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0473发布日期:2019-04-02 23:4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交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



背景技术:

立交桥是一种现代化桥梁工程,以多层道路在三维空间上形成立体交叉为基本特征。它是人类交通现代化和生活地区城镇化的必然产物、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之一,是当代社会高效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狭义立交桥是指多条道路在交汇口处以高架桥形式实现平面分离和立体交叉且能实现半全互通的桥梁工程,对象仅限于汽车和公路,不包括单纯的公路铁路跨线桥或支路天桥(常见于高快速路的收费站出入口附近)等。

广义立交桥是指为了解决多条陆地运输线路(包括水上水下的桥隧路面)上多方向车辆在交汇处的冲突问题而建设的呈多层结构和立体交叉的桥隧工程,对象可泛指所有陆地车辆运输工具及其所在的线路主体结构设施。

减少或消除原平面上不同方向或类型的车辆冲突,可缓解拥堵、节约行车时间,以及增强行车安全等;

有些结构类型的立交桥能一定程度上分流主路方向甚至支路方向上的交通量;

有些结构的立交桥可以增设掉头匝道,给车辆提供较安全的掉头环境且不影响主线车辆快速行驶;

可以减少或消除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等的混行几率,提高道路整体安全系数;

结合美学设计可作为当地的城镇名片,提升城市高大上形象,还有在桥墩等地方设广告摊位等潜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包括地面,所述地面的表面设置有人行道,所述地面的底端设置有纵向道路,所述纵向道路为下凹圆弧形结构,所述纵向道路低于地面的间距为5米,所述纵向道路为双向十车道,单向所述纵向道路依次为纵向一车道、纵向二车道、纵向三车道、纵向四车道和纵向五车道,所述纵向一车道和纵向二车道为慢速行车道,所述纵向三车道为过渡行车道,所述纵向四车道和纵向五车道为快速行车道,所述纵向道路的中部上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横向道路的中部,所述横向道路的两端与地面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道路的底端与和地面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横向道路为上凸圆弧形结构,所述横向道路的中心线与纵向道路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所述横向道路为双向十车道,所述横向道路依次为横向一车道、横向二车道、横向三车道、横向四车道和横向五车道,所述横向一车道和横向二车道为慢速行车道,所述横向三车道为过渡行车道,所述横向四车道和横向五车道为快速行车道,所述纵向一车道与第一换向车道相连接,所述第一换向车道的底端通过支撑柱与地面固定连接,所述纵向道路两侧的第一换向车道为一组,每组所述第一换向车道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掉头车道,所述横向二车道与第二换向车道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道路两侧的第二换向车道为一组,所述第二换向车道共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二换向车道的末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掉头车道,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底端通过支撑座与横向道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道为井字型结构,所述人行道的井字型两边分别设置在纵向道路和横向道路的两侧,且所述人行道的拐角处之间横跨纵向道路设置有人行横桥。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道路为机动车专用道,所述纵向道路为双向行车道,所述纵向道路的中心处低于地面上表面5米。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道路为机动车专用道,所述横向道路为双向行车道,所述横向道路的中心处高于地面上表面2.5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掉头车道为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宽度大于第二换向车道的宽度,所述第二掉头车道高于地面上表面5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掉头车道为圆弧形结构,第一掉头车道和纵向道路之间的间距大于2.5米。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道为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车专用道。

