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节段梁定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节段梁基准定位时,由于偏转角度误差对后续梁段影响较大,平面控制存在困难,因此对节段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传统的定位方法采用的是在节段梁轴线上两侧布置四个测点,直接通过测点坐标来控制节段梁偏移。但基于横桥向转动对节段边缘纵向位移的放大效应客观规律,利用此方法定位时,轴线测点坐标稍有偏差,节段梁横桥向边缘位置偏差都会放大。因此基于实际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节段梁定位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节段梁安装时位置偏移,提出一种用于节段梁定位的方法,来保证节段梁的定位。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节段梁定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节段梁在工厂预制完成后,先布置6个常规测点(1~6),在节段梁横向位置设置两个新增测点(7、8),
其次,所有测点安装完成后,测量所有测点在工厂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然后,为了能够直观反映节段拼装的轴线偏差,建立了坐标转换系统,通过坐标转换,得出节段梁在安装时的空间坐标,
最后,在节段梁安装时,与节段梁安装时利用全站仪测量得出的坐标进行对比校验,保证二者偏差≤±2mm。
6个常规测点(1~6)采用相对称的结构设置位于节段梁的两侧中部,节段梁的每侧均设置三个常规测点,三个常规测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两个新增测点(7、8)位于节段梁的一侧,与节段梁同侧的三个常规测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采用横向间距最大化的原则,两个新增测点(7、8)之间距离越远越好,因此,两个新增测点(7、8)靠近节段梁的长度方向的侧端设置。
在进行节段梁定位时,建立局部坐标系(即桥位坐标系),局部坐标系中布置原则如下:
x轴:垂直于两墩中心连线,
y轴:平行于两墩中心连线,
原点:架设基准块最近墩中心线。
所述墩是指用于设置节段梁的桥墩,所述基准块是指设置于桥墩上的第一个节段梁块,后续节段梁会基于第一个基准块继续定位安装。
新增测点(7、8)具体布置原则为:
新增测点距离节段梁宽度方向的最近侧端的距离,即纵桥向距离为0.05m≤dz≤0.10m;
新增测点距离节段梁长度方向的最近侧端的距离,即横桥向距离为0.05m≤dh≤0.10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定位方法利用新增测点之间间距最大化的特点,减小定位误差以及测量误差对平面转角的影响,提高轴线定位精度,更能保证节段梁横向偏移误差的合理性和节段梁定位时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图2均为节段梁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中,1~6为常规测点,7~8为新增测点,dh为新增测点横桥向布置边距,dz为新增测点纵桥向布置边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图2,节段梁在工厂内预制时,在常规6个测点,图中测点1~6的基础上设置两个新增测点,图中测点7、8,新增测点7、8安装时保证其横向间距最大化。在所有测点,即图中测点1~8安装完成后,测量所有图中测点1~8在工厂坐标系下的坐标值。为了能够直观反映节段拼装的轴线偏差,建立了坐标转换系统,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得出节段梁在安装时的空间坐标。在节段梁安装时,利用全站仪测量得出的坐标数据与计算得出的坐标进行校验,保证二者偏差≤±2mm。
其中,参考图1、图2,6个常规测点采用相对称的结构设置位于节段梁的两侧中部,节段梁的每侧均设置三个常规测点,三个常规测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两个新增测点位于节段梁的一侧,与节段梁同侧的三个常规测点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在进行节段梁定位时,建立局部坐标系(即桥位坐标系),局部坐标系中布置原则如下:
x轴:垂直于两墩中心连线,
y轴:平行于两墩中心连线,
原点:架设基准块最近墩中心线。
所述墩是指用于设置节段梁的桥墩,所述基准块是指设置于桥墩上的第一个节段梁块,后续节段梁会基于第一个基准块继续定位安装。
由于测点的坐标是确定的,且误差是固定的,因此通过调整节段梁坐标即可控制节段梁轴线定位的准确。利用新增测点之间间距最大化的特点,减小定位误差以及测量误差对平面转角的影响,提高轴线定位精度。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