筋。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在外侧箍筋的内侧设置内侧箍筋,再辅以密集的拉接钢筋将外侧箍筋与内侧箍筋联系起来,与纵向钢筋一起,形成墩柱的整体钢筋骨架,提高了墩柱的承载力,满足延性要求,既满足了墩柱的抗震延性设计的要求,又方便了墩柱的混凝土浇注。
文档编号E01D101/26GK202626821SQ20122016323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7日
发明者郭卓明, 周成, 汪瑞 申请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