进一步地,所述人行横桥的两侧设置有护栏,所述人行横桥共设置有两组,所述人行横桥的底端与纵向道路之间的间距大于2.5米。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道路和纵向道路的中心处均设置有隔离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该实用新型保持行人原来在地面上过十字路口的方式,不需上桥和穿地下过道,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横向道路高度降底了,大大缩短了横向道路跨越的长度,其次,本实用新型实现了人车分流的功能,大家各自各通过十字路口,纵向道路和横向道路分为快速行车道、慢速行车道和过渡行车道,这样车辆就有序的通十字路口了,通过设置有人行横桥,且与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方便行人、电动车穿行,通过设置有第一换向车道和第一掉头车道的组合、第二换向车道和第二掉头车道,方便在行车直接掉头和转向,该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简单,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的纵向道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的横向道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的纵向车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用新型的横向车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换向车道;2、纵向道路;3、人行道;4、第一掉头车道;5、横向道路;6、第二换向车道;7、第二掉头车道;8、支撑梁;9、人行横桥;10、地面;11、支撑柱;12、支撑座;13、隔离带;21、纵向一车道;22、纵向二车道;23、纵向三车道;24、纵向四车道;25、纵向五车道;51、横向一车道;52、横向二车道;53、横向三车道;54、横向四车道;55、横向五车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包括地面10,所述地面10的表面设置有人行道3,所述地面10的底端设置有纵向道路2,所述纵向道路2为下凹圆弧形结构,所述纵向道路2低于地面10的间距为5米,所述纵向道路2为双向十车道,单向所述纵向道路2依次为纵向一车道21、纵向二车道22、纵向三车道23、纵向四车道24和纵向五车道25,所述纵向一车道21和纵向二车道22为慢速行车道,所述纵向三车道23为过渡行车道,所述纵向四车道24和纵向五车道25为快速行车道,所述纵向道路2的中部上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梁8,所述支撑梁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横向道路5的中部,所述横向道路5的两端与地面10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道路5的底端与和地面10之间还设置有支撑柱11,所述横向道路5为上凸圆弧形结构,所述横向道路5的中心线与纵向道路2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所述横向道路5为双向十车道,所述横向道路5依次为横向一车道51、横向二车道52、横向三车道53、横向四车道54和横向五车道55,所述横向一车道51和横向二车道52为慢速行车道,所述横向三车道53为过渡行车道,所述横向四车道54和横向五车道55为快速行车道,所述纵向一车道21与第一换向车道1相连接,所述第一换向车道1的底端通过支撑柱11与地面10固定连接,所述纵向道路2两侧的第一换向车道1为一组,每组所述第一换向车道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掉头车道4,所述横向二车道52与第二换向车道6固定连接,所述横向道路5两侧的第二换向车道6为一组,所述第二换向车道6共设置有两组,每组所述第二换向车道6的末端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掉头车道7,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的底端通过支撑座12与横向道路5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人行道3为井字型结构,所述人行道3的井字型两边分别设置在纵向道路2和横向道路5的两侧,且所述人行道3的拐角处之间横跨纵向道路2设置有人行横桥9。

其中,所述纵向道路2为机动车专用道,所述纵向道路2为双向行车道,所述纵向道路2的中心处低于地面10上表面5米。

其中,所述横向道路5为机动车专用道,所述横向道路5为双向行车道,所述横向道路5的中心处高于地面10上表面2.5米。

其中,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为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的宽度大于第二换向车道6的宽度,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高于地面10上表面5米。

其中,所述第一掉头车道4为圆弧形结构,第一掉头车道4和纵向道路2之间的间距大于2.5米。

其中,所述人行道3为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车专用道。

其中,所述人行横桥9的两侧设置有护栏,所述人行横桥9共设置有两组,所述人行横桥9的底端与纵向道路2之间的间距大于2.5米。

其中,所述横向道路5和纵向道路2的中心处均设置有隔离带13。

需要说明的是,实用新型为一种微型十字立交桥,在使用过程中,行人、电动车和自行车等其他非机动车可以从人行道3通过,当人行道3上的行人通过该十字立交桥时,可以从人行横桥9上直接穿行,而不需要上下坡及上下桥,提高了行人穿行的速度,同时当车辆从纵向道路2上行驶时,在需要掉头时,从纵向道路2开上第一换向车道1,并驶入第一掉头车道4,再进入第一换向车道1,最后又驶入纵向道路2完成换向,当车辆从纵向道路2上行驶时,需要换向时,仅需从第一换向车道1直行,并驶入横向道路5即可,同理,在横向道路5上行驶的车辆也可依据上述方法进行转向和掉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发明范围内。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