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6896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所述主路设置有与辅路相通的路口,在所述主路与辅路之间具有隔离带,还包括连接主路与辅路的跨桥,所述跨桥包括顺序设置于主路的路口后端的上坡引桥段、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的穿越段、以及设置于辅路的路口前端的下坡出桥段。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使得欲驶出主路的车辆和欲进入主路的车辆在立体空间上被分流,不再存在同一行进道路方向上的交涉,同时,穿越段也可对车辆拥堵进行缓冲,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进出主路的效率和安全性。
【专利说明】 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城市主干道中,为了确保通行的效率,通常都设置了相对封闭的主干道(即主路),同时,在该主路的旁侧平行设置了辅路,所述主路与辅路之间以隔离带相区隔。为了方便车辆从辅路驶入主路或者车辆从主路驶入辅路,还设置了令所述主路与辅路相通的进出两个路口,所述路口需穿设过隔离带而设置。
[0003]当有车辆需要自主路驶入辅路时,车辆先变道至最外侧车道(即靠近辅路的车道),再经过出口路口驶入辅路。当有车辆需要自辅路驶入主路时,车辆先变道至最内侧车道(即靠近主路的车道),再经过入口路口驶入主路。为了进一步的满足同一地点驶出主路或驶入主路的需求,通常在车辆行进方向上先设置驶出路口,以满足主路车辆驶出的需求;同时,在该驶出路口的前方设置驶入路口,以满足辅路车辆驶入的需求。
[0004]那么,为了安全起见,驶出主路的车辆在经过驶出路口时需要密切注意辅路上的车辆,若辅路车辆过多,则需要较长时间的驶出等待,将直接导致和增加交通拥堵;同样的,为了安全起见,驶入主路的车辆在经过驶入路口时也需要密切注意主路上的车辆,若主路上的车辆过多,则需要较长时间的驶入等待,同样不可避免的导致和增加交通拥堵。不论上述何种情况,只要主路或辅路中任意一条道路上的车辆过多,就会引起道路上车辆的拥堵。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
[0006]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所述主路设置有与辅路相通的路口,在所述主路与辅路之间具有隔离带,还包括连接主路与辅路的跨桥,所述跨桥包括顺序设置于主路的路口后端的上坡引桥段、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的穿越段、以及设置于辅路的路口前端的下坡出桥段。
[0007]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所述上坡引桥段包括与主路衔接的连接缓冲段和设置于该连接缓冲段之后的行车段,且所述行车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0008]所述穿越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0009]所述下坡出桥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所述主路的路面开设下沉凹槽,所述下沉凹槽内埋设固定有折弯板;
[0011]其中,所述折弯板的水平段埋设固定于凹槽内,所述折弯板的水平段与竖直段形成的开口朝向来车方向,在所述竖直段的背面设置有多根抵顶于路面的斜撑杆;
[0012]所述连接缓冲段自所述折弯板的开口处起始,并以浙青铺设覆盖所述开口处。
[0013]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在所述竖直段背面垂直于路面埋设有竖直挡铁,所述斜撑杆的端部焊接于所述竖直挡铁上。
[0014]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通过设置连接主路与辅路的跨桥,并令所述跨桥的上坡引桥段位于主路的路口后端、穿越段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下坡出桥段位于辅路的路口前端,使得欲驶出主路的车辆和欲进入主路的车辆在立体空间上被分流,不再存在同一行进道路方向上的交涉,同时,穿越段也可对车辆拥堵进行缓冲,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进出主路的效率和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的连接缓冲段与路面的结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所述主路I设置有与辅路3相通的路口 131,在所述主路I与辅路3之间具有隔离带2,还包括连接主路I与辅路3的跨桥,所述跨桥包括顺序设置于主路I的路口 131后端的上坡引桥段41、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的穿越段42、以及设置于辅路3的路口131前端的下坡出桥段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是以车辆的行进方向所指为“前端”,上述提到的“路口前端”即是指对于车辆行进方向而言,该位置处于路口之前;同样,所述“路口后端”是指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言,该位置位于路口之后。
[0019]本实用新型所述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通过设置连接主路与辅路的跨桥,并令所述跨桥的上坡引桥段位于主路的路口后端、穿越段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下坡出桥段位于辅路的路口前端,使得欲驶出主路的车辆和欲进入主路的车辆在立体空间上被分流,不再存在同一行进道路方向上的交涉,同时,穿越段也可对车辆拥堵进行缓冲,从而大大提高了车辆进出主路的效率和安全性。
[0020]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中,所述上坡引桥段41包括与主路I衔接的连接缓冲段411和设置于该连接缓冲段411之后的行车段412,且所述行车段412由钢结构架6支撑;同样,所述穿越段42也由钢结构架6支撑;所述下坡出桥段43也由钢结构架6支撑。这些钢结构架6可预先制造成型,再搬运至现场搭建组装,而后再在其上构建行车段412、穿越段42、以及下坡出桥段43。
[0021]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穿越段42是横跨隔离带2之上的,那么,衔接二者的上坡引桥段41就形成了一个相对于主路I逐步提升的结构。在上坡引桥段41与主路I相交界处,由于车辆行进过程中被抬升,其作用于路面的作用力相对增大,为避免上坡引桥段41发生毁损,特设置了如下的结构,即:
[0022]在所述主路I的路面开设下沉凹槽11,所述下沉凹槽11内埋设固定有折弯板5。其中,所述折弯板5的水平段51埋设固定于凹槽11内,所述折弯板5的水平段51与竖直段52形成的开口 55朝向来车方向,在所述竖直段52的背面设置有多根抵顶于路面的斜撑杆53 ;所述连接缓冲段411自所述折弯板5的开口 55处起始,并以浙青铺设覆盖所述开口55处。上述结构对于车辆驶入上坡引桥段41时增大的作用力有明显的平衡作用,能够增强上坡引桥段41的稳定性和坚固性。进一步的,在所述竖直段52背面垂直于路面埋设有竖直挡铁54,所述斜撑杆53的端部焊接于所述竖直挡铁54上。
[0023]仍如图1所示,以欲驶入主路I的车辆31和欲驶出主路I的车辆21为例进行说明。
[0024]对于欲驶入主路I的车辆31而言,其行进轨迹依次为行驶于辅路3上(即对应图1中车辆31的位置)、穿过路口 131 (即对应于图1中车辆31'的位置)、以及行驶于主路I上(即对应于图1中车辆31"的位置)。可以看出,由于在路口 131的后端,即主路I上的车辆已通过跨桥被引导入辅路,因此,该车辆31在驶入主路I的过程中并无主路I上其他车辆的影响。
[0025]对于欲驶出主路I的车辆21而言,其行进轨迹依次为行驶于上坡引桥段41上(即对应于图1中车辆21的位置)、行驶于穿越段42 (即对应于图1中车辆21'的位置)、以及行驶于下坡出桥段43 (即对应于图1中车辆21"的位置)。可以看出,由于在路口 131的后端,即主路I上的车辆已通过跨桥被引导入辅路,因此,该车辆21在驶出主路I的过程中并无辅路3上其他车辆的影响。
[0026]对于处于穿越段42上的车辆22、车辆23而言,由于穿越段42向辅路3方向延伸设置了多个车道,使得穿越段42具有拥堵缓冲的功能,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车辆在同一段时间内顺序通行,从而减轻主路I或者辅路3上的拥堵。
[0027]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权利要求】
1.一种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所述主路设置有与辅路相通的路口,在所述主路与辅路之间具有隔离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主路与辅路的跨桥,所述跨桥包括顺序设置于主路的路口后端的上坡引桥段、横跨隔离带并向辅路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车道的穿越段、以及设置于辅路的路口前端的下坡出桥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坡引桥段包括与主路衔接的连接缓冲段和设置于该连接缓冲段之后的行车段,且所述行车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所述穿越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所述下坡出桥段由钢结构架支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的路面开设下沉凹槽,所述下沉凹槽内埋设固定有折弯板; 其中,所述折弯板的水平段埋设固定于凹槽内,所述折弯板的水平段与竖直段形成的开口朝向来车方向,在所述竖直段的背面设置有多根抵顶于路面的斜撑杆; 所述连接缓冲段自所述折弯板的开口处起始,并以浙青铺设覆盖所述开口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解进出主路拥堵的立体桥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竖直段背面垂直于路面埋设有竖直挡铁,所述斜撑杆的端部焊接于所述竖直挡铁上。
【文档编号】E01C1/04GK204097821SQ201420405985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2日
【发明者】李士全 申请人:李士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